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朝鮮燕山君墮落之路(上):權力狂人在宮廷掀起腥風血雨的「士禍」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韓國歷史學家評價中,此甲子士禍相較上次戊午士禍,規模更大,且成因較為複雜,甚至有人言燕山君興起此次士禍,乃是為母報仇,真具有「孝子賢君」典範。
「傳曰:人君所畏者,史而已。《春秋》云:爲親者諱。爲史者但當記時政,不宜書君上之事。頃者史官,君上之事,則書之猶恐不及,在下之事,則諱而不書,罪亦大矣。今則已令史官,不得書君上之事,然不若無史之爲愈也。人君行事,不可拘於史也。」—《燕山君日記・63卷》,燕山十二年(1506年)八月十四日,辛酉年第五條。
說到「朝鮮」(조선)一詞,仍經常可在當代韓國人口中聽見,諸如嘲諷他人思想落後,還活在「朝鮮時代」(조선시대)嗎?或者是台灣人熟悉的,韓國人自嘲自己的國家為「地獄朝鮮」(헬조선)等。
就歷史發展來看,李氏朝鮮由1392年李成桂(이성계,1335-1408)創立後,將近延續了500多年時間,不可不謂是朝鮮半島歷史上重要的王朝,而李氏朝鮮王朝何時正式結束的呢?一說於甲午戰爭(1894年)後,高宗於1897年稱帝登基,改國號為「大韓帝國」(대한제국,1897.10.12-1910.08.29),結束與清朝的宗藩關係,才正式宣告李氏王朝告結;而又一說,李氏王朝正式結束之時間,應該再往後推13年,由大日本帝國於1910年間侵吞朝鮮半島,滅亡大韓帝國之際。
「祖宗」之外:兩位李氏朝鮮的國「君」
然而,不知道大家是否有注意到,長達500多年之久的朝鮮王朝,共計有27位國王,而這些眾王死後,入太廟立室奉祀時,特起之名號—廟號(묘호),幾乎都冠以「祖」(조)或「宗」(종)等字,諸如開國元君李成桂,死後廟號為「太祖」(태조)、創立現今韓國人使用的「訓民正音」(훈민정음)的李祹(이도,1397-1450),則在死後廟號稱為「世宗大王」(세종대황),甚至最後一位國王李坧(이척,1874-1926),他在死後廟號也稱為「純宗」(순종)等。
唯獨這些君王中,僅有兩位死後沒有廟號,且僅冠以「君」稱號,分別為第十代王李㦕(이융,1476-1506),稱「燕山君」(연산군,1494-1506年在位),與第十五代王李琿(이혼,1575-1641),稱「光海君」(광해군,1608-1623年在位)。
這兩位君王有著共同的命運,儘管他們兩人生前順利登基,分別統治朝鮮王國為14年和15年,但在世被人推翻,慘遭「廢黜」(폐출),且在後世的評價,他們背負的「君」稱號,異於「祖」、「宗」。可別小看這樣的稱號,背後的歷史定位大不同,簡單地說,「君」意味不被承認為王,指得僅為「王子」身份罷了。
但我們要問的是,歷史上的燕山君與光海君,他們兩人究竟做了什麼事情,引起眾臣世人共憤?又是怎麼樣的歷史條件機緣下,讓兩人落得此下場呢?我們先由燕山君的暴行講起。
絕對權力絕對腐化,燕山君從勤政到放蕩的墮落之路
燕山君,本名李㦕,為第九代王成宗(성종,1457-1495年)的嫡長子,廢妃尹氏(폐비 윤씨,1455-1482)所生。說到他的生母值得一提,尹氏雖在1474年,因恭惠王后(공혜왕후,1456-1474)韓氏去世,順勢被立為正妃,但宮廷妃子間內鬥本為嚴重,尹氏嫉妒心又異常強烈,佔有欲強,不僅看不慣糾纏在成宗身邊的宮女,還曾因吃醋弄傷成宗聖顏,加上大臣們爭權奪利,尹氏惡性謠言不斷,最後成宗忍無可忍,1482年賜死尹氏。
爾後,燕山君便由晉城大君(전성대군,李懌이역,1488-1544,即後來「中宗」)生母貞顯王后(정현왕후,1462-1530)撫養長大。1484年,燕山君八歲之際,正式被封為王世子,1494年成宗駕崩,燕山君19歲登上王位。即位之初,燕山君尚懷勤政愛民、鞏固國防等政治熱忱,但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到最後釀成絕對的崩壞,燕山君登基不久後,就沾染上了奢侈放蕩的生活惡習。
當一國國君無心於國政,宮內群臣內鬥就開始了。眾所皆知,朝鮮王朝政治一大特點,就是「黨爭政治」。什麼是黨爭政治呢?易言之,即官僚、黨派之間,因利益、權力之糾葛,明處在王上進言爭個是非,暗處則是私底下大打出手,若當權者非賢君,不懂衡權治臣之道,底下的眾臣必定為了自身、自派利益,爭得不可開交,也因此經常釀成當某派人士得勢後,迫害他派之事頻傳,形成了歷史學家口中的「士禍」(사회)。

