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猶太人的《塔木德》(下):這個世界上第一部「超文本」

猶太人的《塔木德》(下):這個世界上第一部「超文本」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塔木德》的權威性是與其口傳傳統密切聯繫在一起的,它完成了從直覺到對話的飛躍,就像一道無法阻遏的光芒閃過,不必在意這道光芒與所討論的問題表面上有什麼關聯。無論在哪裡,當你沉浸在《塔木德》字裡行間時,與其說你在讀,還不如說你在聽。

文:西蒙・夏瑪(Simon Schama)

猶太人的《塔木德》(上):那些學術聖哲的宗教王國

儘管《塔木德》就生活中幾乎每一個可以想像到的細節提出了各種瑣碎的建議,並且有些的確有待商榷,但《塔木德》仍不失為一部有血有肉的經驗著作,而不是枯燥的律法指南。可以肯定的是,《塔木德》並非文化隔離的產物,而是產生於一個猶太生活對周圍的文化始終開放的世界,當然更談不上是《妥拉》猶太教妥協的結果。

從這意義上講,《塔木德》詳細討論了所有的問題和困惑,回答了在長期散居生活中一直困擾著猶太人、有關「開放與封閉程度」的所有問題。有趣的是,正是因為波斯巴比倫的社會習俗與猶太習俗,尤其是在潔淨問題上竟然如此一致,所以對於應當在多大程度上接受和改進巴比倫人的習俗這問題上,不僅普通大眾,甚至《塔木德》的編纂者們也產生了分歧。誰有資格在法庭的案件審理時作證?對這個問題,波斯律法採取了一種包容的態度。

對此,有的拉比予以認可,有的則不予認可。例如,生活在瑪霍札城郊上流社會的拉比納曼.本.雅可夫(Nahman ben Yaakov)是猶太族長的親戚。他就認為讓一個曾和已婚婦女調情嫌疑的男人當證人,是完全可以接受的。與之類似,勤勞多產的《塔木德》編纂人拉瓦(Rava)也認為,一個以喜好「不可食」食物而名聲不佳的猶太人,不應該在作證時遇到任何障礙。

而來自蓬貝迪塔研究院,相對狹隘的猶太社區的拉比阿巴耶(Abaye),則對以上兩種情況都持否定態度。這種分歧主要體現在巴比倫猶太人中富有、悠閒的精英階層,以及生活相對簡樸和封閉的學術圈子裡的猶太人之間。許多屬於前一類人的拉比,平日過的是一種波斯傳統的一夫多妻生活,允許丈夫在國外時擁有「臨時的妻子」,他們不認為有理由要求他們與元配離婚。

當然,《塔木德》編纂者觀念上發生分歧,並不僅僅是出於社會地理學方面的原因。那些用狹隘眼光和用更寬廣的胸懷闡釋《妥拉》和《米示拿》的人之間之所以發生分歧,或許只是因為他們的思路有所不同。

關於《塔木德》這套書本身,最引人注目的是其靈活性:不時用大量的篇幅記述各種聲音、相互插話甚至兩代人之間吵架般的對話。《塔木德》是這個世界上第一部「超文本」,它往往在同一頁上為各種評注甚至評注的評注、引文的引文留下大量的空白——令人難以置信的是,不同的論點、手跡甚至不同的文字(其中收入了一些亞蘭譯文)密密麻麻地寫在羊皮紙上,而猶太人直到西元九世紀才使用所謂手抄本(圖書複製的早期形式)。

這種羊皮卷軸的形式使得本來已經很鬆散的《塔木德》更加鬆散,隨意轉動的卷軸意味著源源不斷的自由聯想,在那些律法、故事、幻覺和爭論之間流淌出各種奇思妙想。

《塔木德》的權威性是與其口傳傳統密切聯繫在一起的,它完成了從直覺到對話的飛躍,就像一道無法阻遏的光芒閃過,不必在意這道光芒與所討論的問題表面上有什麼關聯。無論在哪裡,當你沉浸在《塔木德》字裡行間時,與其說你在讀,還不如說你在聽。

當然,你也是在用眼看。請看:兩位當時非常重要的拉比,希亞(Hiyya)和約拿單正走過一片墓地。約拿單長袍上的邊穗拖到了地上。「還是提起來吧,」希亞說,「不然這裡的死者就會說:『他們明天就會來和我們作伴,今天竟然在嘲笑我們。』」約拿單)讓我猜猜,他是一邊走一邊提了提他的長袍,還是停下來指著對方呢?)答道:「你說什麼呢?死人會知道什麼?難道《傳道書》中不是說『死人一無所知』嗎?」希亞開始激動起來。「拜託啦,如果你真的讀懂了的話,你就該知道『生者』指的是義人,即使死了也還活著,而無知的『死者』無論生死,永遠是『無知的』惡人。」

《塔木德》中有關安息日的經文純粹是為了方便講故事來斷句的,希列和沙買的故事尤其如此。為了弘揚忍耐的美德,其中有個故事說的是一個人打賭他能激怒平日以冷靜著稱的希列。在一個安息日之夜,這個打賭的人猛敲希列家的門時,「希列正在洗頭髮」(《巴比倫塔木德》喜歡描述這樣的細節)。聽到敲門聲,希列急忙披上一件長袍,問他需要什麼。「我有一個問題。為什麼巴比倫人的頭是圓的呢?」希列甚至連肩都沒有聳一下:「因為他們的接生婆太不專業了。」哦,是這樣。過了一個小時,他又回來了。「那為什麼帕爾米拉人的眼睛會疼呢?」「我的孩子,問得好。因為他們住的地方沙太多。」就這樣,你問我答持續了好久。即使當這個討厭的陌生人挑釁地說「我有很多問題」時,這個偉大的人也沒有一點煩躁的跡象。「你想問什麼就問什麼。」「那好吧,他們說您是一個王子。在以色列,像您這樣的人可不多見。」「為什麼,我的孩子?」「因為您剛讓我輸掉了四百蘇茲。」希列知道他已經黔驢技窮,但仍然溫和地說:「你輸掉四百蘇茲,總比希列發脾氣好吧。」

像《米示拿》滿篇都是解釋、評注和民間的智慧故事一樣,篇幅更為宏大的《塔木德》儘管看上去似乎敘事無分巨細,但實際上論述的卻是最深刻的倫理準則。什麼時候可以合法地休掉妻子呢?(只有當她對婚姻不忠時才能達成離婚協定,因為「以色列人的主上帝說:『我討厭離婚。』」)什麼時候生死大事比守安息日還重要呢?(通常的做法是,如果需要,你必須先把水燒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