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殖民的建國發展(上): 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

後殖民的建國發展(上): 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
Photo Credit: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對除了泰國以外的東南亞國家而言,「獨立」不只是換個領導人或換個政府這麼簡單。對東南亞人民來說,「獨立」涉及到政治、經濟和社會等各種層面的轉變

當新華人反對黨的支持者在首都吉隆坡舉辦遊行,歡慶他們贏得國會席次時,激怒了馬來人。馬來政黨的支持者在五月十三日舉辦反示威活動,引發了連續四天的公開暴動,馬來青年和華人針鋒相對,還導致超過兩百人喪命-非官方統計的死亡人數更多。「五一三事件」的結果就是宣布戒嚴和暫停國會,並成立國家行動委員會(註一),接管國家行政權力。

「五一三事件」的後續影響,改變了對一九五七年憲政安排的共識基礎。因為馬來人擔心不再能保有在馬來西亞社會的特殊地位,所以展開一系列的修憲行動。修憲內容包括:為了強化了馬來人的特權地位,馬來人擁有的特殊權利無須討論,連國會也不容置喙;為了增加馬來人進入大學的配額而增修法規;此外, 最重要的是,未來馬來西亞要遵循新經濟政策(註2)。新經濟政策革除了華人在商業活動上的保障,馬來人所擁有的商業組織,包括國營事業,政府都會介入協助並給予獎勵。

「五一三事件」也帶出了一位在馬來西亞現代史上的重要人物,馬哈迪·穆罕默德(註3)。他曾是巫統的一員,後來在選戰中, 輸給馬來西亞伊斯蘭黨的候選人,而失掉國會寶座。「五一三事件」當時,馬哈迪寫信指控東姑.阿布都拉曼首相和他的同僚, 沒有捍衛馬來的權利,並要求東姑.阿布都拉曼下台。雖然馬哈迪立刻被巫統開除黨籍,但是誰也沒想到,他卻因此在一九八一年出任馬來西亞首相,並領導馬來西亞長達二十二年之久,被尊為「馬來西亞現代化之父」。

AP_840118026
Photo Credit:AP/ 達志影像
前馬來西亞首相馬哈迪舊照,左為美國總統雷根

新加坡

馬來西亞於一九六五年八月開除了新加坡,也代表著這個地區長久以來,關於華人與馬來人複雜政治爭議的最後結局。先前已經說過,新加坡崛起成為東南亞的商業中心,而現代新加坡, 與馬來邦國之一的柔佛州在經濟上密不可分。此外,從英國的角度來看,海峽殖民地和馬來亞的各邦國,都算是一個單一的政治實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對英國人來說,並不需要去設想新加坡的未來狀態,也更不必考慮在馬來人與印尼人主宰的地區,新加坡這個以華人為主要族群的政治實體,該如何存在。

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改變了一切。隨著一九四五年和平到來,倫敦的工黨政府決心致力於去殖民化的計畫。原本的計畫是讓新加坡加入馬來亞,但遭到馬來亞領導者的否決。結果,馬來亞穩定朝一九五七年的獨立邁進,但新加坡卻妾身未明,而且新加坡不但以華人為主,它新進的政治領導人還明顯偏向左派。此時,因為麻六甲和檳城已經加入了馬來亞聯合邦,所以英國海峽殖民地也正式解散。

當李光耀領導的人民行動黨(註4)主導了新加坡的政局時,不但扭轉了新加坡危險的左翼色彩,也熱切期待與馬來西亞合併。在一九五○年代後期,新加坡政府不擇手段的加強打擊左翼與共產黨。一九六二年九月,李光耀的政府在併入馬來西亞聯邦的公投中獲勝。接著,在馬來西亞聯邦成立的十五天之前,也就是一九六三年八月三十一日,宣布新加坡獨立。接下來,人民行動黨在一九六三年九月二十一日的國內選舉中取得壓倒性的勝利。獨立加上成為馬來西亞聯邦的一份子,就是新加坡人民期盼已久的後殖民協議。

馬來西亞聯邦成立後兩年,這個後殖民協議就終結了。如前所述,新聯邦的馬來領袖相信,在一九六四年四月馬來西亞的大選之前,新加坡的政治人物不會跨出新加坡以外,尋求政治角色。而新加坡的政府成員也確認在一九六四年之前,會信守承諾。但是後來李光耀和他的同僚,卻基於兩點考量而改變了心意。

第一點,他們擔心,同為華人政黨的馬華公會可能會將勢力伸入,進而控制新加坡的政治。更重要的是第二點,人民行動黨認為,他們可以在馬來西亞的聯邦層級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甚至可以出任部長級以上的官員。與此同時,印尼的「印馬對抗」政策帶來了緊繃的局勢,再加上李光耀努力帶頭組成對抗執政「聯盟」的反對勢力,因此以東姑.阿布都拉曼為首的馬來西亞領導階層,決定不給新加坡任何討論的餘地。在八月九日,李光耀懇求東姑.阿布都拉曼無效後,新加坡遭到馬來西亞聯邦開除。

(1965年,李光耀在訪談中談到新加坡遭到馬來西亞聯邦開除,忍不住落淚)

一個沒有天然資源的國家,連水源都必須依賴馬來半島供應;雖然是貿易中心,但經濟基礎卻不夠多樣,新加坡必須在如此艱鉅的環境中再次獨立。然而六十年後,這些致命缺點一一被克服。一九六○年代,新加坡大部分的人民都困守在「熱帶貧民窟」的生活環境中,但是今天訪客所看見的現代都市國家,反映了優秀的兩代政治家的卓越領導,當然他們也毫不遲疑的展現, 為了大眾利益,必須縮限個人自由的威權統治本色。

註釋

  1. 國家行動委員會(National Operations Council),簡稱NOC,意即馬來西亞暫時放棄了民主體制,而以NOC 為決策領導單位
  2. 新經濟政策(New Economic Policy,NEP),五一三事件後,當時的馬來西亞首相敦拉薩領導的政府於一九七○年提出了新經濟政策。旨在改變馬來人和其他種族之間的社會和經濟鴻溝
  3. 馬哈迪·穆罕默德(Dr Mahathir Mohamad),簡稱馬哈迪醫生或Dr. M,馬來西亞第四任首相,同時也是一名作家和醫生
  4. 人民行動黨(People’s Action Party,PAP),新加坡獨立至今的唯一執政黨,自一九五九年執政至今

相關評論:

書籍介紹

南向,面對東南亞,時報文化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

作者:米爾頓.奧斯伯恩
譯者:王怡婷

「由一位最出色的歷史學家所寫的東南亞概述——第九版加入了亞洲金融風暴和恐怖主義,並獻給喜歡吳哥窟或古馬來亞世界的人。米爾頓.奧斯伯恩以獨樹一幟的眼光,檢視過去如何影響今日東南亞各國的邊界關係和分離主義運動(separatist movements)、追尋身分認同,及這個區域仍面臨的關鍵性挑戰。加深我們對東南亞的認知的同時,這本優秀的入門書也提醒我們,歷史本身的重要性。」

螢幕快照_2018-03-16_上午2_33_50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李牧宜

※ 你對這篇文章談的議題有其他想法嗎?我們非常希望收到您的投書,請寄至asean@thenewslens.com,主旨處請註明【東南亞】,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