功臣與改革派知識份子,終成黨爭來源
根據史書紀載,當時朝鮮中央掌權派分為勳舊派(훈구파)和士林派(사림파)兩大派,長久以來兩派權力鬥爭不斷。兩派組成的成員也大不同,簡單地說,勳舊派多屬建國功臣、老臣,且此派多利用與王族之間的聯姻,確保自身家族可在中央佔有一席之位,好掌握一定權力;相反地,士林派則是多出身地方地主、仕紳人士,且在鄉村鄰里從事研究、宣揚當時流行的性理學,通過自我修養來把握「理」,建立起禮儀制度,維持社會秩序。
然而士林派之所以會對勳舊派造成威脅,乃是士林派對社會改革抱有一定程度的熱忱,且也把此文治改革思想,體現在新進中央政界的官僚身上,其中助長士林派成長的時機,為燕山君父親成宗。成宗篤信儒教思想,在位時期擴建了弘文館(홍문관),完善朝鮮司憲府(사헌부)、司諫院(사간부)和弘文館等三司制度,選拔錄用人才時,他也特重儒教學者,因此也讓士林派在此時,得到茁壯成長之機會。
然而,繼位的燕山君對性理學不感興趣,且常與尊崇儒學的百官發生衝突,甚至到最後,還把成均館(성균관)改建成狩獵場(사냥터),可見燕山君有多麼反感儒家思想。不僅僅是儒學而已,佛學也難逃燕山君之手,其中最著名的事件,莫過於1504年,燕山君廢掉朝鮮禪宗首刹興王寺(흥왕사),把寺內的佛像移到檜岩寺,改圓覺寺為妓院,且自高麗時代以來,所舉行的僧科制(승과제)也被燕山君廢止,興天、興德寺相繼被焚,禪宗、教宗本寺俱毀等—佛教思想也在燕山君在位期間,受到鉅大迫害。
被朝臣煽動,燕山君「清洗」士林派
能源轉型看數字說話!臺灣成為拚進亞洲第二的淨零優等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實踐能源轉型,近年來我國再生能源的設置量已大幅成長,不僅光電和風電合計裝置容量已是2016年的7倍,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更可望達到一成;綠電增加,能源效率亦逐年提升,能效評分已躍升亞洲第二;透過綠能優先、燃氣搭配,同時大減舊型亞臨界燃煤機組使用,空氣品質更是持續改善。為了更好的未來,臺灣將持續加緊轉型腳步,實現2050淨零願景。
再生能源成長幅度優於全球平均
依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所發布之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統計,近5年(2018-2022年,以2017年為基期)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年複合成長率為9.1%;同期臺灣的年複合成長率為21.9%,表現優於全球平均。
2023年9月我國風電與光電裝置容量達14.137GW,為2016年之7.33倍;尤其離岸風電更是在政府與民間協力下,從無到有開始建立產業鏈,累積至2023年11月已有281座離岸風機屹立於海上,裝置容量突破2GW。
風光加速布局
2022年風力發電與太陽光電發電量達142.2億度,為2016年的5.5倍,及時提供了產業界最需要的綠電,支持供應鏈的綠色與低碳轉型。

國際能效評分躍升亞洲第二
能源密集度即生產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GDP)所消耗的能源數量,是反映能源效率的重要指標,根據能源署統計資料,近10年來臺灣能源密集度年均改善2.9%;根據美國能源經濟學會(ACEEE)最新(2022)發表之「國際能源效率評分卡」(International Energy Efficiency Scorecard),臺灣能源效率從13名(2016)進步到世界第8(2022);亞洲僅次於日本。在整體政策(national effort)、建築、工業、運輸等四個面向的評分中,整體政策得分最高,名列全球第5;顯示臺灣能源效率持續提升,是產業與全民共同努力的成果。

空汙減排有感
透過發電結構調整、機組汰舊換新、空污改善措施,台電公司火力電廠整體空污排放量已從2016年約10.7萬公噸,降至2022年約4.2萬公噸,減少61%。近年來台電持續落實增氣減煤,不僅有助於提升發電效率,空氣品質也不斷改善,顯示能源轉型過程兼顧環境永續。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能源轉型,不僅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影響,再生能源也穩健成長,持續提升我國能源自主與改善環境品質,帶動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為整個社會經濟體系注入了新的活力。未來將持續深耕再生能源發展路徑,重點放在極大化發展光電場域、離岸風力及前瞻能源等綠電領域,搭配儲能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回應再生能源的間歇性發電特性,能源供應更穩定。同時,亦積極推動強化電網韌性的措施,透過多方努力,將如期如質達成政策目標,逐步實現能源轉型,為臺灣打造更加永續、綠色的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