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淚交織的泰國北碧:鐵路切穿了堅韌山壁,卻也破碎了無數家庭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被譽為泰國「美麗之府」,卻有一段不堪回首的過往,這些過往都圍繞著貫串北碧府的「泰緬鐵路」。讓作者帶你走一回1940年代的泰國「黃金城」。
文:黎柏君(南洋誌)
泰國外府北碧(Kanchanaburi),對於許多人來說不是那樣熟悉,畢竟以泰國旅遊來說,仍是以曼谷為大宗,稍微知道點門路的可能去大城、清邁、華欣等外府城市。不過,北碧府卻是個乘載許多歷史傷痛的地方,泰國和緬甸頻繁的戰爭史有它的影子、二戰時更是軸心國亞洲戰場重要的補給要道,世世代代顛沛流離的人們落腳於此處、發芽生根,造就北碧特殊的人文景象。
如此深刻的歷史遺緒,卻也因為交通不便的緣故,隔絕許多觀光客的青睞,但或許正是因為這樣,使得境內留存的諸多遺址仍保有當年原始的面貌。
北碧府,泰文名為กาญจนบุรี(Kanchanaburi)。กาญจน(Kanchan)來自กาญจนา(Kanchana)意思為「黃金」,而บุรี(Buri)則為「城市」之意,合併起來北碧在泰文的意思就是「黃金城」。
這座黃金城,位居泰國第三大府,面積遠超過台灣的一半以上,整個北碧的地形主要屬山巒迭起的高原地帶、常綠森林覆蓋大部分土地,兩條最主要的河流分別是桂河(Khwae Noi)及桂亞河(Khwae Yai)分居東西、最後於北碧市區匯入美功河(Mae Khlong)。
而北碧確實盛產黃金、藍寶石、以及各種稀有元素,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讓水力資源得以被人們所充分利用,上游有多處國家公園、中游有北碧府重要的水庫、下游河運亦發達,現今已廢止運行的泰緬鐵路在泰國北碧境內跨越桂亞河的「桂河大橋」,不只尚有火車每日運行來往通過、更是北碧最為知名的旅遊景點之一。
然而,被譽為泰國「美麗之府」,卻有一段不堪回首的過往,這些過往都圍繞著貫串北碧府的「泰緬鐵路」。

死亡鐵路:讓無數家庭破碎的是非之路
挾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位於泰緬交界的北碧府,成為二戰軍事佔領泰國的日本尋求軍事運補替代路線的希望。二戰時的日本為實現「大東亞共榮圈」的政治主張,發動大東亞戰爭,陸續侵略東亞各地,幾乎現今所有的東南亞地區都已在當時被以「共存共榮新秩序」之名義,收編到日本軍事控制之下。

1942年初,日本軍隊已推進到當時英屬緬甸的首都仰光。然而緬甸大多數國土仍被面積廣袤的原始叢林所覆蓋,因此仰光港成為最重要且最關鍵的資源運補港口。若無持續的資源運補,日本軍隊將無法維持緬甸境內的日本軍糧和軍火需求,遑論往西繼續推進。
然而,自日本前往仰光港的唯一運輸管道必須要經過極為危險的馬六甲海域,那邊密佈者同盟國虎視眈眈的轟炸機和潛水艇,使得日本躊躇不前。於是,陸路運輸成為不得已的替代選項。
殖民緬甸的英國不是沒有動過類似的念頭。其實,於1890年代時英國曾探勘了一條適合開闢作為連接泰國和緬甸的鐵路路線,然而因為極為嚴苛的熱帶天氣、茂密的叢林以及傳染病等因素,使得最終不得不作罷。日軍則在1939年至1940年間做出類似的可行性調查,最終研究出一條長達415公里的鐵路路線,起自泰國的萬磅(Ban Pong)、終於緬甸的丹彪札(Thanbyuzayat)。1942年7月20日,日軍總部做出正式決議,分頭於泰國和緬甸兩端開始興建泰緬鐵路,預定於1943年12月完工,北碧府也成為最重要的鐵路建設根據地。

