《信望愛之家:歐拉與尼可》:成長從來不易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片名「Communion(聖餐禮)」看似直指影片的主軸,影片中亦有不少篇幅勾勒天主教信仰在波蘭社會扮演的重要角色,但尼可領聖餐這件事,在歐拉心目中另外有著重要意義。
文:謝以萱(人類學訓練七年,以研究泰國的非政府組織為主軸,也如此因緣際會對泰國的電影產生興趣,一腳踏入電影與紀實影像的世界。2014至2016年於TIDF負責媒體宣傳,2017年在台北電影節節目部負責亞洲地區選片與國際版權工作。現正為了「赤道二三五・東南亞文學論壇」活動緊鑼密鼓的忙碌籌備當中。)
扛著人類學與新聞學訓練,波蘭女導演安娜・薩曼茲卡(Anna Zamecka)的首部長片作品便屢獲重要影展各項大獎。《信望愛之家:歐拉與尼可》藉由天主教傳統領聖餐儀式為軸,帶出少女歐拉如何在父親失職、母親缺席的家庭中,陪伴自閉症弟弟尼可通過領聖餐考驗。片名「Communion(聖餐禮)」看似直指影片的主軸,影片中亦有不少篇幅勾勒天主教信仰在波蘭社會扮演的重要角色,但尼可領聖餐這件事,在歐拉心目中另外有著重要意義——這可是全家人難得重逢,聚在一起的機會。導演帶著鏡頭在場參與,陪伴歐拉和尼可一家,度過成長過程中這段令人鼻酸但只能咬牙撐過的階段,因為,日子還是得繼續。
影片開頭,尼可坐在床上,努力繫著自己的腰帶,沒有人在一旁協助;接著我們看到更多姐弟兩人的相處情況——她幫弟弟整理書包、接弟弟下課、幫他溫習功課、打掃家裡、煮飯、洗碗,這一切都不像是個十四歲少女需要負責的事情。在他們生活的公寓裡,歐拉儼然是這家戶的女主人,張羅著家中大大小小的一切。開場十分鐘,導演俐落地以幾顆鏡頭,速寫出歐拉一家的景況:母親的未現身,社福員的造訪,指明了這家庭的「失常」,而歐拉與父親的互動,更凸顯出父親在家務上的不知所措。尼可的聖餐禮,成為歐拉最大的企盼,她一心希望尼可能順利領到聖餐,但絕非宗教信仰上的盼望,而不過是出自於常人,親情得以團圓的想望。

《信望愛之家:歐拉與尼可》的敘事與鏡頭語言給觀眾一種宛若劇情片的「錯覺」,而讓這部「紀錄片」電影產生此類「錯覺」的原因來自:其鏡頭的貼近、人物表現自然、拍攝時機的恰到好處。這三個原因看似不同,但我們會觀察到這一切源自導演與被攝者的關係親密程度。那親密意味著彼此互相信任、深刻理解攝影機在場與行動的目的,並且陪伴、參與這家人的生活。
導演安娜曾在訪談中提到,歐拉的故事讓她想到自己的成長過程:她們都是超齡的孩子,一肩扛起許多同年齡少女不需要承擔的責任。而在成熟、超齡之外,導演亦不忘呈現一位十來歲少女對青春理應會有的渴望:在校園派對上,歐拉與朋友們隨著音樂盡情舞動著,臉上綻放的笑容將生活中一切的煩惱愁苦都甩在身後。然而下一個場景迅速將所有人拉回現實之中:昏暗的公寓裡,歐拉氣哭著大喊:「這像個家嗎?這是個豬窩!」咒罵的同時一邊還是得收拾著凌亂的房間、熨燙著衣服。她就像是過了午夜時分回到家中的灰姑娘,得繼續面對生活中的各種不順遂。
成長的過程是條滿了失望的道路,為了要抵達彼端,似乎總是得放棄各種夢想。《信望愛之家:歐拉與尼可》雖然述說了一個殘酷的成長故事,但導演安娜仍控制得宜,沒讓這部電影變得陰沈而絕望。我們似乎可看見她對歐拉一家人投注的關愛,鏡頭溫柔且細膩的捕捉了歐拉和弟弟尼可的互動——準備好一片片香蕉好讓尼可練習領受聖餐時的動作、幫他扣好鈕扣繫上鞋帶;而多數時候不作為的父親,有時也在鏡頭之下展現了他心繫兒女的一面;在這個家裡長時間缺席的母親瑪格達,初次在影片中登場,卻是以檔案影像的形式出現——且是電影中唯一一段影像檔案,這樣的安排相當耐人尋味。

