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該知道的義大利大選:31歲與81歲之爭,左派執政即將落幕?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由31歲年輕黨魁迪馬尤(Luigi Di Maio)領軍的「五星運動」可望成最大單一政黨,不過4度擔任總理的81歲義大利前進黨黨魁貝魯斯柯尼(Silvio Berlusconi)也集結的右翼政黨聯盟捲土重來。
(中央社)
義大利將於3月4日舉行國會改選,目前呈現三足鼎立,義大利政局可能邁向不確定局面。民眾對經濟衰退、高失業率及移民危機深感不滿,歐洲的反體制民粹主義勢力可能再下一城。
英國「衛報」(Guardian)和歐洲新聞台(Euronews)網站整理出義大利選舉不可不知的背景資訊。
歐洲第4大經濟體義大利將根據「最新選舉法」舉行國會選舉,觀察家大多認為,選後可能形成沒有任一勢力掌控過半多數的「僵局國會」(hung parliament)。
義大利負債2.3兆歐元,為國內生產毛額(GDP)的135%,債務規模占歐元區整體超過20%。經常性赤字、停滯不前的經濟、搖搖欲墜的銀行和民粹主義入侵政壇,義大利對自身和歐洲聯盟來說都是個風險。
根據民調,由31歲年輕黨魁迪馬尤(Luigi Di Maio)領軍的五星運動(5 Star Movement)可望成最大單一政黨;而由81歲的貝魯斯柯尼(Silvio Berlusconi)集結的右翼政黨聯盟,其中包括他所屬的義大利力量黨(Forza Italia)和若干極右派團體,目前領先近10個百分點。
然而,還有30%至40%選民尚未決定投票意向,最後結果仍是未定之天,不確定的局面只會使不穩定性增加。籌組政府的協商料將面臨重重挑戰,且可能產生一個脆弱不穩的左右聯盟,無力通過重要立法或推動許多人認為義大利所需的結構改革。
國會為何需要改選?
中間偏左派前總理倫齊(Matteo Renzi)為修憲公投賭上政治生命,因公投未過而於2016年底請辭,在舉行新選舉前由簡提洛尼(Paolo Gentiloni)接任總理一職。倫齊遭遇重挫,使得義大利缺乏可運作的選舉制度,簡提洛尼2017年致力推動一項新的選舉法,最終在去年10月順利通過。
倫齊則以中間偏左民主黨(Democratic Party)黨魁身分,率黨角逐選舉。
選舉制度有何特別之處?
依據最新選舉法形成的混合選舉制度,1/3的參眾兩院席次由單一選區得票最高者當選(FPTP),2/3則由全國的比例代表制(PR)選出。
獨立參選的政黨必須在全國獲得3%以上選票,才能參與席次分配,政黨聯盟的門檻則為10%。不同於當前制度,新法不會讓任何得票達40%的政黨或聯盟自動取得過半席次。
眾議院有232席由單一選區得票最高者當選,386席由全國比例代表制選出,海外公民可選出12席。參議院則分別為102席、207席和6席。
主要政黨有哪些?
義大利力量黨(Forza Italia):4度擔任總理的黨魁貝魯斯柯尼雖因逃稅官司遭禁止參選,但仍領導這個中間偏右政黨參選。力量黨致力於推出國內專用的「平行運作貨幣」(parallel currency),讓歐元僅用在國際貿易。另主張取消房屋、繼承和路稅,還有將最低退休金提高一倍、所有人最低收入為每個月1000歐元及拒絕接納新移民等。
聯盟(League):原名北方聯盟(Northern League)的激進右派政黨,黨魁為薩爾維尼(Matteo Salvini),主張推出平行運作貨幣、廢除歐盟財政契約、將單一稅率改為15%、允許提早退休、嚴加取締移民及每年遣返10萬非法移民、對犯罪行為祭出較嚴厲懲罰、改善與俄羅斯關係和重新開放妓院。
義大利兄弟黨(Brothers of Italy):黨魁為梅洛尼(Giorgia Meloni),義大利兄弟黨可追溯到新法西斯主義,政策與右翼政黨大體相同。
五星運動(5 Star Movement):由迪馬尤領導的反體制政黨,主張最低月收入為780歐元、提高預算赤字、重新協商財政契約、廢除400條「無用」法規、向能源公司增稅及改善與俄國關係。
民主黨(Democratic Party):屬中間偏左派,前總理倫齊為現任黨魁。主張提高最低薪資、協商撤銷財政契約、將預算赤字提高至GDP的3%,以便減稅及增加投資。
自由平等黨:由格拉索(Piero Grasso)領導的左派政黨,主張廢除勞動和退休金改革及增加公共開支。
預估誰將勝出?
「五星運動」可望以27%至29%的得票率成為單一最大黨,「義大利力量黨」得票率為16%至18%,與力量黨結盟的「聯盟」則為12%至14%,義大利兄弟黨為5%至6%。
左派方面,倫齊的中間偏左聯盟可望聯手取得26%至28%得票率,民主黨22%至23%,自由平等黨約6%。不過,由於仍有大批選民尚未下定決心,因此要預測今年稍後將由何者執政仍為時過早。

