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我的父母是控制狂:十種走出「家庭情緒勒索」的因應之道

我的父母是控制狂:十種走出「家庭情緒勒索」的因應之道
Photo Credit: Depositephoto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控制型家庭長大的成人,普遍會在追求獨立與修復自我的階段,萌生幾種顧慮並背負沉重的罪惡感。如果你不知道該不該重揭家庭傷疤、如何釐清自己的感受,美國家族治療師哈紐斯博士在《如果我的父母是控制狂》書中,列出十種顧慮與因應之道。

文:佳佳冥王星

你是否在跟父母溝通時,得到的回應是「不要問為什麼」、「不可以說不要」?父母是否干涉你對工作、情人、朋友的選擇?當你違背父母意願時,父母是否威脅要拋棄你、要收回他們對你的愛或情感?根據統計,美國每13個成人之中,就有一個在「不健康的控制」下長大,不健康的控制指的是父母試圖操控孩子的飲食、穿著、言談、金錢、人生選擇、社交生活,不允許孩子發展獨立的人格。

在控制型家庭長大的成人,普遍會在追求獨立與修復自我的不同階段,萌生幾種顧慮並背負沉重的罪惡感。如果你的父母是控制狂,如果你不知道該不該重揭家庭傷疤,美國知名家族治療師丹・哈紐斯博士在《如果我的父母是控制狂》書中,列出十種顧慮與因應之道,協助你釐清自己的感受,並決定你想挖掘得多深入。

1.「我欠我的父母尊重、忠誠和感激。他們為我犧牲了那麼多,沒有他們就沒有我。」

正視不健康的教養方式並不等於背叛父母,也不代表你無視於他們的付出,而是意味著你忠於自己。基於為自己好的出發點,誠實地提出問題,並不是一種不尊敬的行為。如果你來自一個控制型家庭,發展出有彈性的家庭忠誠度可讓你看見過去的好壞兩面,以及父母的優點與缺失。

所謂有彈性的家庭忠誠度,指的是一種不會讓你喪失自我的忠誠度,或是一種不那麼絕對二分的忠誠度。去探究不健康的忠誠觀是如何被灌輸給你,以及你是如何直到今天都還受制於這種忠誠,既能對你有幫助,也能為你帶來療癒。

2.「萬一探究這一切讓我覺得憤怒、痛苦、恐懼或哀傷呢?」

你不是非得探究自己的童年不可。這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如果你的童年過得很不容易。然而,這麼做卻能讓你得到釋放。

挖掘過去可能會勾起強烈的情緒,因為這些情緒往往包含了小時候殘存的情緒。在你還小的時候,你可能沒有充分感受這些情緒。如果你有一對控制狂父母,可能代表他們很害怕被情緒淹沒,而這是人之所以想要控制的一大原因。如果你的父母畏懼喜怒哀樂等感受,他們可能會設法避免、改變或阻擋所有家庭成員去表達情緒。

找回你的獨立,可能意味著你要與生氣、難過、受傷、憤怒、孤單、無依或焦慮等感受接軌。這些感受強烈歸強烈,最終總是會過去的。透過檢視及擁抱這些感受,你就能強化小時候鍛鍊不足的情緒神經。

3.「一切都過去了,舊事重提有什麼好處?」

一開始時,探究陳年往事感覺起來可能只是讓日子更難過,但到了最後,這麼做將有助你享有更健康的現在與未來。你對自己的觀感可以改變。你與父母的關係可以改變。你可以從瞻前顧後,變成不顧他人反對地做自己。

多年來,我都刻意淡化父母對我的影響。回顧過往,我可以理解自己為什麼會這樣。承認他們讓我失望是很痛苦的一件事,即使我知道他們不是故意的。我藏起自己的需求和脆弱,極力爭取他們的接納與認可,但還是不曾覺得自己被接受了。面對這種挫折的感覺,很讓人受傷。最重要的是,我發覺自己就像所有的孩子一樣,無力阻止父母的傷害。這一層領悟更是讓我悲從中來。

父母對我們竟有這麼多的影響,這種想法可能令人難以接受。童年那個相對無助、相對依賴的自己,也可能令人不堪回首。你可能很怕承認父母搞砸了他們人生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養育你。說來驚人,事實上很多人都慣於將那份傷害合理化。而自由有賴於找到一個不偏不倚的平衡觀點。

4.「要是在我把這一切想清楚之前,我的父母就過世了呢?」

看著父母日漸衰老、邁向死亡,向來是一件極其艱辛的事情。如果你的父母是虐待狂或控制狂,他們的老去可能會帶來各種特別的情緒挑戰。

很少人會和逝去的人有著完全圓滿無憾的關係。如果在你有機會一吐為快或達成和解之前,父母就撒手人寰了,那種打擊可能令人無法招架。但在父母離開以後,你還是可以透過書信、冥想或詩句說你想要說的話。

5.「情況沒有那麼糟吧!畢竟很多人的問題比我嚴重多了。」

我所訪談的一位四十歲女性告訴我:「我父母從沒打過我,而且他們確實供我吃、供我住、供我上學,所以,比起遭到毒打或侵犯的孩子,我想我沒什麼好抱怨的了。」然而,她卻受到父母無情的操控。情緒虐待的痛苦就像肢體暴力一樣影響深遠。一個巴掌、一句侮辱、一個眼神或推你一下,都能造成同樣深刻的傷害。事實上,很多遭受肢體暴力的人都表示,最傷人的是言語,而不是拳打腳踢。

你不必被打、被侵犯、沒東西吃或沒衣服穿,也會有長期的受虐陰影。過度控制、疏忽和殘酷的態度都很令人痛苦,而且都是不對的。我會分享各式各樣的故事,呈現各種不愉快的童年遭遇,希望你能找到自己,而非否定自己。

6.「我不想當一個怨天尤人的受害者。」

控制型家庭的孩子受到的訓練不是為自己好,而是以父母為中心、為父母好。質疑你的父母、發現你現在的問題與父母的教養方式有關,則是一種為自己好的做法──儘管在一開始可能讓人覺得很不自在。

務必切記,即使父母很愛你,然而他們的控制卻讓你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不是要怪罪父母所犯下的錯誤,而是要了解他們犯了什麼錯,好讓你不必再承擔他們犯錯的後果。

7.「我父母只是做他們認為正確的事,最好還是原諒他們、忘了一切吧!」

許多控制狂父母做的是他們認為正確的事,但並不代表他們的做法對你而言就是正確的。擺脫父母控制的目的絕不在於報復。然而,在你還沒準備好之前就原諒他人的過錯,就跟報復一樣具有破壞的力量。

8.「小時候的事情,我已經記不清楚了。我要怎麼知道自己是不是受到控制?」

需要療癒的不是小時候某一個特定的經歷,而是在控制型家庭裡成長的情緒感受,以及在不知不覺間跟著你、對你的成年生活造成傷害的後續效應。

無形中的強大控制往往會形成阻礙,讓你看不見過去的真貌。不妨拿你自己的經歷和你即將從本書中讀到的遭遇兩相比對,這麼做有助你釐清自己的過往。

9.「如果我探究這些東西,我的父母、家人或朋友會排擠我或責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