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為什麼地震來了臺北搖得特別大?談盆地的場址效應

為什麼地震來了臺北搖得特別大?談盆地的場址效應
圖片來源:邱世彬等人,2008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臺北盆地正好具備所有場址效應發生的要點,堅硬的岩盤(第三紀基盤)和鬆軟的土層(松山層),而其西深東淺盆地外型,不僅造成不同週期的震波放大,也讓地震波進入盆地時更容易聚焦,進而產生共振及延長震動的持續時間,也因而讓臺北盆地內的民眾在地震發生時更加「有感」。

人類為生活便利逐水而居,而肥沃的沖積土壤更是孕育農作物的良田所在,因此發展出許多位於沖積平原或盆地的大都市,但是當地震發生時,這些位於軟弱土層的城市則必須承受更強的地震作用力。類似的例子履見不鮮,除了上述的臺北盆地、墨西哥市外,還有像美國加州的舊金山、洛杉磯,以及日本的東京、大阪等,都是位於鬆軟土層上而人口稠密的大都市。

那麼怎麼辦?砍掉重練、把人都搬走嗎?目前世界上還未有能做到這樣的例子。但隨著科技的進步,先進國家都能制定合宜的耐震規範,只要按照規範施工,都能確保地震時建築物不會完全倒塌而保有生存空間,近年來國內所發展的地震預警技術也越來越成熟,可爭取強震到達前數秒時間讓民眾就安全位置躲避。然而臺北盆地內為數眾多的老舊建築,年代已久且耐震力較弱,適當的補強或重建才能提高建物耐震力,更能確保居住的安全。

註釋

註1:加速度反應譜:地震波作用於簡單結構系統時,各週期震波會有不同的最大加速度值,分別計算後可繪製成加速度反應譜,常在工程上作為地震力評估的依據。

註2:設計反應譜:根據強震記錄評估不同地區可能受到的各週期地震動強度,制定出一人造反應譜,作為建築物建造時的耐震性能依據。

本文經震識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