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關於婚姻與家庭的觀念與實踐至少可以追溯到的有現代法治與傳統漢人兩個源頭。以西方家庭為基礎的現代法治本身以及在台灣的繼受過程有其歷史情境,而所謂的傳統漢人家庭也不是懸浮在歷史之流之外的一塊鐵板。
對於基層社會的考察也讓研究者發現民間對於不同的家庭形式與結合方式有較寬容的態度,且規範本身與對規範的詮釋都是與時俱進的。因此我們現在不用親人死了依照親等守數月或數年的喪,這段時間不能工作、專心的悲傷。而諸如平民建宗祠、編族譜、祖先牌位、祭田祭產、入贅等等,都是不同時代的歷史產物,且依據不同時代的需求而所變化,以解決當下需要面對的問題,不是「三千年不變的文化傳統」。對於不斷變動的社會,人們會找到因應的方式,基於歷史或所謂傳統的教條,不應該是束縛不同人群追求自我實踐的枷鎖。
歷史學者研究傳統時代的家庭型態或許有不同的目的,然而如果歷史研究的重點是真正生活過的人們的話,我們應該重視的是他們的生命與他們的選擇,而不是被動地重製過往教條所欲製造出來的、維護特定階層利益的假象。對於歷史上之非典型家庭的討論並不是要獵奇或揭醜,而是提醒在主流的、有權力者的論述之外,尚有許多幽微而被壓抑的聲音。這些聲音提醒我們閱讀史料要更加謹慎,切莫以為身為來者的我們可以由時間揀選下來的文字資料掌握過去的全貌。假使歷史研究對當代社會有什麼啟發的話,或許不是自認通曉歷史的邏輯、以過往的意識形態作為合理化當代權力者的依據,而希望能從發掘過去隱微的聲音間,理解當代不同人群的困境與遭遇。
註釋
[1] 淡新檔案32410案。感謝台大法律系陳韻如教授介紹,讓我看到這個案子。同時請參考陳韻如,《帝國的盡頭:淡新檔案的姦拐故事與申冤者》(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陳韻如,〈淡新檔案中的「刁民」:帝國底層的法律策略與制度〉,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主辦,「法律與歷史的交匯:台灣法律史二十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2017年11月30至12月1日。
[2] 參看陳韻如,〈淡新檔案中的「刁民」:帝國底層的法律策略與制度〉。
[3] 在另個案子,李氏作為徐和生的續妻生了一個女兒,但在徐和生死後與其和前妻生的兒子不合,遂連同另外買得的童養媳陳招妹一起嫁給古觀福。李氏與徐和生的女兒繼續留在徐家,而徐和生的弟弟徐來生因為把寡嫂嫁出去,拿到了聘銀五十六大元。見淡新檔案,23703。
[4] 費絲言,《由典範到規範 : 從明代貞節烈女的辨識與流傳看貞節觀念的嚴格化》(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8);Janet Theiss, Disgraceful Matters: the Politics of Chastity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5).
[5]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收入朱維錚校注,《梁啟超論清學史二種》(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5),頁479-480。
[6] 李仁淵,〈從史料到文本:族譜與明清地方社會研究〉,《中國史學》(東京:中國史學會)25 (2015.10):85-97。
