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我們面對的不再是消除文盲的挑戰了,而是消除「文化盲」

我們面對的不再是消除文盲的挑戰了,而是消除「文化盲」
Photo Credit:Depositphoto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當我們在科技、經濟生活與流行文化和最先進的社會幾乎比肩同步、零時差時,我們的審美教養是否也跟上來了呢?

文:羅智成

美感五盲

其實,美化,在大部分時候,只要做到除醜就可以。

把那些我們認為醜陋的事物消除、遮掩或改善,而非一意添加漂亮或裝飾元素——但是此刻被旺盛生命慾力驅策的華人社會總是忍不住要在錦上添花。

審美活動是極主觀而不易有共識的,它受到生活經驗、文化與階級深刻的制約,誰都不該自認優越於他人。但我仍不免「主觀」省察到,華人社會在生活裡實踐審美,或追求美感的過程中,一些較少意識到的盲點。

先說「色盲」吧。我們對於色彩的想像力似乎頗為貧乏,老是圍在較原始、本能的基本色相間打轉(或被刻板認定的中國色系);我們對低彩度的顏色相對陌生、疏離,對於色彩的搭配與安排更不經意,多對比、少協調,遑論驚豔與創新;放眼望去,招牌、屋舍、衣著、塑膠用品,俗麗的色彩與裝飾過度喧譁,反映出我們缺乏清明的心智與心境。

其次,是「形盲」。我們對形體的把握往往不講究也不精確,除了國際通用的商品外,大自建築物,小至各種器物、擺設、家具,造型設計常不到位,在抽象、擬真、圖案化與寫意之間隨興擺盪、敝帚自珍;不談市井小民的居家空間,我們就很少在公家機構中找到幾處可以稱為美觀的建築:中小學校的大門、區公所、警察局或公共設施,常常令人難以消受;有些量體較大,或刻意要美化卻沒有基本素養的,甚至成為我們城市主要的視覺汙染。

「質盲」也許是貧窮時代的後遺症,但不盡然。免洗餐具、塑膠建材與洋鐵皮的濫用固然跟省錢、省事、暫時將就的心態有關;但對各式瓷磚、人造皮、電鍍用品或亮麗表面的偏好,或對各種仿製、粗劣材質的欣然接受,代表我們對質地、質感還未啟蒙。至於花崗石與鏡面處理的不鏽鋼門框搭配,浮誇的燈飾、仿玉石雕刻的藝品,有時彰顯的反而是更深層面的官能障礙。

「理盲」,指的是美感心智的闕如。有些時候,審美創作就是面對周圍駁雜的生活環境時,透過你的心智來分析、尋找、建立某種規律性或和它互動的遊戲規則;或進而反省規則、顛覆、破壞規則。黃金律的追尋、解剖學、色彩學、條理化、觀念化都是人類希望超越本能與直覺,把美感普遍化、知識化的種種舉措。華人社會甚至藝術創作者對此特別忽視,也許是認定美感關乎直覺,而規律的創造與追尋過於匠氣。但我相信,清楚而有根據的比例與規則也暗含著某種審美的專業化。就此而言,某些常見的旗幟、商標或中國國際民航的標誌其實還不能算是完稿、上海明珠塔也因為用寡視角的正三角錐去支撐全視角的圓球體,而在大部分視角來看呈現不平衡狀態。

「心盲」指涉的現象最多。因為審美活動表現了我們想追求的事物,也反映著我們的心態與價值觀。當我們受制於慾念、禁忌、慣性與陋習而看不到美也看不到醜時,就算是審美的心盲了!滿街電線電纜、滿山溫泉管道、人氣景點的攤販……固然是審美的心盲,一些認真、賣力完成的作品也會洩漏出我們急於去宣示、占據或填補「表現飢渴」的焦慮。

捷運劍潭車站某出口和小廟的衝突是不美的,因為一個鮮明奪目的個體補償不了一個被它破壞而變得不和諧的視野。新葡京、大褲衩和新法明寺就更不用說了;這些大量體的東西更多的時候是別人的背景,不該繁複、桀厲、突兀或孤芳自賞,它們最重要的美德不只是自己漂亮,還要讓影響到的大面積環境因你而更漂亮。

當我們在科技、經濟生活與流行文化和最先進的社會幾乎比肩同步、零時差時,我們的審美教養是否也跟上來了呢?有次去看聯合報主辦的「畢卡索展」,現場聽到許多人仍對這個偉大畫家的前衛風格深感畏懼與不解。但是,畢卡索的「前衛」也已是一百年前的事了……

文創時代我們面對的不再是消除文盲的挑戰了,而是消除「文化盲」。不過在那之前,也要消除「圖盲」。

相關書摘 ►「週休六日」有可能實現嗎?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知識也是一種美感經驗》,聯經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羅智成

詩人之筆・媒體人之眼・當代名家的智慧言談
非典型的文化評論集・漫步在理性與感性間・尋找一種理想的言談
羅智成自陳:這或許是我創作多年來,最貼近現實生活也最為謹慎的書寫時刻!

一本近年書市上少見,以作者自身寫作生涯也極為難得的文化評論兼觀察隨筆。

面對洶湧趨勢潮流,世故地靜觀體悟,卻仍保有稚心與熱情,是詩人的易感想像,也是文明風向預測的占卜。

《知識也是一種美感經驗》如此與眾不同,為了從文化脈絡中更精確地理解當代現象與時事,作者羅智成既不隨俗也不固執,為堅持努力客觀、並勇於自我省察,提供給讀者更活絡而不同以往的,看待世界與討論事情的方式……

如詩人所說的:
一種努力去深思熟慮的觀點,
一種對精確傳達不懈的熱誠,
或一種為求精確而遲疑、猶豫,甚至自我否定的觀點。

試圖透過這些文字去和懷著不同習性、不同期待與各式立場的讀者創造交集、形成對話,也就是這些文字集結的目的,一個資深文化媒體人的期許和創作者的堅持。如此謹慎地使用語言,逐步洩漏自己的風格與觀點,是詩人採取的策略更是展示、思考與表達的方式,努力提供某種洞察、某種分析與反省,或有助於人們更加了解彼此的閱讀體驗。這也是為甚麼作者提到,這或許是他最平易近人的文字,但卻絕不亞於詩集對於語言和用字上的斟酌和克制.

羅智成 知識也是一種美感經驗
Photo Credit: 聯經出版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丁肇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