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移動本身不是目的,移動是有目的的。兩億人和更多已經在都市的人的移動,從軌道系統到當紅的叫車軟體,我們有什麼智慧的方法,能解決更多都市化的問題?
文:TH Schee(台北市市政顧問)
東南亞有個絕對跑不了的趨勢,就是都市化(urbanization),這邊有非常詳細的數據和累積十年的研究,對於任何一個想切入「智慧城市」的業者,我都建議應該至少看個一兩段的文章。這跟你的「智慧服務」或「智慧商品」販售沒有直接關係,但整個因為都市化所創造出的市場是存在的。根據世行的長期研究報告,2000年到2010年間,東亞地區有將近兩億人遷入都市。兩億人的人口是台灣的9倍,廣東省的2倍,日本的1.5倍。有8個城市的人口超過千萬,123個城市介於100萬到1000萬之間,另外有738個中小型城市,則是介於10萬到100萬的人口。
這些人口大規模的移動所產生問題和機會,從移民生存的角度、城市治理的角度,或是從創業(我偏向使用「實業」)的角度,都是不可忽視的大勢。
Google Taiwan的簡立峰曾在國發會的活動提到這件事,但他是以業務本位來看,將Google Taiwan在東南亞所能扮演的角色明白多說了一點。例如本地行動裝置的滲透和使用習性,台灣的環境有些特色,這些特色創造出了開發和發展的沃土,培育了足以「出口」的實力。當然「出口」的比喻在這個時代也不太精確,但是以Google在 SEA(south east asia)的業務目標來看,台灣的角色的確是越來越重要的。
那麼行動裝置和都市化有什麼關係?
想想緬甸在沒有開放之前(2000年中)一張 SIM 卡要多少錢(十多萬塊台幣之譜),到現在又是什麼光景。光是「開放」和「賺取價差」這兩段就有不少人受惠受益。SIM卡再怎麼說都還算是好脫手的貨,不像是囤積小汽車,稅一降下來賣不出去的貨根本只好堆在路邊。SIM 卡價格的狂降讓人們多了點通訊部分的自由。在都市化的通訊歷程,撇開固網,直接跳上行動裝置,再加上緬文 (မြန်မာအက္ခရာ)輸入法日漸成熟,又讓資訊鍵入的基礎門檻降到識讀人口能方便使用的程度。
這些事情的發展也不過三五年的光譜,但已經讓緬甸成為眾多商業機構即使不在產品和服務面標榜「智慧城市」,也必須一探究竟的區域。我們假設越是都會化的區域就越有各種行動通訊服務的成長力道,那麼整個技術和服務的堆疊(stack)就有了巨大的空間。這在人口遷移沒有如此劇烈變動的西歐,目前是看不到的,因為那個過程早在n年前已經完成大半。
都會化過程的發起者可能是國家挑選過的都市,例如緬甸首都已不是仰光,而早已都市化的城市,如台灣朋友所熟悉的曼谷、吉隆坡、雅加達等,都市化所面臨的問題可就更多。在行動通訊的服務上,隨著人口的大量遷入,城市住民的通訊習慣就跟仰光很不一樣。不過頻譜資源有限,人又怎麼愛說話愛傳訊,如何讓從既有的通訊行為裡撈出該解決的問題,而且是那些解決之後還有利潤市場的問題,這些都可以從都市化的大勢(不一定每個人都喜歡)和大數據作為,找到更多切入的角度。
這些都只是萬分之一的機會和問題。

