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支持同性婚姻?從出生世代與教育程度觀察

誰支持同性婚姻?從出生世代與教育程度觀察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對於同性婚姻合法化的態度,除了「愈來愈多人支持」,「愈晚出生的人愈支持」,我們還知道什麼?這篇將提出一些事實,邀請大家一起腦力激盪:人們對同性婚姻的態度如何形成?哪些可能的形成方式與本文提供的「事實」相符?

文:農夫

對於同性婚姻合法化的態度,除了「愈來愈多人支持」,「愈晚出生的人愈支持」,我們還知道什麼?本文不討論如何說服其他人「同性戀結婚不會對社會有什麼傷害」(或許下次你可以試試白經濟以前提過的〈談同性婚姻的經濟效率〉說服他人)。而要提供一些「事實」,邀請大家一起腦力激盪:人們對同性婚姻的態度如何形成?哪些可能的形成方式與本文提供的「事實」相符?

記錄社會變遷的寶庫──台灣社會變遷調查

台灣認同,男女平權、政府信任⋯⋯族繁不及備載,台灣社會變遷調查(Taiwan Social Change Survey)每年以約3000人的代表性調查,記錄這些人們心中重要的態度在台灣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面貌。對於同志相關的態度,社會變遷調查在1984、1991、2009、2012、2015,有所著墨。本文著重在近年的社會變遷,主要使用2009、2012、2015的調查。1991年的調查資料會拿來給大家看一下25年前的台灣長什麼樣子。[1]各年詢問問題如下:

1991:同性戀的人應有彼此結婚的權利。
選項:非常同意、同意、無意見、不同意、非常不同意、無法選擇

2009:那麼,同性成年人之間(男人與男人,女人與女人)的性關係呢?
選項:一定不對、大部份時候都是不對的、只有在某些時候是不對的、完全沒有不對、無法選擇

2012:同性戀者也應該享有結婚的權利。[2]
選項:非常同意、同意、無所謂同不同意、不同意、非常不同意

2015:同性戀的人應有彼此結婚的權利。
選項:非常同意、同意、不同意、非常不同意、無意見、拒答

本文分析方式:將同意跟非常同意放在贊成這一邊(2009則是「只有在某些時候是不對的」以及「完全沒有不對),其他的回答放在另一邊。換句話說,我創造出一個「支持同性婚姻變數」,對每一個樣本而言,同意同性婚姻為1,其他(可能不同意、無意見或拒答)為0,我測量「某一族群同性婚姻支持程度」的方式,便是將該族群的「支持同性婚姻變數」取簡單平均,讀者可以將這樣測量出來的支持程度想像成:

  • 該族群支持同性婚姻的比例。

或者,

  • 隨便在路上抓一個該族群的人,猜測他支持同性婚姻的機率。

因此,本文中「支持同性婚姻比例」與「支持同性婚姻態度」是同一個意思。

讀者可能會質疑,2009年的問題跟其他年很不一樣,怎麼能拿來比呢?我的想法是,一個贊成同性婚姻的人一定會贊成同性戀可以發生性關係,因此2009年的結果可能會「高估」社會上贊成同性婚姻的傾向。換一個角度想,社會趨勢朝著愈來愈多人同意同性結婚的方向邁進,因此將2009年的結果納入分析可能會讓社會對同性態度在2009-2015的跨年變化看起來「變小」,只要將這件事情放在心上,我覺得將2009年結果納入分析便沒有太大的問題。

我選取了1950-1990出生的世代觀察,原因無他,太年輕或太老,各年出生的樣本都太少,拿來推論心裡不踏實。[3]下文中我將1950-1970世代稱為「中年世代」,1971-1990世代稱為「年輕世代」。

graph1
Photo Credit: 白經濟
圖1: 各調查年贊成同性婚姻比例。資料來源: 歷年台灣社會變遷調查。

圖1畫出各調查年贊成同志擁有婚姻權利的人數比例。值得一提的是,從2009到2012短短3年,台灣社會對同性婚姻態度的變化甚劇,從33%躍升到58%。到底這些多出來支持同性戀婚姻權利的人是誰呢?

graph2
Photo Credit: 白經濟
圖2: 各調查年贊成同性婚姻比例按出生世代分。資料來源: 歷年台灣社會變遷調查。

圖2中我將樣本分成「中年」與「年輕」世代。很明顯地,從1991到2009年的態度變遷主要是因為年輕世代的加入。但更有趣的是,從2009到2012年,「中年世代」贊成同性婚姻權利的成長率(從20%到45%,2.5倍)大於「年輕世代」(從50%到72%,約1.5倍),中年世代是哪一群人呢,是2017的現在47到67歲的一代,從圖1跟圖2我們有了第一個結論:

近年同志婚姻態度變遷中,中年人的態度變化比年輕人還大。

放大鏡拿來,差一年出生有差?

