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吞併克里米亞四週年這天,普亭仍是俄羅斯權力遊戲唯一玩家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在走「戰鬥民族風」的普亭政府,字典裡沒有「害怕」二字。當面對國際社會制裁幾年,他表現出「俄羅斯沒有西方國家還是活得好端端」的姿態。
近年,俄羅斯年輕人積極參與反政府示威,雖然國內政治家都認為這一撮人根本未成氣候,不足以放在眼內,但也警告,當越多千禧世代的人長大,他們接觸反對派資訊越多,聲音恐怕亦會壯大起來。但與此同時,普亭在新生代中也有著高支持率,文章開頭提及到八成六的年輕人支持普亭擔任總統,外界形容他們是「普亭世代」,他們沒經歷過混亂的政治時代,長久以來他們的世界只有普亭一位領導人,也沒有想過有其他選擇。
間諜中毒事件,俄羅斯想傳遞什麼訊息?
接下來,另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在國際舞台上,俄羅斯要擔任一個怎樣的角色?大選前,普亭繼續向世界擺出一副「老子什麼都不怕」的姿態。
近日英俄因為間諜問題爭執不斷,英國在安理會指責俄羅斯使用化學武器,首相梅伊(Theresa May)驅逐23名俄國外交官,是冷戰以來最大規模驅逐外交官的行動,英國所有部長及皇室成員亦不會出席六月的俄羅斯世界盃。英國的報復行動,對俄羅斯會造成傷害嗎?並不會。有外交關係分析員認為,憑俄羅斯在北韓及伊朗問題上扮演著重要角色,某些國家自然忌其三分。
近日,美國財政部宣布制裁十幾名俄羅斯人,相信與俄羅斯懷疑在2016年干預美大選有關。有俄羅斯人笑稱,從吞併克里米亞時西方已經開始制裁俄羅斯,幾年都活過來了,即使全世界也制裁俄羅斯,相信普亭也不會懼怕。
英俄大鬥法,正好讓普亭在大選前告訴世界,克里姆林宮並不畏懼在任何一片土地追逐叛徒,亦向莫斯科的鷹派表明,即使普亭連任了,亦不會與西方示好、和解。
國際社會越打壓,國內越團結
普亭為俄羅斯帶來不少「政治炸彈」,2014年吞併克里米亞換來國際社會譴責以及制裁。歐盟早前就宣布將針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延長半年。俄羅斯在敘利亞內戰的介入,想要擔當「和平使者」的俄羅斯,說到底是深明敘利亞在中東局勢上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敘利亞站在盛產能源的中東、中亞以及缺乏能源資源的歐洲,歐洲與俄羅斯在天然氣等能源上有緊密的關係。
如果阿薩德(Bashar al-Assad)政權倒台,中亞及中東的天然氣是否會以低成本的價格,經由敘利亞輸送到地中海等地?那麼如果真的發生這個場面,首當其衝的必定是俄羅斯輸送到歐洲市場的利益。2016年又捲入「通俄門」,俄羅斯被指干預美國總統大選,接觸川普(Donald Trump)競選團隊。事件到2017年尾,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佛林(Michael Flynn)因為作假證供被起訴。自此,各國逢舉行大選,都會被問及「是否怕俄羅斯干預大選?」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在走「戰鬥民族風」的普亭政府,字典裡沒有「害怕」二字。
當面對國際社會制裁幾年,他表現出「俄羅斯沒有西方國家還是活得好端端」的姿態。川普有意無意展露出對強人的欽佩,亦中正普亭下懷,美俄的溝通相比歐巴馬年代已經緊密了不少,雖然如此,外界都認為美國對俄羅斯的敵視態度依然存在,即使川普想與俄羅斯政府建立更友好關係,亦先要過共和黨黨友那關。
但俄羅斯真正需要面對的問題,是2024年普亭將過70歲,他必然要開始培養接班人。統一俄羅斯黨中,「自由派」的梅德維傑夫拉著普亭的衣袖,早嘗過當總統的滋味,他是普亭的左右手,不過在他任總統的時間,外界幾乎沒有誰將他視為權力掌握人,因為總理普亭才是真正掌握大權的人,因此根本沒人知道梅德維傑夫的實際能力。即使要培育新一代接班人,普亭亦可能是在任期快將完結時才會動手,為免將權位拱手相讓。
