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生態攝影師:為什麼科羅威人要在樹屋周邊清除掉一公頃的森林?

BBC生態攝影師:為什麼科羅威人要在樹屋周邊清除掉一公頃的森林?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幾個世紀以來,科羅威人一直是鄰近部落獵取人頭行為的傳統受害者,雖然在大部分的地區早就停止,但是舊習難改。這種不安全感所留下的遺風,就是無法信任可能隱匿突襲攻擊的茂密林木。

那天晚上,我停下來問他一件放在心裡很久的事,我就是想不透為什麼科羅威人要在樹屋周邊清除這麼大片的森林。這邊、那邊清除幾棵樹並沒有問題,但是真的有必要砍掉一公頃的林木嗎?這個數量似乎也比實際需要的建材多上許多,我親眼目睹的伐木過程似乎有些過頭了。我也察覺到,科羅威人很不希望天黑之後還待在外頭,堅決確保每一個人,尤其是小孩子,在日落前就安全回到自己的樹屋裡。

鮑伯解釋,幾個世紀以來,科羅威人一直是鄰近部落獵取人頭行為的傳統受害者,而我也知道這件事。「但是這肯定在很久以前就停止了。」我說。鮑伯接著解釋,雖然在大部分的地區是這樣的,但是舊習難改,而這種不安全感所留下的遺風,就是無法信任可能隱匿突襲攻擊的茂密林木。這麼說也有道理。但是鮑伯繼續說明,科羅威人也一直活在另外一種更神出鬼沒的威脅所帶來的恐懼中,就是巫術。

「佧夸」(Khakhua)是一種會占據同族親友軀殼的巫師,他們會控制對方,命令對方做出殘暴的行為。在由受害者或眾人公認指稱為佧夸的人,就會被處死分屍,把各個身體部位分給鄰近宗族,在食人儀式中吃掉。科羅威人相信,這是永遠消滅佧夸邪靈的唯一方式。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有可能會被指控為擁有巫術,因此科羅威社會裡的每個人,一輩子都活在在這種威脅的籠罩下。人們被迫將自己的至親交給受害者的親屬,因為受害者在臨死時做出指控。他們無力阻止自己的摯愛接著遭到殘忍殺害,並且在儀式中被吃掉。

鮑伯說:「這些靈體和其他與祂們一樣的靈,會活在自己屋子附近的叢林中,把樹砍掉就可以防止祂們偷偷溜進家裡。」

真是黑暗,難怪科羅威人要躲到樹上,逃避這類威脅。

那天晚上,吃著甲蟲蛆蛆大餐時,鮑伯把這些事全都說給人類學家吉姆聽,並且補充道:「阿利翁是駐村巫醫,他的工作就是保護部落免於遭受這類邪靈侵擾。」

我一點也不吃驚,雖然我很尊敬阿利翁,甚至還滿喜歡他的,但是我發現他有時候會讓人覺得非常不舒服。他比部落的另一位長者阿儂的年紀大一點,因為皮膚似乎有些狀況,膚色灰灰的,幾乎像是幽靈一般。雖然他和其他人一樣結實,但是皮膚卻鬆弛下垂形成怪異的褶皺,對他而言彷彿大上一號似的。他非常敏捷,雙眼炯炯有神,濃密的眉毛時常緊緊皺著,嘴角則是一直露出往左歪斜的笑容。

那是像狼一樣的嚴峻笑容,讓人覺得他好像帶著存疑的態度在打量著我們,評估我們是好是壞。阿利翁每隔幾秒就會發出一陣撕心裂肺的狂咳,不過除此之外,他都很安靜,只想偷偷觀察我們,迴避攝影機,即使我們試圖與他交談也不太理會。

阿利翁有一種明顯超出世俗的氣質,知道他過去肯定參與過食人的行為,我一點也不意外。

吉姆很快就指出一點:「我確定這裡的其他長者大部分也一樣,戰爭中被抓到的俘虜有時也會面臨同樣的處置。」

我不太確定自己會對這些事做何感想,但是即便我喜歡這些年長的戰士,包括阿儂在內,現在卻不可能再用和之前相同的眼光看待他們了。

相關書摘 ►BBC生態攝影師:我懸掛半空中,看著六公尺外的黑猩猩母子在樹枝上沉睡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攀樹人:從剛果到祕魯,一個BBC生態攝影師在樹梢上的探險筆記》,商周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詹姆斯・艾爾德里德(James Aldred)
譯者:羅亞琪

「樹木是大地寫上天空的詩。」──紀伯倫《沙與沫》

攀遍婆羅洲、剛果、哥斯大黎加、祕魯、澳洲、加彭、巴布亞新幾內亞、委內瑞拉、摩洛哥……
我將生命與靈魂交付給一條尼龍細繩,卻在攀爬旅程中看見森林最斑斕的靈魂

在六十公尺高的樹頂邂逅馬來犀鳥
在剛果叢林與巨型公象驚險擦肩
在亞馬遜祕境遭到子彈蟻熱吻……
一趟趟在樹梢上的萍水相逢,卻鐫刻成流連一輩子的不朽記憶

當早春的日光從枝椏間流瀉而入,攀樹人身懸數十公尺高的吊床,在鳥囀蟲鳴間悠悠醒轉。時而是戴菊鳥在身旁輕盈地覓食,時而是黑猩猩母子在咫尺香甜地酣眠;待在樹冠上最棒的喜悅之一,就是背靠著樹,觀看野生生物旁若無人地,在身旁忙著自己的事。

當然也有不平靜的時刻──雷電響徹山谷,樹枝在暴雨間劇烈晃蕩,讓渺小的攀樹人命懸一線;囂張的馬蠅群聚,將攀樹人盯出一身膿瘡,連威士忌烈酒都難以止痛;蘇門答臘淘氣的紅毛猩猩,不斷試圖在數十公子的高空,把繫在樹梢上的保命繩結解開……。作為BBC生態攝影師的攀樹人,為了記錄眼前變幻莫測的每分每秒,用一條尼龍細繩串起了樹木與自己的身軀,更串起了自己永遠駐守於此的心。

令人屏息的動人書寫,令人怔忡的奇妙境遇,一個攀樹人穿梭在枝椏間,對樹的愛意流洩在字裡行間。他用最真誠的文字,說出了這個給全世界聆聽的美麗故事。

攀樹人getImage
Photo Credit:商周出版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