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生考大學中文程度差 「遴選」「競選」傻傻分不清楚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考評局指知識需長時間才可累積,建議考生要廣泛閱讀,亦增加生活體驗,以加強分析及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香港考評局昨出版文憑試(港生升大學文憑試)各科的考試報告披露,在中文科口試小組討論中,有全組考生均不理解「遴選」意思,由討論「中學生應否參與遴選校長」變成討論「中學生應否競選校長」,令討論離題。
有「死亡之科」之稱的中文科,過去3年合格率(考獲3級)均只有約5成,今年考評局在該科的考試報告中,多次指考生論說能力遜色。今年考生考獲三級以上的達標率維持52%。
(相關報導:港大錄取九位狀元 最愛讀醫科)
卷一「閱讀卷」-以鹹喻妓女
被指為「死亡之卷」的閱讀卷86分為滿分,佔全科總分20%,但考生平均得分只有30分,分數不足一半,與去年相若。
今年試題依據徐國能《第九味》和文言文《史記.孔子世家》出題。其中在抒情散文《第九味》中,其中一條10分題目要求考生根據《第九味》內容,推斷作者以鹹和苦比喻哪兩種人,報告狠批考生表現頗為差劣,不少考生將甜比喻為淑女,再推斷鹹和苦都是指女人,故填寫妻子、妓女、情人、美女及醜女等。正確答案鹹代表平常人,苦代表隱士。考評局批評考生不依文本,牽強比附。
另一條要求考生解釋「醜」字在《史記.孔子世家》一文意思,結果部份考生只答到醜陋、醜態或醜惡,未能依上文下理推斷出應是指羞恥、羞愧或恥辱。
卷二「寫作能力」-死記硬誦的名人言行
在卷二寫作,考評局稱讚選答「必要的沉默」一題的考生取材較以往多元化,部分人以種族衝突、社會議題、政治爭議為取材,值得嘉許,但頗多考生在選答其他題目時,以已故蘋果公司行政總裁喬布斯、科學家愛因斯坦、運動員劉翔等人為例,但缺乏推論解說過程致論證粗疏。
考評局直言,部分人引用平日死記硬誦的名人言行,但忽略了引文與文章的關係,例子反而顯得格格不入。
卷四「說話能力」-「中學生應否參與遴選校長」變「中學生應否競選校長」
一條題目要求考生討論「中學生應否參與遴選校長」,報告指「竟有全組考生皆不解『遴選』之義,誤作參選、競選,致使討論離題萬丈」。
考評局又指不少考生常識貧乏,意念單薄,如將「塗鴉」與「書法」和「活字印刷」同列為傳統手工藝,及指「吸煙會導致空氣污染,令外資卻步,影響經濟」。
小組討論其中一題為「有人認為學校的班級旅行已成例行公事,失去意義,試談談你的看法」,有考生提出「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被指明顯離題。
而討論「敬老揚孝」的風氣,有考生「敬老」卻不談「揚孝」,又如評論「寧吃人虧,勿使人吃我虧」時,考生將「寧吃人虧」解作「佔人便宜」,與原意「寧願自己吃虧」恰巧相反。
卷五「綜合能力」-「本人個人認為」
另綜合能力考核方面,不少考生表達欠佳,句子多冗字贅詞,例如有考生在同一句句子中兩度寫「再次感謝」,又有考生寫「本人個人認為」,表達欠簡潔。
至於錯別字問題與歷屆文憑試相若,例如有考生將「工序」變成「功序」、「選擇」寫成「撰擇」等。
考評局指知識需長時間才可累積,建議考生要廣泛閱讀,亦增加生活體驗,以加強分析及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英文科-公式化回應「This is a very good question」
英文科方面,考評局指寫作卷中繼續出現港式英語,如將「人們不想發生戰爭」譯作「People don’t want to happen the war」。
在口試中,考生被問及「你覺得警察是否危險的工作」,有考生以一個字回應(Yes或No),不少考生則在考官發問後,公式化地以「Thank you for your question」及「This is a very good question」作開始,被批評浪費時間。
》》按讚「關鍵評論網 香港」FB,留意香港本土的政治、經濟、文化消息。
Photo Credit: 香港考試及評核局
Tags:
【圖解】在台灣,等一項癌症救命新藥需要等上超過700天,而日本最快只需要60天!台灣人,你真的有「命」等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等一項救命的藥物,需要多久時間?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健保正式給付生效,如癌症創新新藥等重大疾病藥物,平均需等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日本,則是60-90天內。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生了病,想要用到新研發的救命藥物,病人需耗時等待。台灣人,真的有「命」能等嗎?
2022年中,余苑綺因癌症過世,不僅讓演藝圈許多粉絲與親友不捨與難過,也讓許多同是癌症病友的患者與家屬,感到忐忑不安。余苑綺從2014年罹患直腸癌後,立委余天耗費數百萬就為替女兒挽命,甚至四處奔走希望爭取美國最新的抗癌藥物,可惜最終未能等到就已離世。
看得到卻用不到的救命新藥