2018年3月18日,俄羅斯總統大選,毫無懸念的一場選舉。這天,也是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四年。1954年,赫魯雪夫(Nikita Khrushchev)將克里亞米送給烏克蘭,1991年烏克蘭獨立,時任俄羅斯總統葉爾欽(Boris Yeltsin)同意克里米亞繼續屬於烏克蘭。他們應該沒有料到,2014年俄羅斯會將克里米亞歸於自己之下。
在克里米亞六成多的投票率中,普亭得票率高達九成二。這個結果讓俄羅斯一些媒體寫道,克里米亞的人也認為普亭是唯一的領導人,這個結果也在嘲笑西方針對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的制裁行動。選擇在吞併克里米亞四週年舉行大選,又在克里米亞舉行大型宣傳活動,無非是想激起當時公投贊成克里米亞歸俄羅斯的人出來投票,當時八成的投票率,九成七人認為克里米亞應當脫離烏克蘭、納入俄羅斯,這些人自然就是普亭的鐵票。
記者會上,有人問普亭是否於2030年再競逐總統,他笑了笑回應:「這個問題有點滑稽,我們算算看,難道我100歲還會在這位置?不了。」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
用愛守護一個家:伊甸基金會「弱勢兒童服務計畫」,牽緊每位慢飛天使的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發展遲緩並非孩子成長的終點,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給予遲緩兒及家庭更多的療育支持,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我們常聽到的「發展遲緩」(developmental retardation),指的是嬰幼兒或兒童在知覺、運動、認知、語言或社交等方面,出現遲緩的狀況。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兒童發展遲緩的發生率大約為6%至8%,以台灣每年平均有20到25萬新生兒計算,台灣每年大約有1萬5千名嬰兒,可能有發展方面的問題。
但是,發展遲緩並非無法矯治,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等等,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接連照顧兩代遲緩兒,她身心俱疲
今年4歲的蓁蓁,因為有癲癇及心房中膈缺損的問題,所以出生後便一直在醫院接受治療。後來醫院安排發展評估,發現蓁蓁不僅因為心臟影響整體發展,也有長短腳的問題。蓁蓁的主要照顧者是奶奶,但奶奶除了照顧蓁蓁,也要照顧有輕度智能障礙的蓁蓁爸爸。
蓁蓁爸爸小時候因糞便的細菌感染,發燒到40度後就醫住院,當時醫療跟早療觀念都不發達,並沒有發現蓁蓁爸爸的發展異狀。等到發現後,才趕緊接受早療服務。蓁蓁奶奶常常感慨地說:「因為太晚接受早療,所以成效比較有限,如果當初能夠早點發現的話,或許現在蓁蓁爸爸可以更好。」
雖然感慨,但是蓁蓁奶奶還是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陪著蓁蓁爸爸走過了早療之路。現在的蓁蓁爸爸不僅表現不錯,更透過就業媒合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平時除了上班,就是陪蓁蓁玩,兩人相處起來像是兄妹一樣充滿了童真的趣味,讓蓁蓁奶奶感到很欣慰。原本想說生活終於要步入正軌的蓁蓁奶奶,沒想到孫女也出現了發展遲緩的狀況。身為主要照顧者的蓁蓁奶奶,想到所有的努力跟辛苦都要再來一次,巨大的疲倦感讓她時常淚流不止。「但是,為了我這個孫女將來能夠自立自主,我現在不扛起來,還有誰能扛起來?」蓁蓁奶奶說。
在照顧的路上,永遠不該讓一個人踽踽獨行
