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週休六日」有可能實現嗎?

「週休六日」有可能實現嗎?
Photo Credit: Depositephoto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生產力較低的時代,不努力工作就會餓死,所以工作價值被高度強調,休閒逸樂被儆戒貶抑——其正當性只在為讓工作更持久、更有效率。

文:羅智成

週休六日

週休六日?這會是一個預言,還是一個宣言?

我第一次聽到「週休六日」時,它是被當一個笑話來講的:「週休六日?你們怎麼可能週休六日?我們才休二日!」

「對呀!我們固定每個禮拜休星期六、星期日,你們怎麼會休星期二、星期日?」

這個笑話的共鳴基礎在於,聽跟講的人都認定「週休六日」是聳人聽聞地不可能的。不過我的想像卻無法停止於笑話的結束,反而想起了我曾說過的狂言狂語——「生命如此短暫。所以我工作的第一準則就是:工作時間不應多過休閒時間。」當然,這在現實生活中很難實現,於是通常我會變通地再加上說明:「做不到,就把某部分工作當成休閒吧!如果我們不願生命只被拿來切成一片一片換取薪水,就得在工作中找到樂趣——最好的方案是選擇一個工作,它是你喜歡而因此總是樂此不疲的。」

但我在此不是要討論工時、就業或相關道德的問題,而是生活形態或內容最終演化的想像:工作和不工作的日數比例會從一比六、二比五演化到那裡?

週休一日或二日被約定俗成,基本型態來自基督教文明的傳統,之後再加上生產力、人力成本與人道考量——最近更包括國際往來的方便與效率。但是我認為,未來會主導其演化的,一是生產力的因素,一是人類「心靈新陳代謝率」的加速。

古代的人類長期輪迴於「辛苦終年才勉強得以溫飽」的生存模式,也從中積累出勤勞、刻苦、儉樸等幾乎「自明」的傳統美德。現代人由於生產力提升,情況大有改變,但是個別國家間差異還是很大;早年我們常會看到如此的數據比較:在美國,一個人要工作X小時才能賺得一個漢堡,Y小時賺得一個冰箱,Z小時一部汽車;在非洲(或其他地方)你可能要十X或廿Y小時才能賺得相同的生活物資。由於生產力的提升,不管是哪個地區,我相信現在大家買電視機或電話的門檻都比四十年前低得多。

「心靈新陳代謝」則是我解釋休閒生活重要性的獨門理論。眾所周知,人類或生物時刻在以周圍環境的新物質替換體內的舊物質;我們的心靈也需要這樣的代謝。透過新的刺激、活動或官能經驗產生「新」的元素,來替換我們疲憊、呆燥與無聊的精神狀態。休息、旅行或生活的改變都可以促進「心靈新陳代謝」。現代人這方面需求越來越大,因為它不僅來自本能,更會透過生活、學習、鼓勵而增強。

當政府好不容易施行週休二日時,我就聽說有出版業者在實驗週休三日。「讓同仁多充電,工作效率或生產品質會更好」,他們說。週休三日?那不是到臨界點了嗎?萬一有人再向前走一步——週休四日!人類文明的重心、生活比重甚至價值觀不就顛倒過來了?在生產力較低的時代,不努力工作就會餓死,所以工作價值被高度強調,休閒逸樂被儆戒貶抑——其正當性只在為讓工作更持久、更有效率。在生產力高的時代,我相信休閒將和工作同等崇高,同樣需要鉅量的知識、學習和社會資源。說不定有朝一日台灣大學也會出現遊戲學院,或生活療癒系……

即使在週休二日的此刻,各種休閒的機會與時間其實仍不停被膨脹,實質工時不停被縮水。以法國為例,除每周工時修為卅五小時之外,一年休假總日數已接近一五○天(七比五了)。

不過,週休六日應該永不會實現吧!

一方面是:休息與工作的意義、內容對不同人們的效應並非一成不變——日本員工可能就覺得在家無聊透頂,還不如上班有趣。萬一,週休六日了,很可能大家又開始期盼唯一要工作的那一天——畢竟,人性中真正不變的,是渴望改變,躲開各種生活的陳規與常軌,去透一口氣。

相關書摘 ►我們面對的不再是消除文盲的挑戰了,而是消除「文化盲」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知識也是一種美感經驗》,聯經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羅智成

詩人之筆・媒體人之眼・當代名家的智慧言談
非典型的文化評論集・漫步在理性與感性間・尋找一種理想的言談
羅智成自陳:這或許是我創作多年來,最貼近現實生活也最為謹慎的書寫時刻!

一本近年書市上少見,以作者自身寫作生涯也極為難得的文化評論兼觀察隨筆。

面對洶湧趨勢潮流,世故地靜觀體悟,卻仍保有稚心與熱情,是詩人的易感想像,也是文明風向預測的占卜。

《知識也是一種美感經驗》如此與眾不同,為了從文化脈絡中更精確地理解當代現象與時事,作者羅智成既不隨俗也不固執,為堅持努力客觀、並勇於自我省察,提供給讀者更活絡而不同以往的,看待世界與討論事情的方式……

如詩人所說的:
一種努力去深思熟慮的觀點,
一種對精確傳達不懈的熱誠,
或一種為求精確而遲疑、猶豫,甚至自我否定的觀點。

試圖透過這些文字去和懷著不同習性、不同期待與各式立場的讀者創造交集、形成對話,也就是這些文字集結的目的,一個資深文化媒體人的期許和創作者的堅持。如此謹慎地使用語言,逐步洩漏自己的風格與觀點,是詩人採取的策略更是展示、思考與表達的方式,努力提供某種洞察、某種分析與反省,或有助於人們更加了解彼此的閱讀體驗。這也是為甚麼作者提到,這或許是他最平易近人的文字,但卻絕不亞於詩集對於語言和用字上的斟酌和克制.

羅智成 知識也是一種美感經驗
Photo Credit: 聯經出版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丁肇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