在都會化的過程中,如果先鎖定用自己生長的經驗來看,比如說我是南投出生的,在台北工作,長假回到南投之後,透過行動載具能做什麼?我會做什麼?做的這些事和南投有沒有關係?
可能大多數人的回答會是:跟本來就在都市的朋友圈交流訊息,而這些朋友在放大假的時候,也都不在台北。如果北台灣的居住人口有六百萬,那麼有多少人有這樣的習慣?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好,我的家就在南投,為了工作不得已到台北,我算是那兩億人其中的一員。在放大假的時候,我會怎麼用這個行動載具(如:手機)?好吧,這答案可能跟上面類似,那麼再想想看,如果我在台北孤苦無依但有一份還過得去的工作,那麼手機在平時又如何讓我融入這個都市化的過程?
繳水電?叫外賣?當筆記本寫滿客戶資訊?叫車?標會利器?打發時間?買車票?付餐廳帳單?認證身分以獲得更多的訊息服務?預約診所掛號?科技監票(好吧扯遠了)?還是明天什麼時間會例行停電停水?
以上那些是在南投不會發生的?哪些發生的頻率低?又哪些只會在台北發生?哪些是有哪些其他的傳統管道也完成同樣的事?這些傳統管道因為都市化的過程,是越來越通行,還是越來越式微?還是… 有一天被傳統管道發現原來有這些事,乾脆把某一個環節的服務提供商買下來比較快(暗示:一類電信業者)?
東亞都市化、智慧化與工作機會
承上,如果某些通路因為都市化的過程而消失,那麼連帶的很多工作也會消失和轉型。那麼這些人要去哪?兩億人跑到都市不是因為想觀光,他們需要工作,需要更多的發展機會。你可以說十年前跑到都市的,可能現在跑到其他的都市是想觀光沒錯,但是在這十年間才來到這些巨大都市的人,我相信更多關注的是工作機會。我們再想想,如果這兩億人有不少搶了原本居住在城市住民的工作,那麼整件事情就更複雜了。
回來看看目前台灣所流行的「智慧城市」,有巨大的展覽,有很多的聯盟,有數不清楚的文章,有每週在各地舉辦的商機和媒合會。試問,這些智慧城市的計畫,到底想解決什麼大的問題?
智慧交通想解決塞車問題,結果發現雅加達都是機車,問問自己,台灣解決了什麼機車的問題?登記有牌的機車可是有一千四百萬輛,請問我們要怎麼說服雅加達市府,整套進口「解決方案」?塞車是交管問題,還是更複雜的城市治理問題,甚至是中央的政策問題(例如稅制、保險),而城市根本插不上話只好概括承受?台灣的機車現況是什麼,我們有沒有用過什麼「智慧」的方法,例如大數據好了,真的好好了解現況,找出這些問題的「普世性」?解了這些問題,會不會有些工作機會就沒了?還是Gogoro才是智慧運輸的方向?

永豐「DAWHO之夜」帶大戶看大勢:展望2024經濟走向,深度解析股房雙市投資契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今年11月29日,關鍵評論網攜手永豐銀行舉辦直播活動《DAWHO之夜》,邀請到吳怡霈主持,以及政大商學院教授周冠男、樂居創辦人李奕農兩位投資專家,與大家分析2024年的經濟、房市,以及持續發燒的AI議題,尋覓投資契機!
去年開始,關鍵評論網攜手永豐銀行DAWHO數位帳戶,舉辦系列直播活動《DAWHO之夜》。每次邀請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帶來實用的生活、理財知識,播出至今深受觀眾喜愛,像是2月播出的「行為財務學實踐大戶方舟策略」、或是6月播出的「大戶的日本秘境攻略」,也都好評如潮。
今年11月29日傍晚,雙方再次合作舉辦大戶們敲碗已久的直播活動──「DAWHO之夜:2024經濟展望」,本次邀請到知性主播吳怡霈擔綱主持,以及政大商學院教授周冠男、樂居創辦人李奕農兩位股市房市投資專家,與大家細細分析2024年的經濟、房市,以及持續發燒的AI議題,在溫和衰退中尋覓投資契機!
2024經濟「審慎樂觀」!做好資產分配是投資成功關鍵
隨著2023年越來越接近尾聲, 2024年臺灣經濟預測也紛紛出爐,綜觀各界預測報告*,2024年經濟成長率預估落在3%上下,較2023年增長約1.5個百分點。對於明年臺灣的景氣觀察,政大商學院教授周冠男以烏俄戰爭、美中科技角力等國際事件的影響力式微為例,說明過去影響經濟的風險事件都已漸漸被認為「可控」,再加上近期作為經濟先行指標的股市也回穩、上漲,因此認為未來景氣將會緩慢恢復正常。
周教授提醒,雖然樂觀看待未來趨勢,但還是必須關注美國聯準會的「利率政策」和「以巴衝突」的後續情形。不管是債市還是股市,只要利率政策有點風吹草動,就會對市場產生巨大影響;此外他也提到,雖然從過去歷史看來,地緣政治事件對市場影響短暫,但仍建議投資人要多加注意,才能及時調整自己的投資組合。
談到投資心法,周冠男也強調,「投資絕對不是短線賺大錢的事情,不能急。為什麼『經濟循環』裡面有『循環』?因為它不可能永遠都不好。所以我們要做好資產配置,長期它就可能會自然而然地往上增值。」除此之外,他也分享資產配置比例的建議,「我覺得更精確的比例是『100-年齡』。」例如30歲年輕人的配置方向就是70%股票、30%債券,然後每個人再根據個別的風險承受能力調節。最後,周冠男也建議大家在選擇標的時要落實分散的動作,避免一注獨壓某檔標的,因為市場到底最後誰會存活、誰能出線都是未知數。

