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文學中的烏托邦最大問題是劇情通常沉悶乏味,令人直打哈欠。文學要批評、懷疑或直接站在對立面,才能夠引起最大的閱讀興趣。所謂「反烏托邦」的觀點讀起來有趣多了,對照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社會也更能發人省思。
文:約翰.薩德蘭(John Sutherland)
美麗新世界:烏托邦和反烏托邦
「烏托邦」(Utopia)是個古希臘字,字面上的意思是「好地方」。不過, 如果你和索福克勒斯或荷馬聊天用到這個字,他們可能會覺得你怪怪的。這個詞是十六世紀的英國人湯瑪斯.摩爾爵士發明的,他以此字作為故事標題,描寫了一個一切都很完美的世界。摩爾在幾年後因為質疑亨利八世的婚姻而被處死, 這表示他住的英國一點都不完美。
文學具有上帝般的能力,它能靠想像力創造一個全新的世界。想更了解的話, 我們可以把這世界放到一把尺上,尺的一端是「現實」,另一端是「幻想」。文學中的世界,若是和作家所在的世界愈靠近,這作品便愈真實。據此,我們可以合理推想《傲慢與偏見》描繪的世界,和珍.奧斯汀生活寫作的世界非常類似。反之,《蠻王柯南》(Conan the Barbarian)系列作品所描述的世界和作者勞勃. E.霍華的世界完全不同。他生活在一九三○年代的德州,當時那裡不但髒亂, 更是一灘死水。他想像出他的超級英雄柯南,並在虛構的「辛梅里亞」(Cimmeria)中冒險犯難。
和《蠻王柯南》系列一樣,烏托邦在這支尺上偏向「幻想」,因為我們從未見過完美或接近完美的社會。有些作家認為雖然我們進步緩慢,但社會會漸趨完美。他們的烏托邦具有「預言性」。H.G.威爾斯的《未來的樣貌》(The Shape of Things to Come, 1933)是個好例子。威爾斯相信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所見的科技大躍進,會帶來「科技烏托邦」。許多科幻小說都運用了同樣的主題。
也有人覺得我們已經背離實現美好世界的道路,而我們如今生存的世界並未更好。中世紀的生活被都市化和工業革命取代。到了十九世紀,社會大眾將過去浪漫化,興起回歸中世紀簡樸生活的渴求。這種化繁為簡的烏托邦純粹是一種懷舊的心情。其中最知名且最具影響力的,是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的社會主義寓言《約翰.伯爾的夢》(A Dream of John Ball,1888),書中他歌頌中古社會具有蓬勃的「生命力」,都市化和工業化卻將其毀了。
不論是向前或向後看,所有社會對於現在、過去、未來的「好地方」是什麼樣子,都有自己的宏觀願景。古希臘時期,柏拉圖的《理想國》(Republic)想像了一座完美的城市,像他一樣的「哲學之王」將統治四方,理性決定一切。在猶太和基督教是主流文化的社會中,《聖經》中的伊甸園(過去)和天堂(未來)也啟發並影響文學中的烏托邦觀點。古羅馬時期,他們有「伊利西昂」(Elysium),意思是樂土平原,也就是完美自然的世界。穆斯林的社會中也有天堂。對維京人來說,那個地方是瓦爾哈拉(Valhalla),意思是英靈神殿,所有英雄會在那裡慶祝他們的戰功。馬克斯以降的共產主義則相信,在遙遠的未來,他所謂的「國家消亡」將會來臨,社會之中人人完全平等。
這些理想系統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啟發了後來的作家,創造出他們想像的世界和人類的「快樂大結局」。但文學中的烏托邦(包括摩爾的故事)最大的問題是劇情通常沉悶乏味,令人直打哈欠。文學要批評、懷疑或直接站在對立面,才能夠引起最大的閱讀興趣。所謂「反烏托邦」的觀點讀起來有趣多了,對照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社會也更能發人省思。我們來看看幾本著名的反烏托邦文學,一切便昭然若揭。如果你還沒讀過,這些作品絕對值得一讀。
他們預言的未來,我們的現在
雷.布萊伯利的《華氏四五一度》(Fahrenheit 451)書名耐人尋味。這溫度是紙的燃點(你也許會覺得這是一種文學的隱喻手法 )。這本小說寫於一九五三年。布萊伯利當時是因為電視這種大眾媒體的問世而受到啟發。在他眼中,電視興起便宣布書本死亡。
布萊伯利覺得這是壞事。他相信書本能讓人思考,很有刺激效果;電視則恰恰相反,具有麻痺感官的作用。而且電視邪惡之處是擁有影響全人類的力量,在這之前,連獨裁者都辦不到,可稱之為「軟性暴政」。全面性的思想控制。
《華氏四五一度》的主角是個「消防員」,他的工作不是要滅火,而是要焚毀現存的書籍。布萊伯利顯然是受一九三○年代納粹焚書所啟發。主角在工作時, 隨意從他要燒毀的書堆裡拿起一本,後來成了讀者和叛軍,最後淪落到在樹林中流亡,遇到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他們將偉大文學作品背誦下來,每個人都成為活書本。他們的生命之火將繼續燃燒下去……也許吧。