這段拍攝自1988年的影像片段,是瑪格達的父親送給導演的家庭錄影帶,恰好正是當年瑪格達要出席聖餐禮時的著裝過程。瘦小的女孩自己穿著白色禮服:「瑪格達,沒有人幫妳嗎?妳自己可以嗎?」「可以。」女孩回答道。這樣的片段,放置在《信望愛之家:歐拉與尼可》中,影像上呼應了片頭尼可自己試圖繫腰帶、歐拉在浴室照著鏡子,拉著衣裙的拉鍊,準備參與尼可的聖餐禮;三個不同的孩子,在成長階段皆必須嘗試獨立,而這些就是歐拉的現況。導演在此的影像安排,彷彿是希望藉由母親兒時的畫面,給予歐拉支撐下去的力量;她並不譴責長期缺席的母親,反而更多地呈現在波蘭社會中,一位母親先天被期待的責任重擔。
像這樣精心的敘事設計在拍攝前期就已經開始。在拍攝《信望愛之家:歐拉與尼可》之前,導演安娜為每一位人物都設定了「劇本」,這個劇本並非像劇情片那般,演員各自有各自的台詞與場景,而是她針對每個真實人物的特色,抓出了後續拍攝的方向,為每個人物在影片中可產生的效果,做了相當精準且妥切的設定。比如尼可在導演安娜的「設定」下,乃是一個先知般的人物:聰慧、具有先天幽默感,說出的話雖讓人摸不著頭緒,但卻好似超脫在世俗眼光之外。心底有了這樣的設定後,安娜便持續拍攝著任何可能呈現這樣的尼可有關的片刻,她選擇性的紀錄,因著她對這家人的高度瞭解與熟稔,而掌握了許多關鍵的觀看角度與時刻。

紀錄片之父約翰・葛里遜(John Grierson)定義的紀錄片,乃是「對『真實事物』做有創意的處理」。人們總認為紀錄片記錄了現實,反映了真實,對紀錄片應該是什麼樣子,有著先入為主的印象,也因此看到《信望愛之家:歐拉與尼可》時,便會產生「這是紀錄片還是劇情片」的疑惑。紀錄片,亦是電影的一種,它乃是取材自真實事物的創意處理,絕非單純是現實的複製,它關乎拍攝者與被攝者之間的關係,關乎拍攝者帶有什麼樣的觀點在看事情;同樣的題材,由不同人拍攝,必然會有截然不同的結果。而拍攝紀錄片這行為本身,對真實世界的擾動,也會影響一部影片最終的樣貌,那關係是延續的,不會因為一部影片的完成而終結。
Tags: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方穎豐的小夢想成就少棒之家的大志氣!安麗與棒球校長為小小球員建立以「家」為核心的棒球夢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不會教棒球到成為少棒界的棒球校長,方穎豐憑藉著對教育的使命與對體育的熱愛,在台東成立少棒之家。這一路走來,歷經許多挫敗與艱難,幸好有各方志同道合的人支持,尤其是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十年來的贊助,讓少棒之家至今仍持續培育小小選手,在棒球的路上勇敢追夢。
談到少棒,許多人一定會立即聯想到台東,因為不少優秀的棒球選手都來自台東,其中少棒之家更可說是棒球選手的育成中心,如中華職棒統一獅的左投林詔恩、U12世界少棒錦標賽季軍成員簡紹翔。而培育無數小小球員追夢的少棒之家,背後的重要推手則是在少棒界有「棒球校長」之稱的方穎豐校長。
從事教育工作長達35年的方穎豐校長,原不是棒球專業,而是體育班的導師。因原本帶領棒球隊的教練離去,讓他因緣際會接手棒球隊。但剛開始,他才發現自己不會教棒球,連打擊都常揮棒落空。為了帶領球隊,他開始研讀棒球相關書籍,請教棒球教練、前輩,仔細、認真地觀看每一場棒球比賽。初期,棒球隊出賽常常十比零提前結束,方穎豐在球場告訴自己,「孩子在球場的每個成長階段都是重要的,我應該要對這些孩子負責任,我一定要在這紅土球場站起來。」約十年的時間,他不僅讓球隊拿到台灣區比賽的第一個冠軍,還成為球場常勝軍。

