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一峰專欄:威士忌的PANTONE色票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每個深淺不同的黃色和褐色,都是某個威士忌製程的可能性。在威士忌的世界裡,隨著透明原酒和橡木桶影響的完美平衡,每款佳釀各自都有其獨一無二的色票。
文字:林一峰
2017年一整年,每當出差回家,總覺得家裡好像哪裡不太一樣,但又說不出個所以然,一次一次,這疑問升起又淡去,直到有一天我發現我的牙刷被換成綠色的,大腦才開始把過去片段的記憶瞬間連結。
原來,常常在家裡看到各種綠色的物品,其比例已經讓人覺得可疑。有一天忍不住問了女孩,她用一種看到土包子的眼神跟我解釋,2017年的PANTONE色是草綠色,我還以干我何事的困惑眼神,她便Quote了幾句話告訴我:「草綠色,被PANTONE形容為『喚起春天自然界草木重生、修復和更新的燦爛黃綠色』,其色調滿足了現代人『讓自己沉浸在大自然的外在美與和諧的內在渴望』。」
「然後呢?」
這一句沒有意圖不敬卻實屬不敬的問句,換來了接下來半個多小時的「溝通時間」。她除了在網路上查詢許多各領域的色彩潮流和創意外,還翻了PANTONE色票讓我理解。干我何事的眼神迅速演變成缺氧犯睏的眼神,直到一個閃光抓住了我的眼球,眼睛為之一亮。那是黃色系到褐色系的範圍。
威士忌的PANTONE色票
在我的腦海中,這一區的每個小色塊,我都有著強烈又直接的連結。這是Second Filled (二次裝填) 的波本桶威士忌、這是First Filled(第一次裝填)的波本桶威士忌、這是Oloroso雪莉桶威士忌、這也許是先入波本桶再入雪莉桶的威士忌、那是重雪莉威士忌......。
每個深淺不同的黃色和褐色,對我都是某個威士忌製程的可能性,我腦中如百花齊放,像是Run著一個龐大的Database一般停不下來。
原來,在威士忌的領域裡,我常像穿著Prada的惡魔女老闆一樣,拿著兩條深淺不同的藍色腰帶,翻起那高傲和不可置信的白眼,以一種驚嚇與被冒犯的心情,想要告訴對方這兩個顏色是多大的不同呀!

名為橡木桶的調色師
在過去的幾篇文章中已經提過,威士忌蒸餾後的透明原酒,會放入橡木桶中熟成,首席調酒師嚴格管控威士忌在橡木桶當中熟成的狀態,以達到完美的平衡。而橡木桶的選擇,除了造就威士忌風味的不同,對於尚未裝瓶上市、靜靜躺在酒窖中,緩慢地透過歲月萃取橡木色澤的原酒,便是決定威士忌顏色的唯一原因。

威士忌的顏色重不重要?
在我十幾年來主持的無數場品酒會和演講中、以及在我的著作裡,我常對著喜愛威士忌的朋友們呼籲顏色其實一點都不重要,我也常被反覆問及明明顏色很重要,為什麼我說不重要?事實上,大多數關心顏色的消費者都是以顏色來判定這威士忌的「好壞」,然而什麼是好、什麼是壞?
我們再三提到過,好的威士忌是透明原酒和橡木桶影響的完美平衡,在這個標準之下,顏色深或淺,都有可能是款平衡的好酒。
而在意顏色的消費者,常認為威士忌的顏色越深代表酒越好,便一窩蜂依著顏色做為選擇的重要指標,供需的翹翹板往一邊倒,也因此影響了價格,攀升的價格再次讓消費者認可顏色深淺等於好壞,於是這永劫回歸的循環讓我們再也不想花時間好好理解一款威士忌就可以隨意評論它。
自古事事皆相同,越簡單得到的結論,往往隱藏了最深切的謬誤。

顏色背後的訊息
如果妳是一位威士忌研究者,威士忌的顏色有許多相當重要的訊息,讓妳先一步知道用來熟成的橡木桶種類的可能性,妳會對於它的香氣與口感有合理的判斷,進而迎接許多出乎意外的美好或失望,並慢慢累積出自己的品味標準。
這才是學習品飲威士忌有趣的地方。
認識一款酒,和認識一個人是差不多的過程。剛見面時不論這朋友展現滿滿的嘻哈風格、還是操持著濃厚的休葛蘭式腔調,這些都是初識時的感受,都是他們後天環境影響為他們增添的一些色彩,總是需要一起喝喝酒聊聊天、長時間實際相處過後,才會慢慢了解她們的個性、認知與見解,你才會決定是不是喜歡這個朋友。