[7] 張孟珠,《清代底層社會「一妻多夫」現象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13);岸本美緒(李季樺譯),〈妻可賣否?明清時代賣妻、典妻習俗〉,收入於陳秋坤、洪麗完編,《契約文書與社會生活》(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1),225-264;蔡東洲等著,《清代南部縣衙檔案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2),529-552;Matthew H. Sommer, Polyandry and Wife-Selling in Qing Dynasty China: Survival Strategies and Judicial Interventio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5).
[8] Matthew Sommer, Polyandry and Wife-Selling in Qing Dynasty China, 86-87.
[9] 也參考,蔡東洲等著,《清代南部縣衙檔案研究》,543-546。
[10] 參考曾文亮,〈全新的舊慣:日治時期總督府法院對台灣人家族習慣之改造〉,《台灣史研究》17.1 (2010):125-174。
[11] Michael Szonyi, Practicing Kinship: Lineage and Descent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鄭振滿,《明清福建家族組織與社會變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本文經歷史學柑仔店(kám-á-tiàm)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ASUS與NVIDIA聯手陽明交大應用藝術所,頂尖軟硬體設備助藝術與STEM領域學生提前接軌AI產業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近年AI的影響力從業界延伸到學界, AI課程成為學生熱門選修,此類課程仰賴高效能工具。ASUS與NVIDIA看準學界需求,於陽明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Institute of Applied Arts, IAA)配置多台搭載GeForce RTX 40 系列筆電GPU的ASUS/ROG高效能,以頂尖的軟硬體設備,幫助師生輕鬆運用生成式AI技術創作激盪創意,培養前瞻藝術人才。
近年因應生成式AI的熱潮,AI對產業的商業模式、營運流程,產生顛覆性的革新。事實上,AI的影響力,也開始從業界延伸到學界,越來越多學生主動學習寫AI程式,或將AI工具應用到主修科系。透過高效能的軟硬體工具,教授在授課或學生實作過程, 得以無後顧之憂揮灑新世代創意。
本次產學合作由華碩提供經NVIDIA Studio認證並搭載GeForce RTX™ 4060筆電GPU的創作者筆電,包括ASUS Vivobook 16X、ROG Zephyrus G14、ROG Flow X16以及適合STEM學習的ASUS TUF Gaming A15,幫助同時跨藝術創作及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領域的陽明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師生在符合業界標準的環境中實作,激發無窮創作潛力。
應藝所專任助理教授劉辰岫:培養跨領域學生使用最新科技媒材進行創作
此次華碩與NVIDIA、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攜手,以IAA x NVIDIA Studio x ASUS 合作形式打造前瞻藝術學習環境,考量之一就是應藝所訓練學生時,強調對新科技的重視程度。應藝所專任助理教授劉辰岫表示:「我們許多學生是跨科系報考,像是資工、教育、文學等,所上學風自由開放,也與時俱進。教學時使用最新工具媒材,讓藝術與科技產生深度融合,『跨領域』成為應藝所相當獨特的人才養成路徑。」

