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航高雄港的小虎鯨胃裡拉出18個塑膠袋,「整個胃都塞滿了,吃不下卻很餓。」

迷航高雄港的小虎鯨胃裡拉出18個塑膠袋,「整個胃都塞滿了,吃不下卻很餓。」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許多網友感到心痛,紛紛表示「人類對不起你們」,認為人類不斷在破壞美麗的海洋卻不自覺。王建平也呼籲,大家應減少使用塑膠袋,也別再亂丟垃圾。

※ 以下有小虎鯨臟器解剖照。

(中央社)高雄港內迷航的3隻小虎鯨,經成功大學海洋生物及鯨豚研究中心人員努力搶救仍不治。鯨豚團隊解剖時發現,最瘦的一隻母的小虎鯨胃內竟有18個塑膠袋。

小虎鯨(Feresa attenuata)是鯨目海豚科中一種體型比較小、海上也比較少見的動物,屬於小虎鯨屬(Feresa),是該屬內唯一的一種。小虎鯨在全球都有集體擱淺的事件,而台灣在高雄海域則於1995、2003與2005年2月有多次連續小虎鯨群體進出港灣的迷航紀錄。

成大海洋生物及鯨豚研究中心主任王建平說,3隻小虎鯨為1公、2母,團隊在解剖最瘦的一隻母小虎鯨時,發現牠的胃裡有黑黑的一團物體,要把不明物體拉出來時,結果越拉越心酸,因為竟是18個塑膠袋塞在胃裡,「整個胃都塞滿了,吃不下卻很餓。」

另隻母的小虎鯨最為誇張,胃內發現有包括硬挺的塑膠包裝袋,以及其他不明物體(保麗龍、30公分的海綿塊...),同時胃部嚴重潰瘍。

公的虎鯨睪丸附近有寄生蟲,肺臟有化膿,胃部有潮紅,但沒有內容物。

對於胃裡出現塑膠袋,專家指出,這種狀況在擱淺的鯨豚很常見,這次搶救行動,在搶救時測量小虎鯨心肺功能已經不好,加上緊迫,造成最後猝死,也是目前鯨豚救援面臨的種種難關之一,現也進一步進行病理解剖研究。

成大海洋生物及鯨豚研究中心3月6日指出,2月27日夜間接獲第一起通報鯨豚死亡事件起,在各單位的通力協助下完成屍體打撈並後送至中心,但陸續在3月1日起,短短3天內又接獲3起鯨豚死亡訊息,統計截至目前共打撈到1隻瑞氏海豚,6隻小虎鯨的屍體,由於異常死亡狀況出現。

3月6日救援未果滯留高雄港區的3隻小虎鯨,原本希望能夠伺機引導出海,不料7日觀察時發現小虎鯨活動力降低,加上寒流來襲氣溫驟降,在成大海洋生物及鯨豚中心主任、鯨豚專家王建平建議下,9日動員包括成大、嘉義縣救難協會、嘉義市救難協會、屏東威鯨救難協會、南區水車隊與海豚水域工作室等專業團隊,並在高雄港務公司、海洋局、林務局、中鋼公司、台船公司全力協助下,60多人頂著寒流強風,花了3個多小時,才將港區內最後3隻小虎鯨全數捕撈,並後送至成大鯨豚中心搶救。

這批小虎鯨在2月27日夜間高雄市農業局接獲第一起通報鯨豚死亡事件後,短短數日就陸續打撈到一隻瑞氏海豚、8隻小虎鯨的屍體。可惜最後3隻小虎鯨仍難逃一劫。

成大海洋生物及鯨豚研究中心」今天也表示,「我們出動太慢了,會檢討,也歡迎加入救援志工,我們這次也是任務編組的臨時團隊,你們可以了解鯨豚救援的困境,當然也希望大家重視搶救人力及醫療設備,在搶救站需要龐大的人力維護設備及照護海豚,需要熱血志工。」

成大海洋生物及鯨豚研究中心成立於2009年,中心主任王建平教授也擔任台南市鯨豚擱淺處理小組負責人,長年投入鯨豚擱淺救援與保育研究工作,並致力海洋溼地生物調查與研究。王建平主任當時表示,「目前在亞洲只有台灣在做鯨豚搶救、醫療和保育工作,海洋生物及鯨豚研究中心的成立,意義非凡。」

2015年,擱淺在嘉義縣八掌溪出海口而死亡的抹香鯨,當時就經由成大海洋生物暨鯨豚研究中心進行腹腔解剖以研究死因,後來中心主任王建平指出,「跟我猜的一樣,胃部有一個怪手挖斗大小般的漁網跟塑膠袋。」鯨魚胃部累積大量漁網、塑膠袋,造成抹香鯨無法進食,研判環境污染是間接導致其死亡的原因。

2016年,才到四月已陸續發現23隻海龜、2隻海豚死亡事件,不乏誤食塑膠廢棄物或漁網纏繞等現象,顯示海洋環境污染及生態破壞已直接危害多數海中生物。

基隆海洋大學海龜救傷中心當時調查,以整個北部海域而言,2015年一整年約有60多隻海龜死亡,而2016年到四月為止,已有40多隻。往年平均1星期死亡1隻,該年約1、2天就死1隻,解剖這些死亡海龜,肚子裡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塑膠垃圾或是漁網,但很難直接判斷就是致命元凶,而遭漁船打死或漁網纏死的,約佔有兩成。

2016年底,宜蘭一名從事海鮮進出口的陳姓業者,日前在處理台灣常捕獲的魚類「鬼頭刀」時,竟然在魚肚內發現草繩及吸管,但他說這還不誇張,最扯的還有彈殼和拖鞋。

他嘆息說,鬼頭刀是洄游魚類,無法得知它在何處吃到這些可能致死垃圾,他處理的漁貨中有約有5%都會發現垃圾,希望大家多關心海洋環保。一旦魚類吃到這些塑膠垃圾就無法消化,體形也會變得特別瘦小,嚴重影響魚類生存。

新聞來源:高雄迷航3小虎鯨不治 解剖發現胃中塞滿塑膠袋(中央社)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