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神奇抑鬱微生物:益生菌能治療人類抑鬱症嗎?

神奇抑鬱微生物:益生菌能治療人類抑鬱症嗎?
Photo Credit: Depositphoto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益生菌對人類抑鬱症(台灣稱作「憂鬱症」)也會有幫助嗎?初步研究結果顯示,在某些人士身上可能有效。

文:艾莫隆・邁爾醫師(Emeran Mayer, MD)

腸道菌叢對憂鬱症的影響

如果你曾經陷入憂鬱,可能會記得那種難過、灰心、沒有希望的感覺。這是我們向親友描述自己的憂鬱狀態時,經常提到的症狀,那是一種很痛苦的狀態。你或許也記得其他症狀。你會覺得緊張易怒嗎?有沒有睡眠障礙或難以專注的情形?焦慮症患者也常有這些症狀。被診斷出憂鬱症的人當中,大概有一半也會出現焦慮症狀,而許多長期焦慮的患者也有憂鬱症的症狀。憂鬱症的療法——尤其是我們所知的血清素回收抑制劑——通常也能緩解焦慮症的症狀。憂鬱和焦慮可以說是近親。

既然操縱老鼠腸道菌叢的各種做法,包括攝取益生菌,能緩解這種動物的焦慮行為,那它們是否也能緩解老鼠的憂鬱狀態呢?愛爾蘭科克的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精神病學家約翰.克萊恩(John F. Cryan)發表了數篇支持這種假設的論文,他自創容易朗朗上口的「憂鬱微生物」(melancholic icrobes)一詞,來指稱腸道菌能夠改變人類心情的特質。

在研究中,他的團隊讓實驗室的老鼠食用益生菌「嬰兒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um infantis),這個名稱的由來是因為它是母親最初傳給寶寶的幾種菌株之一。接著,研究人員讓不喜歡游泳的老鼠游泳,藉此刺激牠們的壓力系統。當這種情況發生時,老鼠血液中的發炎分子「細胞激素」會上升(人類也會出現相同反應)。如果老鼠有食用益生菌,益生菌雖然沒有改變老鼠的「憂鬱」行為,卻似乎能調節牠們血液與大腦出現的變化。在另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證明了,雙歧桿菌的特定菌株能減少老鼠因實驗誘發的類憂鬱與焦慮行為,效果跟常用的抗憂鬱藥物立普能(Lexapro)一樣。

這些結果代表益生菌對人類憂鬱症也會有幫助嗎?初步研究結果顯示,在某些憂鬱人士身上可能有效。在一項隨機雙盲研究中,法國研究人員請五十五位健康的男性和女性受試者每日食用含乳桿菌和雙歧桿菌的益生菌,並且持續一個月。與服用對照產品的組別相比,益生菌組的受試者在心理痛苦和焦慮方面出現微幅的改善。在另一項研究中,英國研究人員提供一百二十四名健康人士另一種乳桿菌菌種。研究開始時較為憂鬱的那些人,因這項治療而顯著改善了他們的心情。

這些研究給了我們好的開始,但我們還需要更大型、設計更縝密的臨床試驗,來確認益生菌是否能在你感覺憂鬱時提振心情,在焦慮時平穩情緒,或者影響心理健康。在此同時,你可以多多注意自己的飲食,藉此讓大腦、腸道與菌群的對話產生正面影響。我們將在後續章節深入了解到,吃下肚的東西對腸道健康有重大的影響,想修正並改善我們的腸腦相互作用,食物是一種簡單、愉快又經濟的方式。

壓力的作用

大多數焦慮症、憂鬱症、腸躁症,或其他大腦與腸腦疾病患者,對於壓力事件都特別敏感。當他們處於壓力下時,常會衍生腸胃道症狀發作。現在我們已經知道,腸道菌對於大腦壓力迴路的反應程度有重大影響。我們還知道壓力系統的神經傳遞物質(如壓力荷爾蒙去甲腎上腺素),可以大幅改變腸道菌行為,使它們變得更具侵略性且更危險。

腸道菌可能影響我們的情緒,其最早的線索之一來自所謂的無菌鼠實驗,關於腸道菌與大腦的已發表研究,大都仰賴這種實驗方法。正常條件下飼養的動物會暴露於各種來自食物、空氣、照顧者與自身糞便的微生物當中,而無菌鼠的狀態不同,牠們出生和飼養的環境是完全無菌的─完全沒有任何微生物。科學家以剖腹產接生小鼠,接著立即把牠們送到隔離的空間,進入這個空間的所有空氣、食物和水都經過殺菌。這些老鼠在無菌世界中長大後,科學家研究牠們的行為和生理機能,並與基因條件相同、但在正常環境下養大的老鼠進行比較。兩組老鼠之間不同的行為或大腦生化特性,就可以被視為是正常腸道菌叢的影響。

研究人員第一次繁殖出這些老鼠不久後便觀察到,牠們成年後面對壓力刺激時會產生更多的壓力荷爾蒙皮質酮(前文曾提到,皮質酮是人類壓力荷爾蒙皮質醇的老鼠版本)而過度反應。如果研究人員在老鼠還小的時候就把有益的微生物群移植到牠們的腸道中,就能夠逆轉老鼠面對壓力的過度反應。然而,如果給予成年老鼠這種腸道菌治療,則未能觀察到這種益處。這些實驗顯示,腸道菌可在早年影響大腦壓力反應能力的發育。

如果你把一窩剛出生的小老鼠分成兩組,其中一組在無菌狀態中養大,這兩組同一對父母生下的小老鼠將出現驚人的廣泛差異。無菌老鼠對疼痛較不敏感,與同齡的老鼠互動時社交度較低。此外,牠們與正常老鼠相較下,大腦和腸道中的生化特性與分子機制都有所改變。例如,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的史凡.派德森(Sven Pettersson)研究小組研究顯示,無菌鼠比正常成長的老鼠展現出較少的類焦慮行為,而且在大腦中負責動作控制和類焦慮行為的區域,影響此區神經細胞訊息傳遞的基因表現也改變了。不過,如果無菌鼠在其生命的早期就接觸腸道菌叢,那牠們就不會展現出任何生化上的異常。派德森和他的同事做出的結論是,腸道菌叢定殖在腸道後,就會以某種方式啟動大腦中影響情緒行為的生化訊息傳遞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