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時候讀書變成一種可穿戴的裝備了?十點個人閱讀心得分享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每個人的愛好都不一樣,專注的事情也不一樣,我們不見得非要跟特別愛讀書的人交朋友。只要一種愛好能夠讓你產生樂趣、感到快樂,哪怕再卑微、再不入流,也希望你能沉浸其中,不必盲目跟風,讓全世界知道。
文:江明
有一次英國辦了一個 「妙麗在地鐵藏書」的活動,然後在媒體推波助瀾地傳播下,引起了國內許多網友的注目。「全世界都瘋了!」他們在標題裡使用了這樣醒目的文字。
接著有幾個網路社群也開始在各個城市發起類似活動,起初並沒有引起廣泛注意,直到新世相(中國的社群網站)在去年推出了丟書大作戰。所以,全世界瘋不瘋我不知道,但是我看社群裡很多人都瘋了。
我打開社群,習慣性地想要看看這次又有什麼人在跟風,果不其然,一夜之間,我幾乎所有的好友,都變成了喜歡讀書的人。
「當你的才華還撐不起你的雄心,那就應該靜下心來多讀幾本書。」他們這樣說。
我忍不住翻了白眼!我一直以為閱歷啊、內涵啊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哪裡知道,現在的人,在地鐵裡搶幾本書、轉發幾個心靈雞湯、發幾個圖文不符的狀態就馬上能得到了!
坦白說,新世相那次的活動,從商業角度來說非常成功,至少引起了廣泛的傳播和大量的瀏覽。而我個人也是非常欣賞他們每次做的活動,總能賜予我是否刪除朋友的判斷。
我不覺得這是抄襲創意,因為他們有和了英國的發起團隊聯繫。我也不覺得他們聯合了一些明星搞此次活動有什麼不妥,為了保證傳播最大化這是非常必要的。事實上,我覺得該團隊在普及全民讀書這件事情上,真的挺厲害。
比較納悶的是,好像在這次活動之前我都不知道我朋友圈還有這麼多文青,這麼多喜歡讀書的男孩和女孩們。
什麼時候讀書也變成一種可穿戴的裝備了?出門在脖子上掛一本比拎一個愛馬仕包包還搶眼了?你自己喜不喜歡看書你自己還不知道嗎?
有一句話叫:「你現在的氣質蘊藏著你讀過的書,愛過的人,走過的路。」
如果以這種方式形容的話,那麼有些人的一生會變成一本美圖秀秀指南,有些人死後會變成一本菜譜,有些人死後會變成一張地圖,而有的人會變成一本盲從的自我修養書。
是的,喜歡在社交網路炫耀自己愛看書的基本都是盲從,無一例外。
他們把矯情的心靈雞湯當作人生哲學,把勵志成功學當作職場行為準則,總是希望在不需要努力和歷練的情況下,獲得更多的人生感悟。而讀書可能是他們假掰的最低成本,最沒門檻的一種行為。
朋友,不喜歡讀書真的其實也沒什麼不好意思的。
每個人的愛好都不一樣,專注的事情也不一樣,我們不見得非要跟特別愛讀書的人交朋友。只要一種愛好能夠讓你產生樂趣、感到快樂,哪怕再卑微、再不入流,也希望你能沉浸其中,不必盲目跟風,讓全世界知道。
最可怕的事情莫過於,明明不喜歡看書,卻非要裝出一副讀書人的樣子,然後社群中發的文都是些被談到爛的暢銷書。
阿彌陀佛、古道西風瘦馬……或是馬雲語錄、卡耐基哲學、社會名流之類的成功學,一下子暴露了自己的盲從的本性。
更可怕的是,每次當他們PO完照片,還要加上一句:「讀了這麼多書,依然沒法把這一生過好。」
你讀了這麼多心靈雞湯和成功學,能過好這一生才是見了大頭鬼了吧!