2024房市「量」重於「價」!給首購族與投資人的建議
除了股市,房市的發展也是許多投資人關注的重點,尤其在臺灣號稱年度最重的打「炒房」政策《平均地權條例修正案》正式實施以後,不少人認為房市好像活力不再。對此,樂居創辦人李奕農以國泰房價指數及央行報告*推論,認為未來房市將出現「價格緩漲、成交量萎縮、建商推案量縮」三大趨勢,建議2024年投資人可以從「成交量」觀察房屋的剛性需求強烈與否,進而判斷未來房市走勢。

此外,李奕農進一步指出,「看似條例實施壓縮了預售屋的淨轉手空間,整體市場萎縮、監理轉嚴,預售屋受傷應該比較嚴重,但實際上預售屋還是交易最熱絡的。」原因出在預售市場分期支付款項的特性,所以他認為未來預售屋的成交量還是持續看漲,且整體房市也不會過於疲弱。他接著解釋,「就像實價登錄不能稱為打房手段,近期政府只是增加監管力道,整頓市場的交易狀況,讓房地產交易回歸正常化,所以我不認為這些政策會導致房市走緩。」
面對首購族的聽眾,李奕農認為可以跟著政策走,例如現在提供利率補貼、寬限期延長、貸款年限延長的「新青年安心成家房貸」就是不錯的機會;但如果是投資人,李奕農則建議要等到政府把限貸政策移除的時候,才比較是進場投資的時機。

AI話題持續發燒,股房雙市怎麼看?
活動過程中,也談到近年熱門的AI話題。對此,李奕農分享美國房產領域已經有運用AI預測房地產價值的成熟案例,說明AI未來很可能成為房市中預測物件價值的工具,無論是投資還是自住都能幫助到想買房的購屋族。周冠男也認同AI崛起的趨勢,並從兩大觀點進一步分析,「第一,市場最近剛從AI熱潮冷靜下來,市場和投資人也能更客觀的看待產業未來的前景;第二,回到生活面來看,AI也只會越來越強,不管是金融商品推薦、醫藥應用、電信通訊、傳播應用,甚至是娛樂產業都是一片藍海,值得投資人持續關注。」
不過論及「出手」時,他也鄭重的再次提醒,「還是那一句,出手之前要做研究、不要單押某一家股票;最好AI相關標的都要有所涉獵,或是挑選一個投資組合,盡量把風險透過資產配置分散開。」就像周冠男教授不斷強調的,投資最忌諱人云亦云,哪個故事好聽走哪邊。因為每個人的風險承受度不同,投資理財的規劃、資產配置的方式也不同,投資人必須仔細思考,做好功課,然後才能在一次次的配置和操作過程,領悟到屬於自己的投資心法,並在2024年把握市場大勢,享受被動投資的甜美果實。

*註1:綜觀中央銀行、行政院主計總處、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經濟研究院等單位所公布之經濟報告中的台灣經濟成長率預估值。
*註2:2023年10月3日,中央銀行業務報告暨 113 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行政院歲入預算有關中央銀行股息紅利繳庫部分之說明,第33頁。
* 來賓言論不代表永豐銀行之立場,直播活動體驗旨在提供趣味性互動,因每個人的狀況不盡相同,使用者應自行評估與參考,切勿以此直播內容作為生活規劃的唯一依據。
* 注意事項:
1. 基金:投資一定有風險,基金投資有賺有賠,申購前應詳閱公開說明書。請至永豐銀行基金網站參考完整投資警語說明:https://mma.sinopac.com/mma/SinopacFundSearch/search/FundIndex.aspx
2. 美股:
(1). 投資人投資海外股票之決定應依本身判斷為之,且應自行負擔投資風險及投資結果;本行並不分擔投資風險或為任何收益保證。投資海外股票有投資風險(包括但不限於信用、價格、匯率、下市、政治之風險),亦可能發生部分或全部本金之損失,最大可能損失為全部投資本金及利息。申購前請至永豐銀行美股網站參考完整投資警語說明:https://bank.sinopac.com/sinopacBT/webevents/USStock/index.html
(2). 投資一定有風險,股票/ETF投資有賺有賠,申購前請至永豐銀行 ShareShares 網站參考完整投資警語說明:https://mma.sinopac.com/ShareShares/Index.aspx
3. ibrAin:永豐商業銀行經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109年9月10日金管證投字第1090352215號函核准辦理兼營證券投資顧問業務。請至永豐銀行ibrAin網站參考完整投資警語說明:https://bank.sinopac.com/sinopacBT/webevents/ibrain/index.html
4. 大戶投:「大戶投」為永豐金證券提供之服務,詳情請至大戶投網站參考完整說明:https://dawho.tw/hot/dawhotou/
5.房貸:「理財型房貸」為永豐銀行提供之服務,請評估投資風險及自身償債能力,詳情請至房貸網站參考完整說明:https://dawho.tw/hot/mortg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