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李氏朝鮮光海君(一):坐上被黨爭、士禍與倭亂敗壞的王位

李氏朝鮮光海君(一):坐上被黨爭、士禍與倭亂敗壞的王位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不僅內政,光海君也針對外患,先後完成與日本、後金媾和外交政策,不可不謂是位具有卓越外交手腕的名君。然而,為何光海君的下場如同燕山君一般,生前慘遭眾臣罷黜,死後卻被人去除廟號呢?

朝鮮(조선)王朝27位國王中,除了之前撰文提到的燕山君(연산군,1476-1506)死後沒有廟號(묘호)外,另外一位即是光海君(광해군,1575-1641)。

那麼,光海君又是犯下什麼滔天大罪,生前竟讓眾臣罷黜他,讓他死後也無廟號呢?這就得「中宗反正」,以及日軍16世紀末侵門踏戶的壬辰倭亂(임진왜란,1592)與丁酉再亂(정유재란,1957)言起。

燕山君於1506年被推翻後,繼任的中宗為了重建燕山君搞亂的國政,決定把國家發展方向與大綱,立足於儒家性理學理念,大量起用士林派(사람파)人士,其中最重要的人物是士林派領袖趙光祖(조광조, 1482-1519)。

趙光祖主張道學政治(도학정치),強調實現王道精神,早期深獲中宗信任,他也趁勢推動民間「賢良科」(현량과)科舉科目,通過實學試題,選拔出精通經學優秀人才,同時也提出廢止迷信的「昭格署」(소격서,道教寺院)等許多改革方案,普及了儒家道德思想、增進民眾福利與農村間相互扶助為其施政方針。

也因趙光祖得勢,原本多是出身於地方地主、仕紳人士的士林派,在鄉村鄰里本具有一定勢力,這次藉著領頭羊趙光祖「得道」,許多士林派新兩班階層,也紛紛「昇天」地順利進入中央政界掌權,同時也與當年擁立中宗反正,立下功勳的勳舊派(훈구파)官員,發生一定程度的政治角力戰。

趙光祖最終樹大招風,遭到早對他懷有反感的勳舊派人士,尤以洪景舟(홍경주,?-1521)、沈貞(심정,1471-1531)與南衮(남곤,1471-1527)為首,三人合謀向中宗進饞言,指責趙光祖結黨徇私,求私利私欲,功高鎮主,欲試圖扳倒趙光祖等士林派勢力。儘管中宗知道趙光祖治國有方,但顧及自身君王權力可能遭到危機,因此為契機,開始大規模「整頓」士林派人士,這也啟動了朝鮮王朝500多年來,第三次最大士禍—趙光祖被處以流刑,其後死在流放地全羅道和順,同時大量士林派人物也被下令處死—史稱「己卯士禍」(기묘사화,1519)。

Cho_Kwang-jo_in_1750
趙光祖|Photo Credit: 국오 정홍래@Wiki Public Domain

究其此次士禍之主因,在於趙光祖等人士林派改革目的,本是出於善意,意在恢復燕山君後的混亂社會局面,建立起國家新秩序,但其手法、步調過於激進,招惹了既得利益者,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改革受到強力阻撓,終歸於失敗,相關人士也招來殺身之禍,而由於此次己卯士禍,也讓朝廷內的士林派勢力遭受到巨大打擊。

然而,士林派人士本身在鄉村擁有大量農莊與資產,且長年又通過書院建立起穩固的組織基礎,即使經歷了朝鮮四次大的士禍(分別為1498年戊午士禍、1504年甲子士禍、1519年己卯士禍、1545年乙巳士禍),新進的士林派兩班人士,進入中央政界之路,從未斷絕,而在己卯士禍慘遭毒手的趙光祖,他所提倡的政治理念,也並未消逝,反而在第14代國王宣祖(선조,1552-1608)繼位後,再次成為進入政界士林派人士的基本理念,同時也影響了諸如李滉(이황,1501-1570)、李珥(이이,1536-1584)等儒家學者。

不過,到了16世紀後半期,朝廷宮內士林派人士日與遽增,但官職有限的現實條件下,僧多粥少,士林派人士為了自身官職私利,內部也分派系,產生內鬥。

尤以金孝元(김효원,1542-1590)為首的東人黨(동인파)與沈義謙(심의겸,1535-1587)的西人黨(서인파)兩派為大宗,期間反覆進行論爭。而這兩黨的得名也挺有趣,東人黨之所以為「東人」,是取名自中心人物金孝元的宅邸位於漢城東側而稱之,而西人黨則是取中心人物沈義謙的宅邸位於漢城西側而得名,由此命名可見兩人當時都有其龐大門徒、黨徒勢力。

不久,東人黨內部圍繞對西人黨的態度產生分歧,又分裂為主張強硬的北人黨(북인파)和主張穩健的南人黨(남인파);進而,北人黨又糾纏針對南人黨的態度問題,再一度又分裂成主張強硬態度的大北派( 대북파),和主張穩健態度的小北派(소북파)等,在朝政上不斷地重複對立場面。

但最為重要的是,上述朝鮮黨爭也深深地與當時興起的性理學學派糾纏在一起。我們知道,朝鮮時代興起「性理學」,然而,朝鮮儒家學者在思考宇宙萬物成立時的見解,不盡相同。主要的儒學雙璧與學派,有主張「理氣互發說」李滉的嶺南學派(영남학파),和主張「理通氣局說」李珥的畿湖學派(기호학파),兩派之間就理性心氣之關係,進行長久的哲學論爭與論辯。

不久,這樣的學術也與東人、西人黨爭交織結合在一起,並在鄉村同族、子孫,以及師徒之間,被繼承延續下來,整體而言,東人黨多支持李滉學說,而西人黨則多支持李珥學說。這樣的政治黨爭加上學術鬥爭,導致朝廷大臣們都得選邊站,彼此爭論不休、國政混亂不止,也因此朝鮮王朝政治上一大特徵的黨爭,除了影響後期國家發展外,也導致應對日軍來襲的壬辰倭亂、丁酉再亂之遲滯。

如同我之前撰文,朝鮮王朝於壬辰倭亂與丁酉再亂期間,靠著前後七年於海上調度有方,與日軍交戰46次無一次敗北的護國將軍李舜臣(이순신,1545-1598),以及他在「鳴梁海戰」(명량해전)投入的龜甲船,大退日軍,後再加上天朝明朝助援,於「露梁海戰」(노량해전,1598年11月19日)順利擊退日本倭軍,開啟後來朝鮮近200年的和平局面,但於此戰役中,李舜臣也不幸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