那些被 SPEEDO 所鞭策的「POW」和「ROMUSHA」
興建鐵路的人力怎麼來?日軍將腦筋動到那些在東南亞的戰俘(Prisoners of War, 簡稱POW)身上。截至1942年5月以前,日軍已經抓獲超過25萬名來自英國、印度、澳洲、美國、荷蘭、以及印尼等地的同盟國男性和女性軍人。
當時的日本已簽署《1907年海牙公約》及《1929年日內瓦第一公約》(但後者未經國內法化批准),該兩條約皆提及必須供給戰俘足夠的糧食、合適的居住所、並不得使用戰俘協助直接有利於軍事活動的工作。
然而,日軍並未遵守上述兩公約,各地的戰俘並沒有獲得良好的居住和食物安排,甚至慘遭軍隊毒手殺害,好一點的則被送至大東亞各地的勞動營奴役。為趕在短短一年時間完成興建泰緬鐵路,日本不顧違反兩公約,將約60,000名的戰俘運送至泰國的勞動營,而這些戰俘大部分來自新加坡和荷蘭東印度(多為爪哇地區)、國籍大多為英國和澳洲,以及少數的美國人。
那些前往泰國端的POW,先是從新加坡搭乘火車5日前往萬磅,再日以繼夜行軍多日抵達營站;前往緬甸端的則從新加坡乘船出海、或先由火車前往馬來西亞西岸再乘船出海抵達緬甸。無論是乘船或搭乘火車的,一路上日軍都沒有提供完善的衛生設施或足夠且均衡的糧食,許多POW抵達營站時早已形容枯槁、奄奄一息,乘船出海的也有不少人在路途中就因被同盟國的空襲擊中而身亡。

一開始,鐵路在泰國平地的建設相當迅速,然而隨著地勢的抬升,進度越來越不符日軍預期,日軍發現僅僅有6萬的人力是不夠的。於是日軍自1943年起,開始陸續於緬甸、泰國、馬來西亞、法屬印度支那(現今的越南、柬埔寨和寮國)及荷蘭東印度(印尼)招募工人以填補空缺。
這群第二批前往泰國勞動營的工人被稱作「ROMUSHA」,即為日文労務者(ロウムシャ)的音譯。ROMUSHA的人數總計約為20萬人,民族組成多為泰人、緬人、馬來人、印度裔馬來人、爪哇人,及少數的印尼人、越南人及華人。他們大多數都被在東南亞各地的日軍廣告所吸引而前來工作,因為日軍承諾ROMUSHA將給予他們高薪和良好的福利,甚至可以把他們的家人一同接來勞動營生活作為應聘的獎勵。
以引擎創造汽車, Mercedes-Benz 又將如何以 AI 重新定義汽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AI 人工智慧,正在快速改變你我世界。從客服中心的對答到文章的生成, AI 似乎越來越無所不能。與你我生活息息相關的移動生活同樣沒因此例外, AI 不僅讓座艙內車載資訊系統的語音系統聰明應答,更可逐步取代人類掌握方向盤自動駕駛。巧合的是,積極利用 AI 改變汽車樣貌與功能的,更是 130 多年前發明汽車的 Mercedes-Benz!
從 Siri 、Chatbot 、ChatGPT ,到 Bing 搜尋引擎, AI 成為了生活中不可忽視的存在。 AI 發揮分析語言及推測使用者意圖的強項,讓過去需要人類親力親為的服務與對談,成為了 AI 當前最火熱的應用功能。汽車產業中也有相同運用,座艙內的車載資訊系統正是最好例子。透過聲控操作車輛功能,讓駕駛不再需要用手一鍵一鍵地輸入指令,更輕鬆直覺,也更便利安全。但 AI 的強大可不僅於此,透過對圖像能力的處理與深度學習,更一步步實現全自動駕駛願景。
AI 於汽車產業的應用,放諸全球每個汽車品牌都在積極努力。身為汽車的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曾以內燃機改變了人類的移動方式,以當前的發展趨勢看來, Mercedes-Benz 很有可能要再度運用 AI 科技,改變汽車於人類歷史中的定義。
AI 能帶給車主何等的科技便利? 以 Mercedes-Benz 的 MBUX 多媒體系統發展來說明
開車時要如何讓旅程更添便利與樂趣?從收音機的發明開始,車廠們從不停止創新。在安全的基礎上,設置更進階的汽車音響、透過衛星訊號的導航系統、利用連網能力引入更多元的功能等。 Mercedes-Benz 於 2018 年推出 MBUX 多媒體系統,更開拓了汽車產業的全新領域。雖然聲控不算是最新的科技,但搭載於當時 A-Class 上的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可以透過 AI 學習,讓駕駛使用如「我覺得冷」的人性化口語,命令車輛聰明自動地調高空調溫度,並結合大尺寸的觸控螢幕與高度個人化設定,達到因人而異的介面風格。此外,亦可發揮 AI 運算與學習能力,分析駕駛愛聽的音樂類別、常去的餐廳等安排建議,直接顯示於介面上。

