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稱帝?中共政治「制度化」的背景脈絡和其影響分析

習近平稱帝?中共政治「制度化」的背景脈絡和其影響分析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習近平修憲去除國家主席任期限制,相關討論熱烈,卻少有人真正了解中共的權力體制中「實權」和「轉移」的問題、西方國家對中國人權的態度、台灣的反思,以及在這樣的集權形態下,中國究竟是變得更強,抑或是更弱?

文:陳方隅(密西根州立大學政治所博士候選人)

中共的第十九屆三中全會召開前夕,[1]中共中央發布訊息建議修改憲法,欲取消國家主席僅得連任一次的限制,這樣的建議在全球引發相當大的討論,很多人甚至用「稱帝」來形容這個舉動。2018年3月5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正式宣讀修憲草案,並於3月11日表決通過:2958票(99.83%)贊成,2票(0.07%)反對,3票(0.10%)棄權。[2]為什麼中共最高領導人的任期對全世界來說都如此重要?對台灣來說又有怎麼樣的啟示?本文提出幾個重要的問題做一些背景知識的補充,以及進行相關討論。

關於中共體制:無限連任的只是「虛位元首」?

國家主席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憲政體制當中是一個「虛位元首」的設計,它對外代表國家,但主要權力其實是掌握在「中國共產黨」的「總書記」以及「中央軍委會主席」兩個職位上。不過,這三個職位通常都是由最高領導者擔任,後兩者原本就沒有規定任期限制。在中共中央政府體制中很多的機制設計都是「一套人馬、兩套招牌」,同樣的一批人可能會有政府職位和黨的職位,黨職的地位高於公職。另外,如果是在各級政府單位、學校單位或企業,如果有該單位的首長(例如上海市的市長)和黨委(例如上海市市委書記)時,當然是黨委的地位會比較大。

有些人可能會問說,憲法在威權國家不是只有裝飾的功能嗎?其實不然。在菜市場政治學文章〈威權與憲法〉當中,作者蘇慶軒說到:「比較政治學者指出,憲法因為具有分配政治權力、勾勒施政藍圖的政治功能,因此修憲仍將為威權統治帶來實質的改變。」也就是說,即使憲法當中關於人民的權利部份仍然可能只是裝飾,但它仍然是政治菁英之間互動模式的重要參考操作手冊。

中共政治的「制度化」之路:權力如何轉移才是關鍵

獨裁國家跟民主國家最大的不同之一就在於「權力轉移」的方式。民主政治當中是以選舉來決定政治權力的輪替,以定期的選舉來決定政府首長和民意代表,[3]少數服從多數,但獨裁國家通常不會有這樣的設計,政權轉移往往都是以非法手段收場。學者統計發現,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獨裁者是以各種非憲法規定的方式「被下台」。其中,有68%是政變,7%左右是暗殺,11%是群眾運動,10%是直接民主化,5%是被外國干預。[4]順利完成換手的獨裁政權很少。

在1976年毛澤東過世之後,經過一番權力鬥爭、「四人幫」下台之後,鄧小平於1980年左右開始成為實質上的最高領導人。他預見了威權政體在權力轉移上的一些麻煩,再加上幹部老化、專業度不足等問題相當嚴重,因此開始慢慢建立一些制度,包括明文規定或非明文的慣例,去做一些人事任命、領導者接班方面的規定。

尤其在最高領導人方面,漸漸確立的是「一代、兩任、十年」、「集體領導」、「隔代指定接班人」,以及「年齡劃線」這些原則。每位領導者做兩任(一任是五年),不再像以前那樣是一個人說得算,而是要由幾位權力核心一起做決策,以整個「政治局常委會」為最高領導中心(政治局常任委員,通常是7至9位)。鄧小平和一群大老們挑選了江澤民、胡錦濤為接班人,至少避免二十年間政治接班的問題,再讓他們隔代指定接班。在幹部選任方面,其中一個重要原則是「七上八下」,也就是說在換屆時,年齡67歲以下可以留任,68歲以上就必須退休。這些手段的目的很清楚,主要都是在防止再次出現一位大權獨攬的獨裁者(a.k.a.預防下一個毛澤東),同時也要解決幹部老化、流動性過低等問題。[5]

20031125123522
Photo Credit:Unknown@Wikimedia Commons CC BY-SA 3.0

學者研究指出,因為鄧小平是開國元老,具有比較大的威信,所以可以憑他個人的意志和權威去制定出一些規則,反觀蘇聯共產黨因為領導者沒有這樣的開國元老威信,所以制度建立的過程大多失敗。這些明文與非明文的規定就這樣子運行下去,許多學者認為中共的菁英政治已經出現制度化、常規化的趨勢。

然而,習近平上台之後全面逆轉制度化的趨勢,例如在2017年召開「十九大」的時候,並沒有任何潛在接班人進到政治局常委會就可看出端倪,而且很多人的年齡也都即將超過鄧小平立下的年齡劃線。現在有可能要再廢掉國家主席的連任限制,可以說是即將把這30年來中共建立的領導人接班制度破壞殆盡。往後在面臨政治繼承問題時,中共政局會比以往幾任領導人接班時還要有更大的動盪,在領導者個人出問題(不管是個人健康上的問題,或者是政局不穩的時候)時,中共政治受到的影響也會更大。

習近平的權力集中化,代表國家的強大或是脆弱?

從習近平上任以來,就開始進行一系列的權力集中嘗試。他成立了很多新的「小組」並且擔任小組長,慢慢架空原本屬於國務院(等同於政府內閣)等機構的權力。例如他成立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中央外事國家安全工作領導小組、中央對台工作領導小組、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中央網絡安全和資訊化小組、中央軍委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領導小組、中央軍委聯合作戰指揮中心、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等,習近平擔任許多小組長或委員會主席,集中大權。

事實上,不只是菁英之間的政治繼承問題,從習近平上台以來,整個公民社會的政治與社會權利都被大舉限縮而倒退。例如,原本慢慢出現在網路上或媒體上面的「公共領域」——針對政治事務和法律權益的討論完全被打壓下去。[6]又如,所有的非政府組織(NGO)都被重新整頓,跟外國有所聯結的NGO,即使跟政治完全無關(例如關注孤兒、老人、以及各種社會福利類別的非營利組織),也多半必須關門大吉。還有針對律師、維權人士、爭取權益的上訪民眾以及家屬們的「大抓捕事件」,在在顯示出中國打壓民間社會的力道,在習近平上任後是增強許多。在日常生活方面,新聞指出中國在全國範圍佈建的人臉監視系統已上路使用,還有像是信用評等機制等也正在規劃使用,人民的一舉一動都在國家的掌控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