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的40堂公開課》:烏托邦與反烏托邦的美麗新世界

《文學的40堂公開課》:烏托邦與反烏托邦的美麗新世界
Photo Credit: Pixabay CC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文學中的烏托邦最大問題是劇情通常沉悶乏味,令人直打哈欠。文學要批評、懷疑或直接站在對立面,才能夠引起最大的閱讀興趣。所謂「反烏托邦」的觀點讀起來有趣多了,對照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社會也更能發人省思。

文:約翰.薩德蘭(John Sutherland)

美麗新世界:烏托邦和反烏托邦

「烏托邦」(Utopia)是個古希臘字,字面上的意思是「好地方」。不過, 如果你和索福克勒斯或荷馬聊天用到這個字,他們可能會覺得你怪怪的。這個詞是十六世紀的英國人湯瑪斯.摩爾爵士發明的,他以此字作為故事標題,描寫了一個一切都很完美的世界。摩爾在幾年後因為質疑亨利八世的婚姻而被處死, 這表示他住的英國一點都不完美。

文學具有上帝般的能力,它能靠想像力創造一個全新的世界。想更了解的話, 我們可以把這世界放到一把尺上,尺的一端是「現實」,另一端是「幻想」。文學中的世界,若是和作家所在的世界愈靠近,這作品便愈真實。據此,我們可以合理推想《傲慢與偏見》描繪的世界,和珍.奧斯汀生活寫作的世界非常類似。反之,《蠻王柯南》(Conan the Barbarian)系列作品所描述的世界和作者勞勃. E.霍華的世界完全不同。他生活在一九三○年代的德州,當時那裡不但髒亂, 更是一灘死水。他想像出他的超級英雄柯南,並在虛構的「辛梅里亞」(Cimmeria)中冒險犯難。

和《蠻王柯南》系列一樣,烏托邦在這支尺上偏向「幻想」,因為我們從未見過完美或接近完美的社會。有些作家認為雖然我們進步緩慢,但社會會漸趨完美。他們的烏托邦具有「預言性」。H.G.威爾斯的《未來的樣貌》(The Shape of Things to Come, 1933)是個好例子。威爾斯相信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所見的科技大躍進,會帶來「科技烏托邦」。許多科幻小說都運用了同樣的主題。

也有人覺得我們已經背離實現美好世界的道路,而我們如今生存的世界並未更好。中世紀的生活被都市化和工業革命取代。到了十九世紀,社會大眾將過去浪漫化,興起回歸中世紀簡樸生活的渴求。這種化繁為簡的烏托邦純粹是一種懷舊的心情。其中最知名且最具影響力的,是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的社會主義寓言《約翰.伯爾的夢》(A Dream of John Ball,1888),書中他歌頌中古社會具有蓬勃的「生命力」,都市化和工業化卻將其毀了。

不論是向前或向後看,所有社會對於現在、過去、未來的「好地方」是什麼樣子,都有自己的宏觀願景。古希臘時期,柏拉圖的《理想國》(Republic)想像了一座完美的城市,像他一樣的「哲學之王」將統治四方,理性決定一切。在猶太和基督教是主流文化的社會中,《聖經》中的伊甸園(過去)和天堂(未來)也啟發並影響文學中的烏托邦觀點。古羅馬時期,他們有「伊利西昂」(Elysium),意思是樂土平原,也就是完美自然的世界。穆斯林的社會中也有天堂。對維京人來說,那個地方是瓦爾哈拉(Valhalla),意思是英靈神殿,所有英雄會在那裡慶祝他們的戰功。馬克斯以降的共產主義則相信,在遙遠的未來,他所謂的「國家消亡」將會來臨,社會之中人人完全平等。

這些理想系統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啟發了後來的作家,創造出他們想像的世界和人類的「快樂大結局」。但文學中的烏托邦(包括摩爾的故事)最大的問題是劇情通常沉悶乏味,令人直打哈欠。文學要批評、懷疑或直接站在對立面,才能夠引起最大的閱讀興趣。所謂「反烏托邦」的觀點讀起來有趣多了,對照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社會也更能發人省思。我們來看看幾本著名的反烏托邦文學,一切便昭然若揭。如果你還沒讀過,這些作品絕對值得一讀。

他們預言的未來,我們的現在

雷.布萊伯利的《華氏四五一度》(Fahrenheit 451)書名耐人尋味。這溫度是紙的燃點(你也許會覺得這是一種文學的隱喻手法 )。這本小說寫於一九五三年。布萊伯利當時是因為電視這種大眾媒體的問世而受到啟發。在他眼中,電視興起便宣布書本死亡。

布萊伯利覺得這是壞事。他相信書本能讓人思考,很有刺激效果;電視則恰恰相反,具有麻痺感官的作用。而且電視邪惡之處是擁有影響全人類的力量,在這之前,連獨裁者都辦不到,可稱之為「軟性暴政」。全面性的思想控制。

《華氏四五一度》的主角是個「消防員」,他的工作不是要滅火,而是要焚毀現存的書籍。布萊伯利顯然是受一九三○年代納粹焚書所啟發。主角在工作時, 隨意從他要燒毀的書堆裡拿起一本,後來成了讀者和叛軍,最後淪落到在樹林中流亡,遇到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他們將偉大文學作品背誦下來,每個人都成為活書本。他們的生命之火將繼續燃燒下去……也許吧。

《華氏四五一度》最迷人的一點是,和其他反烏托邦文學一樣,書中的描寫同時有對有錯。布萊伯利對電視的悲觀看法徹底判斷錯誤。電視不僅沒有破壞文化,反而豐富了文化。布萊伯利的反烏托邦警世故事,是社會對於新科技感覺錯綜複雜的例子之一。例如電腦顛覆了現代生活,我們大多數人會說是件好事。但在像《魔鬼終結者》(The Terminator)這樣的反烏托邦幻想電影中,電腦「天網」(Skynet)化為人類的死敵。原始人無疑對火也是五味雜陳。如同諺語所說:「水能載舟,也能覆舟」。

但布萊伯利有一點分析百分之百正確。他指出了現代施行暴政最有效的方法。不是靠斷頭台,也不用像史達林或希特勒那樣消滅(「淨化」)一整群人。只要藉著思想控制,一切便能有效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