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馬拉松的國際觀:用簡體中文標示迎接參賽踴躍的台灣人

東京馬拉松的國際觀:用簡體中文標示迎接參賽踴躍的台灣人
Photo Credit:AP/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東京馬拉松不是日本的馬拉松,而是世界的馬拉松」。這句話和東京馬拉松的外語標示相對照,無疑是一大諷刺。這凸顯了東京馬拉松主辦單位的傲慢與怠惰。

今年跑完京都馬拉松後,隔了一週我又跑了東京馬拉松。

三年前我也做過相同的事,而且當時東京跑得比京都好。

這次京都賽後三天左右,我的雙腿肌肉就不再酸痛,但是左腳背還是有疼痛的症狀。由於左腳背的疼痛,所以兩場馬拉松之間我沒有練跑。我的主要運動就是上下班時走五十分鐘的路。

東京馬拉松在這幾年的入場安檢變得嚴苛。狀況如下:

  • 2013年,只要有號碼布就能進場。
  • 2014年,受前一年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影響,大會開始檢查跑者的攜帶物品。
  • 2015年,禁止跑者攜帶雨傘及瓶罐類飲料入場。非瓶罐類飲料只能帶小包裝,總量不能超過400cc。入場時要過金屬安檢門。由於這一年比賽當天的早上有下雨,很多跑者不得不撐著傘到會場。結果這些跑者在安檢門外被迫丟棄自己的雨傘。
  • 2016年,由於2015年不准帶傘的措施罔顧人性、安全理念本末倒置,可能會害成千上萬名參賽者感冒,所以這一年大會容許跑者帶折疊傘入場(長傘不可)。非瓶罐類小包裝飲料的總量開放到500cc。大會也容許跑者攜帶小容量的鎮痛或冷卻噴劑。
  • 2017年,除了延續2016年的安檢措施外,這一年跑者報到時會被裝上印有安全條碼的手環。比賽當天入場時要掃描手環上的條碼。而且規定要戴到完賽(如果是星期四報到,手環就要連戴三天)。
  • 2018年,延續2017年的安檢措施。

這次2018年的大會有新的寄物方案。不向大會寄放行李的跑者在完賽後可以領到一件簡易的防寒塑膠風衣。發放防寒塑膠風衣本身不是新創意。我的友人在10年前跑完東京馬拉松時,就領過類似的東西,而且當時是人人都有。這次大會是讓完賽風衣有條件重新復活,只發給不寄物的完賽者。

對我來說,從東京馬拉松的終點回家的感覺,就像平常到皇居練跑完畢回家一樣,是我熟悉的路線,所以我選了不寄放行李的方案。我自己也在京都馬拉松確立了精簡比賽裝備的方法。

比賽當天,我起床後給了自己半小時用餐及一小時整裝的時間,然後就出發前往會場。

2018022801
京王廣場飯店附近。已經有一堆人聚在會場入口外。|Photo Credit:梅と桜 ―日本台湾年軽人的事情―

起初我很擔心要花很多時間排隊過安檢門。不過我到無寄物組跑者的安檢門行列時,才發現無寄物組是最順暢的一組。擠在這裡的人大多是搞不清楚狀況走錯路的人。過了安檢門後,就是零食和廁所時間。然後到指定區域等起跑。

這次東京馬拉松的路線是2017年開始實施的新路線。這個新路線刪掉了皇居北面和東面,以及佃大橋到台場的區間。然後加了神保町、神田、日本橋、藏前、兩國、清澄通、丸之內等。新路線的景點比舊路線多,更能凸顯東京的特色。另外,新路線的起伏比舊路線少,少了佃大橋到台場的孤獨區間會讓大會更熱鬧。

我自己當然很期待跑這個新路線。不過我有留意到隅田川東岸的清澄通一帶除了江戶東京博物館富岡八幡宮以外,也就只是普通的現代都市幹線道路而已。日本的現代都市幹線道路的特色就是「單調」。這段路要怎麼跑得快樂,是我這次馬拉松的一大課題。

起跑後,從新宿到飯田橋一路都是下坡,跑得還算輕鬆。神保町、神田、日本橋、淺草橋、淺草、藏前、兩國都是我熟悉的地方,所以跑得很快樂。到了兩國以南的清澄通,路線真的就變單調了。一直到門前仲町的富岡八幡宮一帶,氣氛才變得有趣一點。