棒球是人生的縮影必須築夢踏實
對棒球如此執著,並不是因為以主流價值觀而言,棒球隊可培養孩子的團隊精神、對挫折的容忍力、強大自己的心理素養等。對方穎豐來說,棒球其實就是人生的縮影。他帶領球隊並沒有過多複雜的想法,純粹因為孩子喜歡棒球,那就讓他們好好打棒球。而棒球運動在台灣的發展又剛好有職業球隊,所以就以打到冠軍、打到職業隊作為夢想與目標。他以「築夢踏實」的精神,期望從一場場比賽中,為這群孩子建立生活的態度,面對困難、阻礙如何再站起來。
少棒之家的雛型源自張家五兄弟
為什麼會想成立少棒之家?方穎豐說到,他原先在基隆的學校服務,在偶然的機會帶隊到台東比賽,他驚豔台東的孩子打起棒球就如同他們唱歌般,個個都是天生好手,不論是球感、打擊、運動神經都非常優秀,各方面的協調性極佳。因為校長任期及家庭等因素,方穎豐請調至台東任教,之後便積極籌組棒球隊,想一圓棒球夢。
方穎豐回想,少棒之家最早的雛形來自於「張家五兄弟」。當時球隊有個阿美族的小孩張進德,擁有棒球天賦與極佳的球感,但卻因為家庭因素必須轉學,無法再參加棒球隊。於是,連族語都不會說的方穎豐,只好帶著學校裡會說族語的護理人員,一同去拜訪學生家長,想勸說張進德的阿嬤讓他繼續留在棒球隊,甚至承諾會提供張進德的三餐、住宿、球具裝備以及生活照顧等。
護士將方穎豐的承諾如實翻譯給阿嬤後,沒想到阿嬤回覆讓護士大笑說,「校長你賺到了。阿嬤說,我有五個孫子,全部都給你。」就這樣,他硬著頭皮帶回五個小孩,將校長宿舍改為兄弟五人的住所,平時除了上學、訓練外,同時提供食宿、生活起居照料。
不只是棒球隊 而是充滿關愛的「家」
方穎豐說,張家五兄弟是讓他堅持在棒球教育這條路上,一直往前走的重要因素。當時,張家大哥張進德才小學五年級,雖然球技不凡,卻有學習障礙。最小的弟弟張偉聖,也才幼稚園,正是需要有人陪伴、關心的年紀。
為照顧張家五兄弟,再加上台東學童的狀況,方穎豐開始思考,他想要的不只是棒球隊,他想要給這群孩子一個家。家不是只提供三餐溫飽,棒球訓練而己,家是有人可以輔導他們學業,照顧他們生活、關心他們的成長。所以他將棒球隊取名為「少棒之家」,讓參與球隊的學童們都一起住校,一起訓練,一起上課,他像爸爸一樣關心、照顧這群孩子的生活。
因為少棒之家給球員們的不僅是球技訓練,方穎豐如兄、如父的照顧,讓這群來自台東的棒球選手有了家的溫暖,在學習及訓練上都更加認真,日後這群選手紛紛以不凡的成績回報方穎豐的關愛。張家五兄弟中的老大張進德、老二張進龍、老三張育成以及最小的弟弟張偉聖,都在職棒的領域中有不錯的表現。方穎豐笑說,這是他有史以來投報率最好的招生,不僅一次招到五位選手,而且還有四個在職棒領域擁有傲人的成績。

「小夢想 大志氣」翻轉少棒之家的未來
少棒之家成立後,面對孩子的住宿、三餐、裝備、球具、球衣等,龐大的開銷讓方穎豐一度喘不過氣來。此時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甫成立,以「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召募公益合作夥伴,讓方穎豐看見了持續下去的希望。
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資深公關經理黃南瑄表示,安麗在三十周年慶時成立「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希望秉持著安麗以人為主、利他共好的宗旨,透過基金會幫助需要資助的團體。2013年基金會展開「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少棒之家即為第一屆頭獎的得主,因此牽起雙方的合作。

方穎豐笑說,安麗「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是他寫過最難寫的企畫案,短短6頁卻比其他機構要求的50頁還難寫。不過在安麗甄選的過程中,卻是讓方穎豐收穫最多的。他在撰寫計畫書與評審提問的過程中,逐一檢視自己有哪些沒做到,哪些可以加強,讓他在經營少棒之家時有了更多的想法,也讓少棒之家更好、更完善。
懂得感恩、惜福的少棒之家
少棒之家成立至今,方穎豐表示這是集眾人之力才有如今的成果。少棒隊球衣上繡著「惜福」二字,源自於最早支持他成立棒球隊的贊助商洪百吉先生,洪百吉不要方穎豐在球員球衣上印上企業名稱,而希望以「惜福」代替,讓孩子懂得感恩並珍惜所得一切來自眾人的力量。
十年前,安麗與方穎豐因為「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開起合作機緣。十年間,安麗的會員也陸續提供各方面的協助,例如提供營養協助,帶著孩子做營養午餐等,也由於安麗的協助,更多人看到少棒之家,瞭解少棒之家,紛紛加入資助的行列。近年,少棒之家更是安麗「愛陪伴課輔計畫」的合作對象,提供孩子課業輔導,希望孩子不僅球打得好,學業也能保持水準。
過去十年,安麗透過「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以及「愛陪伴課輔計畫」幫助弱勢的孩子,希望他們有翻轉未來的機會。未來,安麗會繼續透過多元的評審以及完善的甄選機制,針對具影響力且可持續執行的兒少專案進行合作贊助,讓弱勢孩子也能成功追夢、實現自我,擁有不一樣的未來。
◎小夢想 大志氣 追夢計畫
看更多追夢計畫故事
參與追夢計畫網路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