重要議題:「移民危機」可能牽動選情
極右派極端分子2月朝6名非裔移民開槍以來,原已備受關切的移民問題更進一步成為政治議程上的重要議題。貝魯斯柯尼說,移民問題是「社會上隨時準備引爆的一顆炸彈」,並承諾若他帶領的聯盟進入中央政府體系,將把60萬名非法移民驅逐出境。
專家指出,鑑於長期圍繞移民議題的質疑,前總理貝魯斯柯尼(Silvio Berlusconi)領導的中間偏右聯盟在公眾辯論上獲得較高支持,不讓人意外。他們對移民議題的立場,還有公眾輿論風向,可能反映在義大利大選結果上。
此外,為時已久且看似不可逆的經濟衰退、持續的高失業率和貪汙醜聞,還有歐洲和歐元區問題,也都是重要議題。
【圖解】在台灣,等一項癌症救命新藥需要等上超過700天,而日本最快只需要60天!台灣人,你真的有「命」等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等一項救命的藥物,需要多久時間?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健保正式給付生效,如癌症創新新藥等重大疾病藥物,平均需等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日本,則是60-90天內。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生了病,想要用到新研發的救命藥物,病人需耗時等待。台灣人,真的有「命」能等嗎?
2022年中,余苑綺因癌症過世,不僅讓演藝圈許多粉絲與親友不捨與難過,也讓許多同是癌症病友的患者與家屬,感到忐忑不安。余苑綺從2014年罹患直腸癌後,立委余天耗費數百萬就為替女兒挽命,甚至四處奔走希望爭取美國最新的抗癌藥物,可惜最終未能等到就已離世。
看得到卻用不到的救命新藥

事實上,類似遺憾在台灣時有所聞。即使國外屢有救命新藥問世,台灣人卻不一定能使用得到。根據數據顯示,在日、韓、以色列、加拿大等11個高所得國家中,台灣的肺癌存活率在高所得國家排名倒數第四,只有日本的一半;攝護腺癌存活率為倒數第一、乳癌倒數第二,胃癌則輸日本、韓國。若以平均餘命來看,台灣也比日本短少三年。
國人平均餘命、癌症存活率等指標,落後其他國家,健康投資不足也是一大原因。若與鄰近的日本比較,日本整體醫療支出佔整體GDP比例為11%、其中強制性醫療保險支出8.3%、藥費支出2.3%,而台灣則是6.1%、3.5%、1.2%,三者占比皆低於日本。
慢性病、罕見疾病甚至是現今新興癌症治療趨勢,如免疫療法、精準醫療等,亟具突破性、療效更佳的治療,在健保資源有限下,被限縮給付,導致病人只能自力救濟,自掏腰包使用。

為什麼新藥新科技導入台灣那麼難?

健保業務也包含引進新藥及新科技,但為什麼仍讓新藥新科技導入受阻?首要原因就是健保財源不足,進而排擠新藥引進。雖然每年的健保預算相較25年前開辦時的2000多億元,已成長到8000億元,但醫療費用年年成長,仍跟不上如雨後春筍增加的治療項目。台灣整體藥費支出早已偏低,新藥預算更是嚴重不足,不但零成長,甚至還負成長。
財務衝擊下,造成新藥給付審理流程頻頻卡關,許多國外原廠新藥因台灣議價空間小,使得引入時程拉長、健保給付條件越趨嚴格。許多效果良好的藥品,卻因支出費用高,在健保現有預算限制下,只得限縮藥品的給付範圍,讓可使用的病人族群也連帶限縮。
無法與國際治療標準接軌的台灣

新藥納入給付前都得先進行「醫療科技評估」(HTA),意即評估新藥引進是否具有成本效益,但常常因財務衝擊大,在醫療科技評估(HTA)這關就被擋了下來。依據2019年藥品查驗中心醫療科技評估(HTA)報告顯示,僅3成癌症患者所需用藥能獲得健保給付。
影響的不僅是個人減少延長生命機會,也讓台灣用藥標準大幅落後先進國家。根據統計,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入健保給付生效,如癌症等重大疾病創新藥物,平均審查需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的日本,則是在60-90天內。
尤其,相較於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的藥品適應症,台灣健保給付的藥品適用範圍,因為預算相對限縮,僅部分適應症可以納入健保,未納保之適應症的病人必須自救苦等審核通過。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患重大疾病,可能只有三個殘忍選擇:一是使用既有治療控制病情苦等新藥納保;二是賣車賣房自費使用藥品換取生命延續;三若金錢耗盡最後只能放棄治療。反觀日本,新藥給付不僅時間快速,甚至是依照仿單所有的適應症都給付,民眾可以使用到依照仿單給付的最新藥品。
環環相扣下,台灣標準治療早已和國際嚴重偏離。政府對於台灣醫療政策要有前瞻性的思考,應全面檢討醫療資源利用效率,增加新藥預算以加速新藥新科技納入給付,為台灣民眾謀求新藥可近性及最佳醫療選擇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