情況和蓁蓁一家類似的家庭,其實並不在少數。隨著台灣邁入高齡社會,家庭與人口結構改變,不論是上有長輩、下有子女、自己又有工作在身的三明治族父母;或是因父母忙碌而需將孩子交給長輩照顧的隔代教養家庭;資源不足、經濟弱勢的偏鄉家庭、單親家庭等等,在面對發展遲緩兒的照顧問題時,經濟、生理、心理所承受的壓力更加巨大。
根據衛福部統計,在2021年,台灣共有約1.9萬名兒童接受早期療育服務,以比例來看,遲緩兒接受早療服務的比例,遠低於遲緩兒的個案人數。這或許是因為受到過去「大雞晚啼」的觀念影響,有些家庭中的主要照顧者,可能無法及時,或者不願意面對嬰幼兒在發展上的異常狀況。而另一個原因則是發展遲緩並不像感冒或者跌倒擦傷一樣很明確。根據研究,目前只有大約20%的發展遲緩能夠找到原因,而在這些已知的原因中,還包括了各種先天的缺陷以及後天的影響。
染色體異常、營養缺乏、肌肉神經病變等都屬於先天的缺陷,像上文中的蓁蓁,就是因為遺傳性癲癇問題,而導致的發展遲緩。在後天的影響上,則有可能像是蓁蓁爸爸一樣在幼兒時期受到細菌感染,或者腦傷、腦性麻痺等等。另外也有可能是外在環境所導致,比方家人對於嬰幼兒疏於照顧和互動、兒童受虐,又或者是經濟弱勢的家庭,較無法滿足幼兒成長所需的資源,才導致發展遲緩。

無論原因為何,如果持續忽視嬰幼兒有遲緩發展的情形,對遲緩兒本身、家庭以及社會,都會帶來更沈重的負擔。試想,如果遲緩兒只能依賴主要照顧者而生活,隨著他的年齡增長,主要照顧者會老去、會生病,甚至有一天意外降臨,遲緩兒該怎麼辦?更重要的是,照顧遲緩兒的工作,也不應該只由一人扛起,因為長期照顧所產生的心理壓力,日積月累所導致的悲劇時有所聞。但這些其實都是可以避免的,因為只要發現得早,遲緩兒在專業的支持和幫助下,可以減輕發展遲緩的狀況,更有機會跟上同齡孩子的發展步伐。
慢飛家庭特攻隊 寶貝成長大作戰
伊甸投入早期療育服務邁入第30個年頭,每年幫助超過2萬名發展遲緩兒童及家庭趕上成長步伐。根據伊甸的服務經驗,許多家庭在發現孩子有遲緩成長現象時,往往不知所措,如果再加上社會環境、家庭結構及生活經濟等壓力,整個家庭就會加速失序,面臨崩潰邊緣。因此,伊甸的早療服務,期許能成為每個早療家庭的堅強後盾,以家庭為核心,為孩子安排療育課程,並透過親子活動、親職講座及定期療育會議,幫助家長在育兒上建立實用的五大能力,包含「溝通力」、「學習力」、「自信力」、「決策力」以及「影響力」,讓家長更了解孩子的需求,並能積極且自信地陪伴孩子跨越成長阻礙,減輕照顧壓力。今年邀請到藝人楊祐寧擔任愛心隊長,期待能強化並帶來早期療育正面、積極的印象,讓有需求的家庭,願意主動尋求支援,接受伊甸專業早療顧問團的幫助,共同支持孩子在成長階段中的種種需求。

上文中的蓁蓁奶奶,曾經為了蓁蓁的發展,不管颳風下雨,騎著機車載著蓁蓁到醫院回診,一個月要跑醫院好幾趟,非常辛苦。後來蓁蓁開始接受伊甸的早療服務,短短兩年時間,蓁蓁就有了非常明顯、令人驕傲的進步。比方可以自行上下樓梯、戒掉了尿布,在生活自理及口語能力上都有所提升。其中最大進步是在環境適應上——原本蓁蓁相當依賴奶奶,剛開始進入日托班上課的前半年,常常會哭鬧。但現在已經可以自在的跟著團體一起活動,和同學們也相處很融洽,甚至能夠幫忙老師照顧比自己年紀小的孩子。
「蓁蓁是個體貼的孩子,她在接受早療服務之後,這些特質都慢慢的展現出來。」有一次蓁蓁奶奶在家中默默哭泣,被蓁蓁看到,蓁蓁便上前擦掉奶奶的淚水、安慰奶奶,讓蓁蓁奶奶覺得很驚訝,也很窩心。有時候蓁蓁奶奶在家裡接代工做,長時間久坐時後,蓁蓁還會自動自發的幫奶奶搥搥腰背。蓁蓁奶奶說:「看她那麼乖、那麼懂事,我就覺得再怎麼辛苦也很值得。」蓁蓁一天天的進步,讓蓁蓁奶奶覺得很欣慰,雖然還有許多成長挑戰等著蓁蓁克服,但現在的她,已經擁有更多可能性,順利長大、過著自己喜歡的生活,都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伸手就有機會抓住的目標。
「當超人,可以不只有自己一個人」,伊甸早療服務一直鼓勵慢飛家庭勇敢站出來,也期待社會大眾給予友善對待及行動響應,支持伊甸「弱勢兒童服務計畫」,幫助慢飛家庭解鎖成長任務,大家一起努力,用愛陪伴一個孩子,守護一個家。詳情請上官網,或洽捐款專線0800-025-8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