威士忌亦如是,除了顏色,威士忌還有美好的香氣、以及迷人的口感,現代科學家告訴我們,大腦所控制完整的品飲感受判斷,顏色(視覺)的重要性約佔5%,氣味(嗅覺)約佔80%,而口感(味覺)約佔15%。
因此,品飲威士忌時,聞香和與威士忌的法式親吻比直接入喉重要許多,這重複的聞著、聞著、輕啜一口、聞著、聞著、輕啜一口,就像是和這杯威士忌促膝長談、深刻交流,最後再決定妳喜不喜歡這款威士忌。聽說,2018年PANTONE年度色是Ultra Violet紫外光。嗯,我猜我新的一年會被邀請喝多一些葡萄酒吧,哈。
本文由Harper's BAZAAR Taiwan報導,未經授權同意不得轉載。更多時尚藝術資訊,盡在《Harper's BAZAAR》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劉怡廷
核稿編輯:楊之瑜
Tags:
綠能x數位,科技助攻水產養殖產業升級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水產養殖結合太陽光電是一種創新的經營模式,讓漁場除了既有的漁獲外,更能提供綠電創造額外收益,國內更有漁場順勢導入數位工具管理養殖環境,持續提升水產質量。我們可以看到,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正在養殖漁業發生。
糧食生產是農漁業的主要功能,順應環境選擇不同的作物與耕種策略,是農漁民智慧的累積,臺灣的農漁業實力更是享譽國際。然而,由於整體產業結構轉型、生活型態轉變,傳統看天吃飯的一級產業,較不容易成為新世代就業的優先選項,如何在現有產業基礎上創造新商機、吸引年輕人返鄉,是各界都在思考的課題。
近年來,各國政府致力推動再生能源以實踐減碳,在不同場域、建物等結合光電開發的複合式發展模式,成為兼顧空間利用效率、提高單位面積產值的創新解決方案,這樣的趨勢正在農漁業現場發生。
農漁業結合光電創造附加價值
農電共生可提供自給自足的再生能源,還能保護農作物免受極端天氣影響,提高生產韌性,多餘的電力也可以躉售,提升農民收入。著眼於光電帶來的附加價值,越來越多國家看好農業結合太陽光電的發展潛力,德國、日本已有多個果園結合太陽光電從事農電共生,法國也實驗在成列的葡萄藤上安裝太陽光電模組。
不只農業,國際也開始出現結合水產養殖與太陽光電的漁電共生。例如美國切薩皮克灣(Chesapeake Bay)發展出太陽能牡蠣生產系統,不僅實現綠電自發自用,漁產收穫量更高達傳統養殖場的45倍;而在養蝦大國越南,也開始執行養蝦場結合太陽能發電的漁電共生計畫,為養殖場提供穩定電力並帶來漁獲,一舉兩得。

數位轉型為漁電共生添助力
漁電共生是利用漁業養殖場域結合太陽光電設置,期能改善生產環境、增加漁民收益,創造土地多元利用,是臺灣積極推動的重要政策方向之一。不過其他國家與臺灣的漁電共生開發型態不太一樣,其他國家多以沿海鋪設水面型光電為主,臺灣的漁電共生則採用室內養殖場搭配屋頂型光電,或室外魚塭搭配立柱型/水面型/塭堤型光電設備,近年來在許多漁民與光電業者的努力合作下,這樣的複合式土地利用模式逐漸展現效益。
不同養殖物種的環境需求不一,漁電共生導入的過程須經磨合,運用魚塭上方架設太陽能板,冬天防寒害、夏天助降溫,並配合不同物種的習性調整投料策略,同時結合數位環境監控系統調節養殖環境,進而達到提高漁獲收益之積極目的。

光電開發帶來的效益,也讓原本衰頹的產業地景重現生機,例如位於臺南七股的日運案場,原本是高鹽度的廢棄魚塭地,在養殖專家與在地青年的協力下,透過微生物、益生菌來控制池水,搭配AI數位化儀器監控養殖過程,持續累積養殖數據建立資料庫,烏魚、虱目魚、白蝦的混養模式已多次收成;四鯤鯓漁電共生案場過去同樣是廢棄魚塭,改建為室內型漁電共生案場後,能精準控制環境變數以從事精緻養殖,已成功育成一尾重達30克以上的白蝦。
由於漁電共生帶來的效益逐漸獲得認同,有別於過去多為光電業者發起的開發模式,最近也出現由漁民發起的漁電共生規劃,例如茄萣區不少養殖戶視漁電共生為吸引青農返鄉的契機,積極爭取納入漁電共生先行區;目前採用塭堤型與立柱型的光電設施,養殖的虱目魚也已開始收成。

養殖漁業正在實現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
數十年來漁民的養殖專業與經營視野,讓臺灣水產養殖產業在國際上向來有一席之地,但近年來確實也面臨產業結構轉型、從業人口老化凋零的挑戰;如今結合光電的漁電共生模式,讓原本看似傳統的一級產業開始蛻變,養殖模式、經營模式、商業模式不斷創新,也吸引更多青年關注與投入;臺灣養殖王國的美名,相信在不久的未來,將藉由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再次展現耀眼光芒。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