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圖輯】普京連任民心所望?西伯利亞遊牧民:誰當總統有差別嗎?

【圖輯】普京連任民心所望?西伯利亞遊牧民:誰當總統有差別嗎?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支持反對黨的26歲年輕人則說:「我今年26歲,從我有意識以來的18年人生,都在同一位總統的統治下。」「我一直在等盼望已久的改變。」

近期國際上非常熱鬧,除了特朗普(Donald Trump)在推特上宣布國務卿蒂勒森(Rex Tillerson)去職之外,還有國際敬重的天文物理學家霍金(Stephen Hawking)辭世。

不過還有一個很重要卻乏人問津的大事:俄羅斯總統大選。現任俄國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將在3月18日角逐下一個六年任期,若連任成功,將一路執政到2024年。是什麼原因讓普京連任的新聞如此的「冷」?原因就在普京已篤定連任,選情根本炒不熱。

究竟俄羅斯一般的民眾如何看待普京的選情?「普京旋風」是否真的深得民心、無懈可擊呢?

RTS1N83Z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對許多俄國人來說,之所以支持普京,是因為他提供了「穩定」,儘管有些年輕選民認為應該要換人做做看。根據俄國民調專家分析,現年已65歲的普京,可望在大選第一輪投票取得69%的選票,連第二輪決選都不必。

事實上,俄國選民的心聲,也少有違背普京尋求勝選的期待。

以克里米亞來說,這塊從2014年開始自烏克蘭合併的領土,是首次經歷俄國大選。當地工程師安德烈(Andrei Lukinykh)表示,普京是唯一能在如此艱困的環境中提供穩定的人選。「俗話說『陣前莫換將』,不像其他候選人,我支持的對象能提供我所需要的安定感。」

RTS1N837
克里米亞選民、工程師安德烈。|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對住在莫斯科的女學生尤里娜(Yulia Dyuzheva)來說,普京執政至今的18年間,經濟的進步讓她繼續選擇普京。「對我們年輕一代的俄羅斯人來說,所有的大門都是敞開的,每個人都能抓住機會,在任何城鎮或地區充分發揮所長。」

不過在莫斯科工作的會計師娜塔莉亞(Natalia Dementieva)卻說,她選擇支持同為女性的索布恰克(Ksenia Sobchak)。「索布恰克坦率說出許多事情的真相、不說謊,提出我們政府很多禁忌的話題。」

另一位支持索布恰克的26歲年輕人維他利(Vitaly Bespalov)則說:「我今年26歲,從我有意識以來的18年人生,都在同一位總統的統治下。」「一直在等盼望已久的改變。」

RTS1N834
表示總統從小看到大都是同一人的維他利。|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事實上,普京在2008年交棒給梅德韋傑夫(Dmitry Medvedev),他本人則出任總理直到2012年重新當選總統。但梅德韋傑夫在任的四年,通常還是被外界解讀成是普京執政。

俄羅斯民意研究中心的調查顯示,索布恰克應該可以拿到2%的選票。另外由俄羅斯共產黨提名的草莓大亨格魯季寧(Pavel Grudinin),支持度預估會有7%。

對於聖彼得堡的勞工朋友阿列克謝(Alexei Gruk)來講,投給共產黨的意義,是希望能在內政上能有所改變,但外交政策則不要有太大變動。

48歲的藝術家瓦希里(Vasily Slonov)也是格魯季寧的支持者,他說普京有一種近乎神格化特質。「我不認為這是普京的最後一個任期,事實上我覺得普京有一種彌賽亞的救世主能量。所以他不是普通的政治家,而是上帝手中的工具。」

而在遙遠的西伯利亞,因為地處偏遠、地廣人稀,已經有不少地區開始進行投票。在這個涅涅茨人居住的自治區,居民多半都是遊牧人口,在氣溫可能到達零下40度的狀況下,很難到投票所投票。

RTS1NDQ1
選務人員搭載的直升機。|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選務人員為了服務這些選民,特地搭了直升機把選票送到這些涅涅茨人的家中。「幾個月前,他們聚落的負責人告訴我,在這兩週內他們會把牛群趕到這附近。」選務人員如此表示。

RTS1NDP0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飛行約400公里就可以見到他們,若他們提供的座標有好幾個,我們就會很難找到他們,因為這個地區太大了。」其中有八位選民沒有在當天投到票,因為他們沒有及時趕到以馴鹿皮搭建的帳篷標誌處。

不過對涅涅茨人來說,誰當總統真的有差嗎?一直投票支持普京的圖列娃(Tuleeva)說,環境問題才是影響他們日常生活最直接的事情。「他們一直在我們這附近建造油田,很快就會沒有牧場可以放牧了。」

RTS1NDPR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涅涅茨人把自己視為地球的一部分、土地的一部分。這就是為什麼,即使如此遙遠,他們也會投票。」選務人員如是說。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