我的社群有這麼一個人,是我朋友公司的接待員。
我朋友開的是一個皮包公司,賣的是老家生產的一些產品,基本不用怎麼打理,所以小A是接待員兼銷售兼客服兼總經理秘書這樣一個角色,別看頭銜這麼多,月薪只有台幣一萬八。
因為閒著沒事,我經常去朋友公司吹吹冷氣,每次去都發現她的桌上放著一大堆書,都是關於人生和世界的。
什麼《少有人走的路》、《從你的全世界路過》、《人生不過如此》,還有一些佛教感悟什麼的。
我曾好奇問她:「這些書你都看過嗎?」
她說:「基本都看過,但是看完也不知道講啥,反正閒著也是閒著嘛,就多看看書。」
我說:「你閒下來的時候,應該把心思放在工作上,這種書看多了沒什麼意思。比如你可以想想辦法怎樣提升業績,怎麼把產品賣得更好,怎麼在包裝上花一些心思,增加用戶的回購率。東西賣得多了,薪水就會漲呀。」
她說:「我沒想那麼多。」
我說:「你要明白,社會菁英喜歡一邊啃著心靈雞腿,一邊為我們送上了心靈雞湯,說人生的價值並不在於你賺了多少錢和外在是否漂亮。你這種情況,就不要看書了。」
於是我就被她封鎖了。
有句話說:「精神追求,應當是物質追求得到滿足後的自然反應,而不是在現實受挫後去尋求的安慰劑。」
無論是閱讀、音樂,還是旅行,它們不應該被當作擋箭牌或者避難所,當你的物質生活有了一定的保障,閱歷有了一定的提升,你在看在聽在玩的時候,自然會有更多收穫和樂趣。
如果你連基本的生活都沒有辦法保證,還整天想這些有的沒的,你不必臉紅脖子粗的跟別人吵,自己就已經輸了,劈你的雷也已經上路了。
讀書,該從什麼書開始讀起
經常有朋友會問,社長你最近在看什麼書? 或者你看書有什麼技巧嗎? 今天給大家分享一些我看書的小撇步。
一、不要盲目迷戀名著
我曾經也是一個名著控,書架上放著《百年孤獨》、《約翰・克利斯朵夫》、《古拉格群島》、《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和《湖濱散記》……
當別人說起文學的時候,總感覺自己如果沒有讀過馬奎斯、博爾赫斯、羅曼・羅蘭、托爾斯泰、克里希那穆提,就顯得自己沒什麼文化素養。
經典能夠流傳下來,當然有它的道理。
但是看書講究循序漸進,如果沒有一定的生活閱歷去支撐,一上來就開始讀什麼經典、巨作、名著,很容易讓人喪失閱讀的樂趣。有些書不是不好,只是還沒到你可以看的時候。
所以我一直覺得讓中學生看那些經典名著是一個火坑,什麼中外名著必讀、什麼名家推薦一百本之類的,看的時候完全無法進入,即使很艱難地讀完,也無法消化,只能說是浪費時間。
二、不要盲目迷戀暢銷書
半吊子的書處處有,網路上特別多。
厲害的書各有各的厲害之處,但是半吊子的書都很相似,例如網路暢銷書。
網路暢銷書的最大特點就在於:膚淺!這些作者最拿手的本事就是給自己樹立假想敵,把無病呻吟當作勵志語錄,把矯情雞湯當人生哲學!
這類的書受那些讀者歡迎呢? 是那些熱中於幻想、心智不成熟、喜歡自我標榜的年輕人。因為他們都喜歡在不需要人生歷練和深入思考的情況下,就能獲得無病呻吟的感慨。
這類型的書看多了的危害是:你沒有辦法進行深度思考,也很難再靜下心來好好閱讀。人際交往上遇到什麼事情,腦海中立刻就出現一套自媒體給你的公式,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但是他們並不會對你的人生負責啊!
