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紙搶購啟示錄:本土林業疲弱,恐非永續之路

衛生紙搶購啟示錄:本土林業疲弱,恐非永續之路
Photo Credit: Pixabay CC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由於台灣衛生紙落在製造端,沒有生產端,因此主計處統計分類將之歸為工業;羅凱安表示,很多人認為台灣已不需要林業,只要從外國進口便宜的木材和紙等產品即可,經由此次衞生紙搶購風潮,可警覺完全依賴進口林產品的風險。

森林是國家重要資產,林業發展居國家戰略地位,發展林業具有國家安全的思維。台灣社會對於林業的想像仍停留在1990年前大伐木的印象,提到砍樹就認為罪大惡極,然而,就算台灣不砍樹,仍然使用林木,只是對象是其他國家的森林,這存在嚴重的道德議題,尤其台灣進口原木料,約2成疑似非法砍伐原始林,這可能一夕間使得原始林周邊的聚落瓦解。[2]

王升陽表示,人工經濟林是經過規劃來生產林木之處,原始森林以法令來保護無可厚非,但任由人工經濟林荒廢,存在道德良知瑕疵;即使從生產、土地利用的觀點來看,這些地方反而變得危險,增添天災帶來的衝擊風險,

台灣目前人工經濟林約37萬公頃,他保守估算若以20萬公頃進行利用,自給率將提高到目前進口量600萬立方尺的10%,供應國內約60萬立方尺林木所需[3]。

台灣林業產值低恐怕是誤解 林務局:紙產業列中長期目標

對於政府官員對媒體說,台灣林業產值低,幾位學者都認為嚴重誤解台灣林業的價值。由於台灣衛生紙落在製造端,沒有生產端,因此主計處統計分類將之歸為工業;羅凱安表示,很多人認為台灣已不需要林業,只要從外國進口便宜的木材和紙等產品即可,經由此次衞生紙搶購風潮,可警覺完全依賴進口林產品的風險。

「森林經營的思維,要從過去著重產品價格的『木業』,以及重視生產所得的『林業』,蛻變為強調森林生態系服務功能、將產品和服務連結的『森業』。」羅凱安舉森林法修法後,林業範圍擴大,諸如樹木美學與醫學(樹藝師)、林下經濟、森林療癒等;值得建構成完整的產業鏈,是可永續的產業;然而,把具經濟產能、可永續的森林產業置於環境保護部下,恰好喪失了森林可以增進國民福祉的機會。

針對這一波衛生紙搶購,農委會如何應對?林務局造林生產組長李允中表示,台灣地區營林條件因氣候及地質之限制恐無法大量穩定提供紙漿用材,且製漿廠環境污染處理成本高,初階段林產業規劃,並未將提供紙漿用材設為營林目標;但不排除列為長期目標。

林務局推估,國內人工林可推動經濟營林的面積計私有林13萬公頃及國有林事業區依林地使用分級分區劃為林木經營區11.9萬公頃,將依各林地狀況逐步規劃生產林木,逐年提高木材自給率。

森林 樹
Photo Credit: 可樂邱 @ Flickr CC BY 2.0

紙類QA

Q:什麼是文化用紙?

A:紙張的種類可分為:文化用紙、家庭用紙(面紙、衛生紙)、包裝使用的工業用紙,以及特殊用紙,其中文化用紙係指書籍、筆記本、影印紙等範疇。

Q:長纖維、短纖維是什麼?

A:針葉樹材多產於溫帶,以北美、北歐等地區或其他高緯度地區,所生產之紙漿有較長之纖維長(1. 5~3mm),稱為「長纖維」。闊葉材產於溫帶及熱帶地區低海拔之樹種,纖維長約lmm 左右,相較於針葉木較短,稱為「短纖維」。(羅凱安副教授提供)

由於針葉樹種纖維的長度及韌度皆優於闊葉樹種,故長纖木漿所抄製的紙張、紙板等產品皆擁有較佳的品質,價格較短纖木漿為高,又因兩者間具有替代性,故在價格上亦互相牽動。(引述自「紙漿」)

Q:台灣的原生紙漿從哪裡來?

A:目前國內紙漿生產廠商全臺只有兩家,兩家合計38萬噸的年產量僅佔全球超過4,000萬噸年產量的0.95%,扣除自用後,可供應國內約3成的紙漿需求,每噸生產成本較亞洲主要產漿國印尼高出100美元。
國內市場仍有7成依靠進口紙漿,總數約80萬噸,主要來自於智利、加拿大、巴西、印尼、美國等國,因此國內的紙業行情與營運成本,與國際紙漿、廢紙價格的連動性很高。(參考資料

註釋

[1]該篇報導中引述業者意見:「台灣衛生紙價格,這兩年快速滑落,根據市場調查資料,台灣的家庭用紙價格,目前在全球是最低的……,另一方面,台灣人近兩年的衛生紙用量、家紙用量持續成長,與價格持續降低,刺激民眾使用量增加有關。」

[2]一些依賴森林維生的家庭,因為附近森林砍光了,女性為了煮食所需的材薪,必須走好幾里路才能取得木材;因此無法照顧家庭,孩子也無法送到學校受教育,女性無力經濟獨立,最後只能從事性交易,然後母親也因長期背重物傷身,造成種種社會問題。(參「哪啊哪啊~的里山智慧 神去村真實版:永續林業是對抗血汗木材之道」)

[3]依據2015年2月3日出刊的《1%的衝刺 臺灣木材的自給不足》一文的計算基礎,每公頃伐採材積約為130~150立方尺、30~50年輪伐期估算林木自給率,應可達16~26%的林木自給率。

參考資料

本文經環境資訊中心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