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談救人:「行善不欲人知」才是對的嗎?

孔子談救人:「行善不欲人知」才是對的嗎?
Photo Credit: Depositphoto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孔夫子並不是一位只會空談的老師,他是優秀的人類觀察家。如果能夠幫助更多人,那麼拯救溺水者、收下謝禮就是正確的選擇。

今天說書人說一段《呂氏春秋・察微》的小故事。

其實,孔子談的不是救災,他談的是救人,但我想這個故事很適合擺在今天閱讀。

孔子是春秋魯國人,當時局勢混亂,不少人在其他諸侯國淪為奴隸,魯國有道法令說,只要你將魯國人贖回國內,便可以跟政府報帳領取應得的贖金。

有一次,孔門十哲的子貢贖了魯國人回來,他沒有向國家申請補助金,這件事被孔子知道了,孔子不但沒有任何稱讚、反而斥責了一頓。

你做錯了,從此以後魯國人恐怕不再贖人了!

奇怪,為善不欲人知不是好事嗎?孔老夫子解釋道,你接受國家的補償金,對於你的善行完全沒有損害,但你不接受補償,如果魯國從此認定花錢贖人不能領取補償金才是對的,那誰還要救人呢?

老師這番話猶如當頭棒喝,子貢心誠悅服,成為孔子的死忠粉絲,他能言善道、經商有成,被後世稱作儒商始祖。孔子過世時,子貢為老師守喪六年,為眾弟子之最。

Half_Portraits_of_the_Great_Sage_and_Vir
Photo Credit: 世師表—書畫中的孔子 (展覽). 臺北: 國立故宮博物院 @ public domain
子貢

我們再看看孔子另一位代表性的門生,直率而充滿豪俠之氣的子路。

子路有次救了一個遇難溺水的人,那人送子路一頭牛作為回報,面對貴重的謝禮,子路坦然接受,這件事傳開以後,孔子淡淡說了句:「很好,這下魯國人必會勇於拯救溺水者了。」

此處可以看出子路確實不凡,他是跟隨孔子最久、與老師感情最深厚的學生,如果孔子弟子舉辦人氣投票,子路勇敢剛烈、守承諾、重情義的性格,相信肯定能夠進入人氣排行前三名。

許多人難免會將「儒家」與「迂腐」畫上等號,當然,你可以從《論語》中找到許多不合現代時空背景的觀念,但儒家思想的精髓,今天仍可以為我們帶來寶貴的省思──孔子的中心思想為「仁」,什麼是仁?孔子說得精闢,仁,就是愛人。

孔夫子並不是一位只會空談的老師,他是優秀的人類觀察家,見微知著、洞悉人性,如果能夠幫助更多人,那麼拯救溺水者、收下謝禮就是正確的選擇。對照此刻的花蓮地震災情,如果你默默捐款救災,行善不欲人知,當然是好的;而你將捐款單據打卡上傳,讓更多人、更多企業願意盡一份心力,自然也是好的。只要你真心助人、真心愛人,那就是好的。

孔子並不是神,但神奇的是,他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周遊列國宣揚這個道理──在那諸侯征戰、君王不把百姓當一回事的時代──孔子到處這麼說,你要愛人、你要愛民、你要做個君子,即便他說話的對象很可能是個白痴。

所以,我們今天尊稱他為至聖先師。

——仁者,愛人。

本文經大豫言家-說書人柳豫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彭振宣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