既然應藝所的師生在教學、創作過程高度依賴科技,ROG Zephyrus G14提供給師生使用後有哪些明顯的感受?劉辰岫舉例,教學過程會使用到3D建模軟體Blender,以及同步執行多個機器學習任務,因為ROG Zephyrus G14搭載GeForce RTX 4060 筆電GPU提供強大的運算效能,在處理複雜的3D建模訓練指令時,操作起來相當順暢,高解析度螢幕可以看到細緻的渲染視覺,對於師生在建模過程,確實可以加速流程。
另外,應藝所在教學現場相當重視腦力激盪的討論,進而嘗試打破藝術邊界,讓創意勇於馳騁。課程中如果人手有一台高效能筆電,不但可大幅減少運算時間,ROG Zephyrus G14輕薄好攜帶,可在任何空間進行討論、創作或展示作品,十分便利。

劉辰岫觀察到,學生透過ROG Zephyrus G14執行視覺化程式設計軟體TouchDesigner,在創建藝術作品之際,受惠高效能的NVIDIA GPU,可以處理更複雜的視覺效果,實現最高畫格率,加速生成出要渲染作品的指令;加上這台筆電相當輕巧,內建HDMI、Type-C和USB多種接頭,學生上課時能輕鬆連接到投影機或拿在手上,將藝術作品分享給其他人觀賞,有助於在課堂上把創意想法變成實際作品。
全球獲獎無數的ROG Zephyrus G14 搭載NVIDIA GeForce RTX 4060 筆電 GPU,高達 125W TGP,並具備 NVIDIA Advanced Optimus 與 DLSS 3 技術,解鎖頂級創作應用程式中的 RTX 和 AI 加速、可實現最大穩定性的 NVIDIA Studio 驅動程式,最佳化運算能力及效能超乎想像,加速創意構思,輕鬆迎戰多工任務。採用ROG Nebula 霓真技術電競螢幕,16:10長寬比,QHD 165Hz/3ms 面板, 100% PCI-P3 廣色域,搭配 Dolby Vision 影像技術,色彩準確度通過Pantone認證,畫面明亮、快速、生動,更有德國萊因護眼認證,不閃屏、抗藍光,揮灑創意開闢嶄新「視」界!了解更多:ROG Zephyrus G14
開放資源給其他學科學生使用,成為校內跨領域的創意激盪Hub
IAA x NVIDIA Studio x ASUS 合作設備,也開放給陽明交大其他科系師生預約使用。因為看到越來越多STEM領域的學生,在寫程式作業的時候,受限私人筆電的GPU效能不夠優異,導致學習效率大打折扣。
對此,華碩與NVIDIA就針對理工相關學科的學生,鼓勵使用搭載NVIDIA GPU的華碩筆電,可加速驅動機械、結構和電氣仿真等數十種的STEM應用程式,展現高速效能;又或是計算機科學、數據科學的學生,在處理大型數據集、訓練生成式 AI和機器學習模型時,可以更快獲得的分析結果。

事實上,過去十年間NVIDIA已經從一間以GPU為核心業務,進化成運算平台的公司,提供的解決方案不光只是顯示卡,還有橫跨其中的軟體及運算平台,例如有NVIDIA AI(企業級尖端人工智慧平台)和 NVIDIA Omniverse(創意協作開放平台)。幫助設計師、藝術家、工程師、數據科學家等專業創作者,不再受限軟硬體資源,影響創作或演算的進度。
也因為IAA x NVIDIA Studio x ASUS學習設備開放給各系所授課使用,有助於日後校內跨領域交流。劉辰岫教授回應:「應藝所是整合跨領域創意的樞紐,很多時候不同領域的師生都會在這裡做腦力激盪,加上應藝所的課程也有很多非本科系學生選修;以及我手上的計畫也會邀請建築所、資工所的老師一起參與,因此我們很期待未來這些資源的加入會帶動更多跨領域的創意激盪。」

ASUS與NVIDIA賦能空間價值,規劃講座/工作坊協助師生掌握新科技
除了提供軟硬體設備,ASUS與NVIDIA也期待能為此場域挹注更多創新能量。後續也將規劃一系列講座與工作坊主題,讓校內師生能第一手掌握產業現況,使用嶄新的設備來進行研發與實作。
例如NVIDIA將籌辦生成式AI主題的研討會,邀請領域的業界講師,教導學生怎麼設定、使用生成式AI來提升創作效率,藉此讓學生們認識到GPU在創作時的重要性。另外,NVIDIA也會規劃Omniverse工作坊,邀請教授和學生親自實作,了解Omniverse的特點和功能,有助於把Omniverse融入創作流程,進而豐富學生的知識與技能。

另一方面,深耕校園多年的華碩,以培育更多國內優秀技術人才為出發點,未來也會在此舉辦AI主題講座,邀請業師講授如何實際操作創作者筆電及相關應用,有助師生更了解產品特色,得以更精實地利用筆電創作,期待能具體提升同學的創意產出效率,以及擴大教授的研究能量。
當人工智慧已成為全球先進國家的下個角力主戰場,台灣若希望在AI賽道不落人後,從教育往下扎根將是關鍵。華碩與NVIDIA攜手陽明交大,透過提供設備、講座等多元資源,有助於培養下一代AI思維,厚植設計人才的數位實力,期待台灣有朝一日成為AI強國。
想擁有最佳效能的華碩筆電,現在就加入華碩教育商店會員,學生/教職員登錄享專屬優惠價,首次登錄再送500元購物金!立即登錄:華碩教育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