2018022802
富岡八幡宮。富岡八幡宮是東京下町的著名神社,也是東京馬拉松新路線的重要景點。去(2017)年12月這裡發生神官姐弟爭奪利權的家族殺人血案醜聞。雖說是醜聞,但是這赤裸裸地反映出大眾生活中大家都見識過但卻不敢講出來的寫實面。這反而增添了富岡八幡宮的庶民性格。|Photo Credit:梅と桜 ―日本台湾年軽人的事情―

過了中間點後,我的兩個小腿的腓腸肌開始出現抽筋徵兆。然後我就覺得路面越來越硬,跑起來越來越不舒服。這可能是小腿的肌肉出問題,影響到跑步姿勢的結果。接下來,我的右腳的腳底也出現了抽筋徵兆。雖然我的呼吸、心跳完全沒有問題,關節也沒有疲勞的感覺,但是肌肉卻出狀況了。

我每次比賽都會隨身攜帶補充能量炮兒膠。這次為了保險,我還特別多帶了好幾顆補充鹽分的口含錠。而且這些補給品全部都在中間點之前確實攝取。另外,我在每個供水站也都有喝運動飲料補充電解質。但是這些措施還是防不了抽筋。而且這是我跑馬拉松以來最早出狀況的一次。這可能是京都馬拉松的疲勞沒有完全消除,外加天氣太冷,我的跑速無法讓自己的雙腿變暖所致。

這次賽前,我當然希望能跑得比一週前的京都馬拉松好,但是我也有告戒自己,自己的左腳背發炎,萬一有狀況,絕對不能勉強自己。結果狀況不是出在左腳背,而是兩個小腿和右腳底。

跑到23k左右,由於狀況實在不妙,我就捨棄了「全程一定要用跑的」的自尊,走了一下。這一走,讓我體驗到了馬拉松賽中在不得已的狀況下走路前進的跑者的心境。我走不到一分鐘,又重新跑了起來。因為我發現用走的完全不會讓自己變舒服,痛苦幾乎沒有任何變化。我感受不到任何休息的效果,反而是重新起跑時非常辛苦。

走路不但沒有改善我的狀況,走下去反而會讓我怯懦、讓我想放棄比賽。這樣的感覺非常恐怖。恐怕很多不得已而走路前進的跑者的內心都有這種矛盾與掙扎。這就是我以前不知道的「走路背後的真相。」

回到隅田川西岸地區後,我繼續和雙腿的狀況交戰。真的受不了時,就走幾步路。走路的目的是為了防止雙腿完全爆掉、抽筋到無法動彈。但是走路會拉長我的比賽時間,而且只能讓我的雙腿「暫時不會完全爆掉」。並不會改變雙腿處於危險邊緣的事實。而且一但用走的,我就要面對重新起跑時的痛苦。

撐過了30k,到了日比谷通和晴海通的路口,我的心情才稍微開朗。因為這個地方是我常常練跑的地方,而且之後都是我熟悉的路線。不過我的雙腿依然還是在危險邊緣。在日比谷通,我曾經試著停下來拉筋,不過拉筋的效果幾乎等於零。結果我還是只能儘量放鬆慢慢跑,設法和疼痛共存。真的受不了時,才走幾步路,來避免雙腿完全爆掉。

在20k到30k之間,我心裡頭多少有點難過。因為我的雙腿太早出狀況,我確定這場馬拉松無法跑得好了。不過在30k之後的品川折返賽道上,我漸漸想開了。雖然這次跑得並不好,但是這個不順利的過程讓我有機會想像其他苦戰中的跑者的心境,也可以讓我重新思考這個路跑的意義。

我會羨慕那些跑進sub5、sub4、sub3的跑者,但是我自己也可能是被別人羨慕的對象。因為我比一般日本人容易參加東京馬拉松。另外,那些拼命想擺脫收容車追捕的跑者也會很羨慕像我這種有能力在時間內完賽的人。如果這次我跑得太順利,我可能就沒有沒有機會思考這些狀況,我甚至可能會迷失在虛幻的自我滿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