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81%的經濟學家不同意21世紀資本論,「搖滾巨星」Piketty錯在哪裡?

81%的經濟學家不同意21世紀資本論,「搖滾巨星」Piketty錯在哪裡?
Photo Credit: 路透社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現在已經很少人讚揚Thomas Piketty的《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了。這本書的英文版在今年四月推出時曾一度佳評如潮。2008年經濟學諾獎得主Paul Krugman推崇本書是近十年最重要的經濟學著作,紐約時報則將Piketty喻為經濟學界的搖滾巨星。但這都已成過去。今年十月的調查顯示,只有3%的經濟學者贊同Piketty的觀點、81%不同意Piketty的分析。

我們觀察到的種種現象,都是特定結構的產物。當外在環境改變,經濟結構也隨之改變。相信從原先的結構所觀察到的現象歸納出來的幾條定律,在結構改變後可以用來預測未來,未免過於天真。

如果我們考慮個體基礎,利用1965年David Cass和Tjalling Koopmans提出的Ramsey-Cass-Koopmans(RCK)模型,同樣可以推導出與Piketty的三個定律十分類似的結果。但是根據RCK 模型,當經濟成長g降時,不僅資本報酬率r會隨之下降,儲蓄率s在短期間內也會低於均衡水準。(專業讀者:Romer第二章。)

考慮個體基礎的RCK模型當然比把人當成水分子的傳統方法高出一籌。但這當然不代表有考慮個體基礎的模型就絕對正確。經濟模型與現實之間仍然存在著太多空白,經濟模型對未來的預測只能視為標竿(benchmark)。但依常理判斷,當經濟成長g下降,我們沒有理由相信資本報酬率r不會隨之下降;而當資本報酬率r下降,我們同樣沒有理由相信儲蓄率s會維持固定。Piketty的假設不合常理,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Pedro Schwartz的評論

問題不是資本主義,而是全球化

我們先談比較簡單的實證問題。首先指出這個問題的可能是Kenneth Rogoff。Rogoff注意到過去幾十年間,亞洲開發中國家的數十億人,終於得以脫離貧困。Piketty的觀察可能適用於富裕國家,但不能解釋這個現象。

Christoph Lakner和Branko Milanovic今年五月的研究提供了更為詳盡的數據。Lakner和Milanovic比較1988至2008年間全球120個國家的所得成長和分配情形,發現就全球而言,個人平均所得在過去20年間成長約25%;吉尼係數(Gini coefficient)則由1988年的72.2降低到2008年的70.5。

吉尼係數是衡量所得分配的一個簡單指標,數字越大代表所得分配越不平等。由72.2降到70.5,當然下降的不算太多,但已經足以說明全球所得分配沒有變壞。

然而,Lakner和Milanovic同時也發現了下面的現象:

  1. 1988年所得位於全球中位數附近的群體,所得成長最快(約75%);1988年所得位於全球前20%附近的群體,所得成長則呈現停滯 (接近0%)。
  2. 1988年所得位於全球中位數附近的群體,主要屬於亞洲開發中國家(例如中國或印度)的中上階層;而1988年所得位於全球前20%附近的群體,主要是富裕國家(例如美國或台灣)的中下階層。

所以,富裕國家國內的所得分配不均,真正的原因可能是全球化——過去二十年間亞洲開發中國家數目龐大、價格低廉的勞動力,逐漸取代了富裕國家的低技術勞工。一方面亞洲開發中國家的數十億人拜全球化之賜,終於得以脫離貧困;另一方面,美國和台灣的低技術勞工缺乏工作機會,中下階層所得成長停滯不前。這是個大問題,但這和資本主義本質上的缺陷無關。

《21世紀資本論》相關評論:

20141116更新:

這篇文章是11月10日所寫,整理了最近幾個月我所看到的有關 Piketty 的討論,以及我個人的看法。

看到今天(11月16日)Piketty在台北演講的新聞,Piketty 提出了一個新的觀點:

「皮凱提認為,財富集中的主要原因,來自於高所得族群的教育機會與資源,遠高於所得低的族群。加上全球化對高技能的需求加劇,能享受更多資源的富人,可世襲財富、教育機會更好,因此形成更鞏固的財富階級。」

個人很同意Piketty 這裡的說法。在文章中我已經討論了全球化的問題,各國不同的制度,確實導致了教育機會與資源的分配迥異。制度方面,《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權力、富裕與貧困的根源》(Why Nations Fail: The Origins of Power, Prosperity and Poverty) 一書的作者Daron Acemoglu和James A. Robinson今年八月新的文章,值得一讀。

責任編輯:楊士範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