立基於第一代基礎, 2021 年第二代 MBUX 多媒體系統迎來了更智慧的更新。延續前一代的大尺碼螢幕規格,創造出更大且前所未見的顯示介面。且不僅針對駕駛,更能針對座艙內的每位乘客進行貼心功能。後座乘客也可以直接與 MBUX 語音助理溝通、夜間拿取前方置物箱內物品時副駕駛座室內燈主動開啟等等。針對駕駛部分更是無微不至,駕駛要倒車時系統會自動收起後擋玻璃電動遮陽簾、要調整後視鏡時駕駛只需注視欲調整的後視鏡,就可直接進行控制;不僅如此,更研發出擴增實境抬頭顯示器,讓導航路徑可與前方環境合而為一,駕駛無需低頭觀看地圖。
而在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研發不到五年時光內,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將於 2023 年問世,啟用 5G 模組,加強即時連線的應用能力。在車輛靜止時,要於車上進行視訊會議、觀看 TikTok 影片或是玩個 Angry Bird 都不成問題。更強大的沈浸式體驗也是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的強項,將讚譽為柏林之音 Burmester® 環場音響系統結合環景式內裝照明,讓燈光可隨著音樂節奏改變照明效果,再搭配 Dolby Atmos® 音效科技,打造聲歷其境的環繞音響體驗與體感震動,大幅豐富聽覺體驗。

AI 如何創造安全未來 看看領先的 Mercedes-Benz 怎麼做?
無論是汽車發明前的馬車,或是搭載著內燃機或電動馬達的汽車,駕駛皆是以人為主。車輛上的介面亦應以使用者為導向,盡可能增加駕駛便利性與行車安全。畢竟人非機器,駕駛過程會受到各種身體、心理狀況影響,行車安全也會隨之起伏,而往往意外就是在此分心或失誤中產生。
正因 AI 科技的日新月異,如何能改善行車安全,成為了工程師們的重要課題。透過感應器的資料收集,再結合圖像判斷能力與豐富的大數據,以及 AI 強大的深度學習,讓輔助駕駛科技一步步地朝向「自動駕駛」邁進。也因當前自動駕駛科技的發展火熱,國際汽車工程師協會( 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SAE ) 將自動駕駛以自主能力區分,從 Level 0 到 Level 5 區分出六種自動駕駛等級。當前諸多車廠都已達到的 Level 2 ,於定義上仍屬於「輔助」階段,非真正的自動駕駛科技,意味著駕駛不能離開方向盤,駕駛必須時時監督輔助駕駛功能。簡而言之,仍是人為主、科技為輔的階段。
而 Level 3 開始,自動駕駛科技可以適度地接管車輛。當系統要求,駕駛需要立刻接手車輛操控,換言之,駕駛可在某些路況或路段交由車輛自動駕駛; Level 4 則是實踐了高度自動,基本上除了極端的氣候或環境影響外,駕駛不須時時注意方向盤、油門等操控,車子都能執行自駕。如計程車的自駕服務,方向盤或油門踏板可能無須安裝等。而到了 Level 5 ,則是完全交由系統自主操控,在「任何條件」下車輛都能自動駕駛,無需人類操控。
Mercedes-Benz 不僅於 MBUX 多媒體系統中高度結合 AI 科技發展,在自動駕駛輔助上有著領先業界的地位。 2023 年 Mercedes-Benz 成為了全球首家於美國內華達州獲得 Level 3 有條件自動駕駛國際認證的汽車品牌,在特定的路線上與特定條件中,駕駛可以將駕駛任務交由系統來執行。

你以為 Mercedes-Benz 於自動駕駛的領導地位僅此於此嗎?其實不然。 Mercedes-Benz 其實也已成功開發出 Level 4 自動駕駛科技,被德國聯邦汽車運輸管理局核准在斯圖加特機場的 P6 停車場中使用,實踐無人自動停車技術。意指當駕駛開車進入此停車場後,點擊智慧手機應用程式並發送到預先預定的停車位,駕駛就可離開,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會自動把車輛停妥到指定車位。駕駛再也不用辛苦於停車場中找尋車位,再也不用擔心自己停車技術不佳而無法停好車。一切的停車動作,交給 AI 掌控的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即可。

身為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更要重塑汽車未來樣貌
從過去的汽車發展軌跡可以發現,過去重點以硬體設備為主;而當前或是未來汽車的核心價值,則會奠基在車廠於車內系統的軟體科技水平之上。許多車廠為了迎合此改變,期望透過與其他科技公司合作,串接現有軟體介面,試圖縮短革新的時間,但對於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而言,更專注於自有系統與架構研發。適度地與 NVIDIA、Google 等 科技大廠聯手開發,目的就是要打造完整的自有科技團隊與生態系。這點或許是品牌的自我高度期許,也或許是身為汽車發明者的責任使然。
AI 正改變人類社會中的各個層面,其中也包含汽車產業。以硬體定義車輛品質的時代已然過去,在使用者體驗上考驗著眾車廠如何以使用者體驗為核心,發展車用軟體系統,以創造消費者於車輛內的全新體驗。未來汽車產業將不會只是傳統製造業,更須引進科技業的核心追求突變。 Mercedes-Benz 近年來的發展路徑,不僅是最佳說明,也為車壇發展開啟了一條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