所謂「愈晚出生愈支持同性婚姻」的猜測符合圖2。這邊我要澄清一下「愈晚出生」代表的效果。在2015年,找一個1950出生的人跟一個1990出生的人,他們兩個有什麼差別?

  1. 出生年代不同,成長經驗不同
  2. 年齡不同,一個65歲,一個25歲

年齡不一樣對同性婚姻態度會有什麼影響?一個可能是,年齡比較小的人想法比較彈性,接受新知後比較容易改變本來的態度。比較出生年相差無幾的世代(譬如1989跟1990出生的人)在2009-2015年間被觀察到的態度差異,我們會傾向將觀察到的差異歸因於「出生世代」效果,畢竟差一歲,心智年齡沒什麼差。然而,比較1950跟1990出生的人的時候,「出生世代」跟「年齡」效果都得考慮。

cbpqs-n6bva
Photo Credit: 白經濟
圖3:2009-2015年調查資料中,不同出生世代,支持同性婚姻的比例。資料來源: 歷年台灣社會變遷調查。

圖3畫出2009、2012、2015年受調查各出生年的樣本,其支持同性婚姻的比例。

沒錯!愈晚出生確實愈支持同性婚姻,這個趨勢在1950-1990世代非常穩定。圖三也再次顯現,從2009到2015年間,「各出生世代」支持同性婚姻的比例「都」上升了。

請小心,圖3中同一個調查年的資料裡,不同世代支持同性婚姻的態度,可能同時包含了上面提到的「年齡」(例:改變自己的容易程度)與「世代」(例:成長經驗)效果。如果只是比較相近的出生世代,我們就較有信心將變化歸於「世代效果」。

唸書跟挺同志有關係?

在解釋愈晚出生愈支持同性婚姻的討論中,有一個直覺的猜測:大家唸書唸多了,就比較挺同性婚姻吧?。這個猜測有兩個成分:

  1. 高等教育擴張,愈年輕的世代中,有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
  2. 高等教育「本身」會讓受高等教育的人,(1)剛念完書就支持同性婚姻,(2)面對社會討論同性婚姻議題時,比較容易從沒意見或不支持轉而支持同性婚姻。

如果真是這樣,那我們應該預期:

  • 高教育程度的人,不論屬於哪一個世代,都比較支持同性婚姻。

進一步,我們可以詢問,不同時期的高等教育者,他們對同性婚姻的態度是不是不一樣?譬如:

  • 愈晚出生的高教育程度者,比起早一點世代中的的高教育程度者,更支持同性婚姻嗎(這個問題有趣的原因是,我們可能會猜測不同出生世代的高教育程度者,其支持同性婚姻的程度「一樣高」)?

下面的討論中,我只納入2015年的調查資料,以避免不同調查年間,不同社會氛圍對人們的影響。同時,這也較能代表「現在」台灣人們的想法。我將人們的教育程度粗分為低跟高以檢驗上述兩個猜測。中年世代的樣本裡(1950-1970),教育程度為國中以下者佔39%,我將教育程度為國中以下者定義為「低教育程度」,其它則為「高教育程度」。

未命名
Photo Credit: 白經濟

圖4-1畫出中年世代裡,教育程度不同的人們,支持同性婚姻程度的變化,圖上的線是那些點的趨勢線(配適線)。[4]關於圖片中的點與線的詮釋,有兩點需要小心。

  • 圖4-1每個點代表的樣本數不多,尤其1965-1970出生年間,低教育程度的人數相當少。對每一個點的數值大小不應過度詮釋。
  • 圖4-1的趨勢線代表的意思是,將樣本分為高低教育程度兩群體後,若根據樣本中出生年這項資訊「預測」人們支持同性婚姻的教育程度,我們的預測是什麼。[5]下文對圖4-1的詮釋皆基於趨勢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