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掉你內心恐懼的巨龍:北歐神話裡的火星「齊格菲」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們必須擁抱這些負面的潛能,承擔這一切,之後才有變革的可能。這就跟「屠龍」一樣,只要內在任務沒有結束,永遠都會有某個對象在「外面」投射成巨龍。
文:琳恩・貝兒(Lynn Bell)、達比・卡斯提拉(Darby Costello)、麗茲・格林(Liz Greene)、梅蘭妮・瑞哈特(Melanie Reinhart)
內在戰爭
火星戰爭的主題也與內在戰爭有關,內心的天人交戰,一個人心裡的「善」與「惡」,而我們會依照自己的信仰與衝動做出抉擇。這同時也是本能對抗意識形態的戰場,地球與木星的連結。我相信這個任務仰賴我們嘴裡火星的餘味來學習中立的立場,揭開序幕的是意識之劍。
這點並不意味著外在衝突不好、不會發生或該避免,但這點告訴我們,我們應該以不同的態度面對外在的事件。隨著我們發展個人化的自己,我們就跟太陽一樣,會投射出陰影,而火星的歷程會逼我們注意到這點。也許跟太陽或金星意識有關,如果我們對自己沒有足夠的關愛或自我價值,我們就沒辦法注意且接納自己較為低劣的特質。
許多人與人之間的衝突核心就是這個過程,我們會在對方身上看到我們恐懼、害怕的自己,我們會傾向想要攻擊、摒棄這樣的特質,或與其斬斷聯繫。另一方面,在嚴苛的自我質問、一絲不苟的誠實與自我責備之間只有一線之隔。我們對自己的自我價值感愈高,我們就愈能準備好以寬容的目光看待自己的不足、自欺欺人及敵意,因此,我們才得以讓能量流動,且得以釋放對自己與他人的負面看法。同理,少一點自責,我們就不用證明、報復或譴責什麼,我們就不會過度挑剔自我。
現在我們要講恐懼與勇氣。火星有兩個衛星,一個叫得摩斯(Deimos),一個叫福波斯(Phobos),他們跟哈莫妮亞(Harmonia)都是艾瑞斯與阿芙蘿黛蒂的孩子。得摩斯跟福波斯可以分別翻譯為害怕與畏懼。福波斯就是懼怕(phobia)這個字的字根,也就是我們看到自己的火星投射在「外面」的產物,我們會害怕,這種投射將我們不自在的攻擊性與競爭心具體呈現出來。也許我們怕的是自己的敵意與攻擊性,並不是「外面」的東西。我總會把恐懼與土星連結在一起,但似乎火星跟土星之間的關聯一直出現,而這個恐懼的主題也許是這兩顆星最主要重疊的部分。火星潛在的正面能量遭到恐懼包圍,我們必須面對這些恐懼。也許火星的主要任務就是面對恐懼。
有人說愛的相反就是恐懼。恐懼與勇氣也是息息相關的,如果有人不懂恐懼,那他也肯定沒有勇氣。這種人也許魯莽,能夠成功,達成各種目標,但他們不見得有勇氣。勇氣包含了恐懼。法文裡的心(coeur)這個字跟英文的勇氣(courage)長得很像,勇氣需要有心,而這顆心則包括了不同及敵對的事物。火星的勇氣是能夠確立、往前走、努力榮耀自我的能力,同時也包括了留在恐懼之圈裡的事物。這也許就是我提到的原始背景,也許也是我們對於受傷、受辱、失敗、死亡的幻想。
北歐神話裡的火星:齊格菲
北歐神話裡有一個人物叫做齊格菲(Siegfried),我想談談他的故事,我用的是華格納知名的《尼貝龍根指環》(Der Ring des Nibelungen)連篇樂句裡的描述。齊格菲是個生下來就天不怕、地不怕的英雄。就跟其他許多英雄一樣,他的任務是要去洞穴裡屠一頭沉睡的龍。負面的地月能量就像這條龍,惰性、慣性、未解決的恐懼把我們綁在過去,也許早已消逝,但我們認為這些東西還很可靠。巨龍就盤踞在我們磨穿的軌跡與我們打造的建設之中。齊格菲有一把從父親齊格蒙所繼承來的寶劍,但這把劍殘破不堪。這裡有個意象,來自父系血脈的殘破傳承。齊格菲有個跟班,是個名叫米梅的矮人,他是一位鐵匠。事實上,我們在這裡已經可以看到艾瑞斯跟赫菲斯托斯的組合,我現在才發現這點。米梅跟魔術師一樣會易容,齊格菲的生父也會。雖然米梅將齊格菲養育成人,但他畢竟不是齊格菲的父親。
這兩個角色之間有種緊繃、不適的關係。米梅一再重新打造那把劍,好讓齊格菲可以屠龍,但齊格菲一直打斷那把劍,因為米梅沒辦法把劍打得更堅固一點。最後,一則神諭告訴米梅,天底下只有不懂恐懼的人才能打好這把劍。這個不懂害怕的人當然就是齊格菲。只不過齊格菲不是鐵匠,所以他必須從頭開始學打劍。他因此成了米梅這個恐懼化身的繼任者。在歌劇裡,米梅常常演成一個可悲但誇張古怪的角色,畏畏縮縮、怕東怕西、鬼鬼祟祟,緊張又愛操控。齊格菲接管了熔鐵爐,也吸納進米梅的一些特質,且加以轉化。他吸收赫菲斯托斯原型裡表達得比較高尚的那一面。他並沒有修補那把劍,反而把劍熔了,重新鑄造,泡進冷水中,然後得意地握住這把閃亮、嶄新的寶劍。他持劍前往巨龍的巢穴,正式殺死巨龍。