網路暢銷書不是完全不能讀,但是請選擇一些優質的暢銷書。事實上我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買一批網路作家的書,主要是為了保證自己的語感可以跟上時代,畢竟網路作者的用詞都比較鮮活。
三、少看一些勵志成功學
多讀書能幫助你成為一個有趣的人,這只是一種可能,我見過很多自稱喜歡讀書的人都是挺無趣的,就像那些天天看成功學的朋友,很多都沒有成功一樣。
很多人看書講究「功利」,這沒什麼不對,但是你不可能期望你看完一本書之後就可以立刻收穫什麼,如果是這樣,我倒是推薦你看一些實用的可以具體地學到一些技能的書,比如《母豬餵養技術》、《曳引機維修與保養》、《如何提升搬磚技能》。
看書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我更希望你去多讀一些看似無用的書,不是因為這本書有多大牌或多經典,也不是因為這本書是哪個成功人士寫的,而是因為當你闔上書本的時候,能覺得時間沒有白費。
劇作家廖一梅在《像我這樣笨拙地生活》裡說:「但哪個人的生活不是由秘密和謊言堆積而成的,巧妙地度過一生又有何意義? 不過是輾轉騰挪的生存技巧。」
人生不用過得那麼精明,更何況閱讀?
四、讀了二十頁沒有感覺的書,請扔掉
一本書如果你讀了十幾二十頁,依舊完全沒有感覺,那就沒有必要再讀了。
千萬不要因為別人都說好看,或者這是本名著這樣荒唐的理由,來強迫自己繼續下去,即使你花了三個小時讀完了,也只能說你浪費了三個小時。
可能你會詫異,為什麼大家都覺得好看的書,我看了卻完全沒有感覺,或者這明明就是名家寫的書啊,為什麼我看不下去? 是不是我的智商有問題?
不要懷疑,不是你的問題,也不是書的問題。你很好,書也不錯,只是你們不搭,所以沒有必要自責,去找一些符合自己品位的書吧。
愛馬仕的包包也不是誰拎都好看。

五、這本書你早看過了? 關我屁事!
當我們買了一本什麼書,貼文到網上的時候,經常會收到這樣的留言:「這本書我中學的時候就看過啦!你居然現在才讀? 」
可是,你讀過和我有什麼關係啊? 你覺得你看過很了不起嗎? 不知道你真的明白其中的道理沒有。
讀書很容易催生傲慢,也不知道是誰給了這些人勇氣到別人的地盤大放厥詞。
看書又不是趕頭香,你看過就看過,有本事心平氣和跟我分享你的讀後感、你的收穫,而不是居高臨下跟我說你看過了。看過又怎樣!
六、買了書之後不看,沒毛病
有句話這麼說:「買書如山倒,看書如抽絲。」
經常會有朋友跟我抱怨,前幾個月因為網路商城的圖書打折,於是買了一大堆的書,可是到現在卻沒怎麼看。
我自己也是這樣。每次有圖書打折,我都會趁機買一大堆名著,例如比較貴的全套,平時捨不得買的那種,然後放在書架上,心情好的時候拿出來翻一下,心情不好的時候,看到書架上放這麼多書也會變得心情好。
誰規定買了書,就一定得看完呢? 只要心理上可以獲得滿足就可以了。
我覺得書籍可以像花瓶和壁畫一樣,變成家裡的一種裝飾。所以,買書不看,並沒有毛病!
七、注意書腰的敘述
每次買書回來的第一件事,就是直接拿掉書腰,看都不看。
好吧,其實第一件事是撕掉書外面那層收縮膜,然後再扔掉書腰。
最近幾年的書市盛行書腰。書腰有什麼用呢? 主要是給作者撐門面的,尤其是這個作者知名度一般的時候,出版社或作者就會請一些名人來給這本書站台,做一個聯合推薦,表現得這本書有多麼多麼厲害。
提醒大家,在買書的時候與其看什麼書腰推薦,還不如去網路查一下這本書的評分,低於七分的基本就沒有看的必要了,除非你特別喜歡這個作者。
書腰總讓我想起那些過年過節時人家送來的禮盒,包裝很精美,但是一打開,媽呀! 除了包裝和分量少得可憐的食物,剩下的全是用來充數的保麗龍。
八、學會做筆記
我知道你的網路已經有無數的書籤了,我的最愛裡也有數不清的深度好文,但我還是希望你能養成做筆記的習慣。
當你捧著一本不錯的書,被文章的結構、作者敘事的方式,或者一個句子逗樂或吸引的時候,希望你能稍微停一下,用筆把這些記錄下來,如果你捨不得就此停下來,那麼不妨先在這頁折一個角,等閱讀完全書的時候,再去把折角頁的語句記錄下來。
這只是第一步,過段時間回過頭重新翻看,如果確定自己已經消化,或者也能熟練使用這樣的語句,再把這個折角撫平。
你可能會問,這樣做有什麼用呢?
