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守護石虎,要從下一代的教育開始!他們用藝術讓苗栗的生態永續

守護石虎,要從下一代的教育開始!他們用藝術讓苗栗的生態永續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讓議題的重要性融入孩子未來的生活,教育才會是成功的。」台灣雲豹已宣布滅絕,下一個會是石虎嗎?一群藝術家為了石虎保育,決心從走入石虎的故鄉苗栗校園,從教育開始改變;他們的堅持值得你看見。

文:王雲鋇

2013年的4月,台美合作的研究團隊公佈了一篇為期13年的調查報告,宣告台灣雲豹已經滅絕。台灣僅存的原生「貓科」動物石虎,近年評估指出全台只剩下約500隻,主要數量分佈在苗栗淺山地區,而今年因為苗栗當地的三件開發案,石虎棲息地面臨嚴重威脅。台灣雲豹宣布滅絕僅一年過後,石虎的存亡就受到歷年來最重大的考驗。

事件爆發當時,有許多像是「石虎很殘暴,會吃雞」、「石虎多到像野狗一樣,地方的百姓經常拿來打牙祭」等支持開發案的聲音,引起更多反對與批評的聲浪;也有更多人開始思考,如何在石虎的保育議題上做得更好?因為我們都不希望看見台灣僅有的500隻石虎,最後步上台灣雲豹的後塵。

於是樹火紀念紙博物館藉著過去16年,在藝術與設計領域耕耘的經驗,發起台灣石虎生態藝術行動募款提案,用另一種角度深入探討石虎保育的議題,用教育傳遞保育觀念給苗栗當地的下一代居民。

發起石虎生態藝術行動,用教育改變石虎的困境

「石虎面臨到的問題層面很廣,甚至牽涉到政治與經濟利益。樹火博物館結合不同領域的設計師、創意人,一起用教育的方式,讓當地居民了解生態保育的重要性。」

E01_mini
左為樹火紀念紙文化基金會總監——阿丹,右為執行長——陳姐。

從今年4月召開的三義外環道環評會就能看得出來,石虎生存有一大的困境即是來自地方的角力;苗栗比起其他地區相對較晚開發,當地人長久以來期盼經濟能夠成長,生活品質能再提升,他們覺得外地人為什麼、憑什麼干涉不能殺石虎?為什麼苗栗的事情要由其他地區的人做決定?

「若是我們外面的人只是一味的批評,並沒有辦法達到我們想保護石虎的目標。我們要做的是苗栗偏鄉的藝術教育,從石虎生態最活躍的苗栗當地挑選兩所學校,用藝術駐校的方式進駐4週以上,用體驗教育的方式給孩子們生態保育的觀念。」

「讓孩子了解為什麼要保育石虎,以及石虎對我們的重要性,看看過程中是是否能夠找出石虎延續生存,同時也為當地帶來經濟效益的方式。」

比方說樹火針對本次募資行動的回饋項目:生態導覽、文創商品等等,未來都希望這些能夠繼續存留延伸,給當地帶來經濟幫助。日本沖繩的西表山貓已經證明經濟與生態並非不能共存共榮;樹火基金會也期待透過藝術教育,慢慢將正確的生態觀念落實到當地居民,對居民能帶來收益,讓石虎也能繼續生存。

E02_mini

 超越表層的了解,讓生態議題融入到創作者往後的創作理念中

「台灣以來最大的問題就是以為『生態』和『經濟』的發展只能選邊站,就像是買房子,大家願意花很多錢在華麗的外觀與裝飾上,卻不太願意付出更多的金錢在對環境友善的建築上。」我們不應該短視近利地汲汲營營在經濟價值上,而是要把長遠的效益放大,把更友善的土地環境留給自己的孩子,才看得見守護石虎的價值。

過去會關心生態的可能只有平常關注動物、環境保育的族群。「我們一直以來是做設計、藝術的,但其實也很關心腳下的這塊土地發生什麼事情。」陳姐這麼說著,發起計畫前曾經邀請石虎保育專家陳美汀,分享保育的經驗和過程給眾多的設計師,當時聽講的設計師就告訴他:「聽完今日的演說,才發覺自己過去看待生態議題只停留在表面,從未有機會深入探究過。」

樹火紀念紙博物館不希望活動望只停留在「以石虎議題做創作」這類表層的東西,更希望創作者能深入觀察到石虎行為的特色、石虎居住環境的特點,或是這個物種所面臨的問題。因此台灣石虎生態藝術行動在結合展覽、創作、藝術教育之外,也舉辦實體的石虎生態講座,讓行動的意義能透過教育留給當地的下一代,也讓生態議題深入融合進每一位設計師往後的創作理念當中。

E03_mini
號召27位來自不同領域的知名創意人與設計師,以「石虎保育」為議題在纖維皮紙革器上進行創作,並在設計師週、樹火博物館展出,展品同時在flyingV進行匿名公益的義賣。

藝術教育的過程,影響一個孩子就是影響一個家庭

「其實我們詢問過石虎保育學者陳美汀和特有生物保育中心,如果我們進到學校後,生態專家們希望我們怎麼做?做些什麼?」當時美汀姐回覆樹火的信件中提到一句話:「或許你可以做很多所學校,但是每所學校都只有一點一點,你沒有很深入的影響。」所以樹火最後才選擇苗栗當地,石虎生態環境周邊的兩所學校,停留至少半個月一個月,好好扎實深入地把藝術教育做好。

但是,實際上從準備到真正執行,在當地的時間往往是兩倍或是更多。而駐校開始後也並非立刻讓學生完成一件藝術作品,中間有排定時間邀請研究員陳美汀或是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等單位,向孩子講述如何尊重和保育,創作則會是最後一步。

「這些過程其實都是相輔相成,我們是藝術團體,對於生態保育一定沒有專家來得了解,我們做得再多,還不如規劃一些時間,讓這些專家分享他們親身的經歷來得有用。」課程規劃的時候,樹火也很期盼孩子們能帶著阿公阿嬤,或是爸爸媽媽一起參與。

樹火執行藝術教育的經驗已經差不多十年了,而苗栗當地人其實都對石虎非常熟悉,為什麼要一直強調保育石虎要從教育開始著手呢?「因為一個孩子其實就代表一個家庭,兩百個孩子就是兩百個家庭,孩子會把自己的家人帶進來,孩子和爸爸媽媽一起參與創作的過程,能帶來更深切溝通,影響會延續至他們往後的生活。」

「這次想要創作的作品很無形,就是要把我們對石虎的愛以及關心,演一齣戲給它(石虎)看。可能坐在觀眾席的還是人,可是過程中你會看見孩子許多的創作,他們的行動是創作,戲裡講得話也是創作,舞台上的背景也是他們的創作,這能讓石虎的議題和他的生活連結更緊密。」台灣現在教育有一部分的問題,是常常用速成的方式來要求結果,而樹火希望能透過一個實際體驗的過程,最後才得到結果,讓議題的重要性融入未來的生活,教育才會是成功的。

「我們做藝術駐校,不希望是把我們的那套直接套在他們身上,而是希望能跟他們一起討論、一起完成,留給孩子、留給老師,也留給學校。」樹火希望能把這次藝術駐校做好,成為一個好的範例,未來學校就會覺得這個計畫很好,之後的每一年學校就能開始自己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