事實上,類似遺憾在台灣時有所聞。即使國外屢有救命新藥問世,台灣人卻不一定能使用得到。根據數據顯示,在日、韓、以色列、加拿大等11個高所得國家中,台灣的肺癌存活率在高所得國家排名倒數第四,只有日本的一半;攝護腺癌存活率為倒數第一、乳癌倒數第二,胃癌則輸日本、韓國。若以平均餘命來看,台灣也比日本短少三年。
國人平均餘命、癌症存活率等指標,落後其他國家,健康投資不足也是一大原因。若與鄰近的日本比較,日本整體醫療支出佔整體GDP比例為11%、其中強制性醫療保險支出8.3%、藥費支出2.3%,而台灣則是6.1%、3.5%、1.2%,三者占比皆低於日本。
慢性病、罕見疾病甚至是現今新興癌症治療趨勢,如免疫療法、精準醫療等,亟具突破性、療效更佳的治療,在健保資源有限下,被限縮給付,導致病人只能自力救濟,自掏腰包使用。

為什麼新藥新科技導入台灣那麼難?

健保業務也包含引進新藥及新科技,但為什麼仍讓新藥新科技導入受阻?首要原因就是健保財源不足,進而排擠新藥引進。雖然每年的健保預算相較25年前開辦時的2000多億元,已成長到8000億元,但醫療費用年年成長,仍跟不上如雨後春筍增加的治療項目。台灣整體藥費支出早已偏低,新藥預算更是嚴重不足,不但零成長,甚至還負成長。
財務衝擊下,造成新藥給付審理流程頻頻卡關,許多國外原廠新藥因台灣議價空間小,使得引入時程拉長、健保給付條件越趨嚴格。許多效果良好的藥品,卻因支出費用高,在健保現有預算限制下,只得限縮藥品的給付範圍,讓可使用的病人族群也連帶限縮。
無法與國際治療標準接軌的台灣

新藥納入給付前都得先進行「醫療科技評估」(HTA),意即評估新藥引進是否具有成本效益,但常常因財務衝擊大,在醫療科技評估(HTA)這關就被擋了下來。依據2019年藥品查驗中心醫療科技評估(HTA)報告顯示,僅3成癌症患者所需用藥能獲得健保給付。
影響的不僅是個人減少延長生命機會,也讓台灣用藥標準大幅落後先進國家。根據統計,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入健保給付生效,如癌症等重大疾病創新藥物,平均審查需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的日本,則是在60-90天內。
尤其,相較於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的藥品適應症,台灣健保給付的藥品適用範圍,因為預算相對限縮,僅部分適應症可以納入健保,未納保之適應症的病人必須自救苦等審核通過。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患重大疾病,可能只有三個殘忍選擇:一是使用既有治療控制病情苦等新藥納保;二是賣車賣房自費使用藥品換取生命延續;三若金錢耗盡最後只能放棄治療。反觀日本,新藥給付不僅時間快速,甚至是依照仿單所有的適應症都給付,民眾可以使用到依照仿單給付的最新藥品。
環環相扣下,台灣標準治療早已和國際嚴重偏離。政府對於台灣醫療政策要有前瞻性的思考,應全面檢討醫療資源利用效率,增加新藥預算以加速新藥新科技納入給付,為台灣民眾謀求新藥可近性及最佳醫療選擇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