不過,齊格菲還是沒有完成成為英雄的使命,因為他還是沒有恐懼。米梅多次嘗試要嚇他,卻都沒有成功。神諭警告米梅,「沒有恐懼的人」最後會讓他腦袋與身體分家。寶劍打好之後,米梅打算嚇倒齊格菲的舉動就愈來愈急迫了,因為他自己的生命維繫在齊格菲能否受驚上頭。想想火星與得摩斯、福波斯的關係,我們必須穿越恐懼才能抵達火星能量的核心,但我們也許會卡在火星能量的負面扭曲版本上,好比說魯莽、嗜血、激進、地域性、暴力等等。不過呢,在屠龍的過程裡,齊格菲不小心用沾了龍血的手沾到自己嘴巴,他忽然就能聽懂鳥囀了。他找到一種神奇的薩滿能量來連結地月能量。在屠龍的過程裡,他穿透了地月的負面能量,將其轉化,釋放出毒素、疑慮及危險。之後他就受到這份禮物的祝福。
最新發展:
Tags:
一圖看懂 太陽光電三大觀念釐清!2050淨零台灣為何要有太陽光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本文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隨著全球73個國家加入碳稅或ETS,碳定價已被證實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遷的有效手段。尤其台灣產業以外銷為導向,淨零減碳議題不僅是為環保,更關係到台灣企業的競爭力;若不積極面對挑戰,碳價成本將威脅台灣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衝擊產業競爭力。因此,產業轉型發展綠電減排,已是不可不為的生存策略。
當全球綠電應用迅速發展,歐盟更早在2020年取得「最綠年」成果,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的38%,甚至超越化石燃料佔比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經濟部能源局更研擬太陽光電能源用地白皮書,計畫將太陽光電用地需求納入國土規劃架構。然而,太陽光電作為新興能源,對社會大眾來說較為陌生,因此本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觀念1:無毒可回收,汙染趨近零
「太陽光電板製造對環境有害?光電會有電磁波對人體影響?」其實,太陽能板結構簡單(主要由玻璃、鋁框和矽晶片組成),材料無毒且可回收,容易模組化又方便建置;目前政府已建立太陽光電模組回收機制,只要遵守環保法規製造太陽能板,幾乎不會排放汙染物。此外,光電發電設備主要由光電模組與變流器組成輸出直流電,不會產生高頻幅射;設備產生的磁場強度相當於一般家用電器如電腦,並沒有對人體產生電磁波危害的疑慮。
更無庸置疑,源源不絕的日照,讓太陽能成為最乾淨、最友善環境的能源之一,也是台灣綠能發展不可或缺的途徑。
觀念2:智慧電網與儲能,365天不斷電
「太陽光電無法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天氣不好的話,電力又告急?」其實,太陽光電已是是國家發展重點,隨著技術快速發展,勢必能應對高能耗需求,包括工業生產和大型機構的電力所需;例如台電已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結合儲能,增建大甲溪光明發電廠計畫、協和燃氣機組改建計畫,以提升系統韌性與速度。透過智慧技術和儲能系統,太陽光電能夠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甚至有機會成為主要能源。
許多綠能產業正致力發展智慧管理、智慧電網和儲能技術,太陽光電也不例外。透過智慧管理,做到依照實際需求和天氣條件即時調整光電輸出,運用智慧電網提升能源分配的效率,藉由儲能系統在離峰時段儲電,於尖峰時段輸出能量,補足用電缺口,提升太陽光電系統的靈活度與應用效率。簡言之,無論天氣變化,只要建構完備的電力系統韌性,即可維持穩定供電。
觀念3:長遠投資,實現回本
「太陽光電設置和運維成本過高,無法回本?」我們都知道太陽光電源自取之不盡的太陽能,隨著太陽光電技術不斷進步,設施的建置和運維成本勢必逐步下降,並反映在電費上;換言之,太陽光電是一項必要的長遠投資,更是一個合理規劃即可預期回報的投資。
目前日本、歐美等國正積極發展農電共生、漁電共生,引導廢耕農地或廢棄魚塭重返耕耘或養殖,他國經驗也多次證明太陽能板有助於降低區域氣溫、幫助維護植被、避免土壤退化。
面對2030年實現產業淨零、2050年全國淨零的目標,地狹人稠的台灣更應該善用土地資源;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再利用廢耕地,推動智慧農/漁業、實現農/漁電共生,並善用太陽光電系統特性,提升綠能佔比、土地與空間利用率、糧食生產效率,最大程度地發揮經濟效益,造就產業多贏。
發展太陽光電的路上或許會面臨許多挑戰,但永續目標在即、綠電趨勢不可逆,太陽光電已被證實是可利用的綠電來源,全民應具備綠能共識、理性討論,共同思考如何實踐環保選址、智慧管理及儲能系統,朝向長遠、穩健的太陽光電邁進,才能為淨零台灣鋪平道路,實現永續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