那麼,看書又有什麼用? 就好像你吃過的飯、喝過的水,都會在之後的歲月裡,變成你的骨頭和肉,讓你擁有更好的身形和氣質。
九、看書最佳的時間是清晨或者深夜
並沒有什麼科學依據,這只是我個人的體會。
清晨起床或者夜深人靜的時候,是一個人腦子最清醒的時候,尤其是清晨,你剛剛睡醒,大腦就好像電腦重啟了一般,CPU使用率處於零,記憶和理解都是滿格,你不會被手機和各種資訊所干擾。
很多人跟我抱怨說,上了一天班,下班之後真的很難再讀進去書啊,或者真的沒時間讀。其實你不是沒有時間,只是靜不下心來,太浮躁了,很容易被其他因素干擾。比如只要你一捧起手機,時間就過得特別快,逛逛網路、看看臉書、讀些看八卦,一下子就到了深夜十二點。
所以說,雖然很多年輕人晚上不加班也不看書,不談戀愛也沒人聊天,但他們卻總在熬夜,呵呵。
這種時候,我建議你先讀一些比較輕鬆的散文或者雜文集,不需要太動腦子的那種,先把閱讀的習慣培養出來。
十、尋找同道中人,同類書單
很多年輕人都比較迷茫,不知道看什麼書,也不知道去哪裡找書單看,但是自己的求知欲望又比較強烈。
我的想法是,你先看起來,隨便看什麼類型,先不要急著給自己定範圍。看完一圈之後,再確定自己到底對哪一類書比較感興趣,然後細讀。如果你有喜歡的作者,那麼他推薦的圖書你不妨再看看。比如你喜歡讀王小波,那麼王小波推薦的作家比如卡爾維諾、喬治・奧威爾、羅素、杜拉斯你都可以找來其作品看看。
以上十項就是我個人的讀書心得,希望對你有一點點幫助。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劈你的雷正在路上:架設人生避雷針的50道修練》,圓神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江明
現在刺痛自己,是為了以後對得起自己
別再過著和別人一樣的「罐頭人生」,讓你從溫水煮青蛙、雷劈不自知的生活中再度重生!
- 中國亞馬遜暢銷書:傳遞的不是清淡的心靈雞湯,而是加了世事歷練調味的酸辣湯
- 微信公眾號人氣作家:單篇文章破500萬人瀏覽,單日新增追蹤者破10萬
- 打破玻璃心,讓自己成為鑽石:內容簡單率直、一針見血、犀利辛辣、當頭棒喝
你以為人生會一直平安無事嗎?小心劈你的雷正在路上!
面對人生暴風雨中的50道驚雷,架好你的避雷針。
放下自我感覺良好,拋開虛榮與逃避,不要做那個死於75歲,但在25歲時早已被自己埋葬的人!
超過九成的現代人,都只是隨波逐流。作者曾在大公司上過班,心態也曾經如此。在歷經多年社會險惡的狂風暴雨後,他僥倖存活,並在此為你揭穿各種假象,直指處於生活穩定、自我感覺良好背後所潛藏的危機。
感情、成長、工作、婚姻、置產、社交、健康、旅行……本書帶你逐一審視人生,不再用一些溫柔卻不實際的勵志話語來微醺自己,因為這只能用來自我安慰,而非前行。
真話永遠不好聽,但絕對受用無窮!讓從來不假裝的作者,像寺廟中拿著棍子的師父,一棒打醒你對未來編織的美好幻象,誠實面對現實處境,在人生的狂風暴雨、轟轟雷聲中,巧妙閃避、努力前行!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