《華氏四五一度》最迷人的一點是,和其他反烏托邦文學一樣,書中的描寫同時有對有錯。布萊伯利對電視的悲觀看法徹底判斷錯誤。電視不僅沒有破壞文化,反而豐富了文化。布萊伯利的反烏托邦警世故事,是社會對於新科技感覺錯綜複雜的例子之一。例如電腦顛覆了現代生活,我們大多數人會說是件好事。但在像《魔鬼終結者》(The Terminator)這樣的反烏托邦幻想電影中,電腦「天網」(Skynet)化為人類的死敵。原始人無疑對火也是五味雜陳。如同諺語所說:「水能載舟,也能覆舟」。
但布萊伯利有一點分析百分之百正確。他指出了現代施行暴政最有效的方法。不是靠斷頭台,也不用像史達林或希特勒那樣消滅(「淨化」)一整群人。只要藉著思想控制,一切便能有效進行。
Tags:
以引擎創造汽車, Mercedes-Benz 又將如何以 AI 重新定義汽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AI 人工智慧,正在快速改變你我世界。從客服中心的對答到文章的生成, AI 似乎越來越無所不能。與你我生活息息相關的移動生活同樣沒因此例外, AI 不僅讓座艙內車載資訊系統的語音系統聰明應答,更可逐步取代人類掌握方向盤自動駕駛。巧合的是,積極利用 AI 改變汽車樣貌與功能的,更是 130 多年前發明汽車的 Mercedes-Benz!
從 Siri 、 Chatbot 、 ChatGPT ,到 Bing 搜尋引擎, AI 成為了生活中不可忽視的存在。 AI 發揮分析語言及推測使用者意圖的強項,讓過去需要人類親力親為的服務與對談,成為了 AI 當前最火熱的應用功能。汽車產業中也有相同運用,座艙內的車載資訊系統正是最好例子。透過聲控操作車輛功能,讓駕駛不再需要用手一鍵一鍵地輸入指令,更輕鬆直覺,也更便利安全。但 AI 的強大可不僅於此,透過對圖像能力的處理與深度學習,更一步步實現全自動駕駛願景。
AI 於汽車產業的應用,放諸全球每個汽車品牌都在積極努力。身為汽車的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曾以內燃機改變了人類的移動方式,以當前的發展趨勢看來, Mercedes-Benz 很有可能要再度運用 AI 科技,改變汽車於人類歷史中的定義。
AI 能帶給車主何等的科技便利? 以 Mercedes-Benz 的 MBUX 多媒體系統發展來說明
開車時要如何讓旅程更添便利與樂趣?從收音機的發明開始,車廠們從不停止創新。在安全的基礎上,設置更進階的汽車音響、透過衛星訊號的導航系統、利用連網能力引入更多元的功能等。 Mercedes-Benz 於 2018 年推出 MBUX 多媒體系統,更開拓了汽車產業的全新領域。雖然聲控不算是最新的科技,但搭載於當時 A-Class 上的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可以透過 AI 學習,讓駕駛使用如「我覺得冷」的人性化口語,命令車輛聰明自動地調高空調溫度,並結合大尺寸的觸控螢幕與高度個人化設定,達到因人而異的介面風格。此外,亦可發揮 AI 運算與學習能力,分析駕駛愛聽的音樂類別、常去的餐廳等安排建議,直接顯示於介面上。

立基於第一代基礎, 2021 年第二代 MBUX 多媒體系統迎來了更智慧的更新。延續前一代的大尺碼螢幕規格,創造出更大且前所未見的顯示介面。且不僅針對駕駛,更能針對座艙內的每位乘客進行貼心功能。後座乘客也可以直接與 MBUX 語音助理溝通、夜間拿取前方置物箱內物品時副駕駛座室內燈主動開啟等等。針對駕駛部分更是無微不至,駕駛要倒車時系統會自動收起後擋玻璃電動遮陽簾、要調整後視鏡時駕駛只需注視欲調整的後視鏡,就可直接進行控制;不僅如此,更研發出擴增實境抬頭顯示器,讓導航路徑可與前方環境合而為一,駕駛無需低頭觀看地圖。
而在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研發不到五年時光內,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將於 2023 年問世,啟用 5G 模組,加強即時連線的應用能力。在車輛靜止時,要於車上進行視訊會議、觀看 TikTok 影片或是玩個 Angry Bird 都不成問題。更強大的沈浸式體驗也是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的強項,將讚譽為柏林之音 Burmester® 環場音響系統結合環景式內裝照明,讓燈光可隨著音樂節奏改變照明效果,再搭配 Dolby Atmos® 音效科技,打造聲歷其境的環繞音響體驗與體感震動,大幅豐富聽覺體驗。

AI 如何創造安全未來 看看領先的 Mercedes-Benz 怎麼做?
無論是汽車發明前的馬車,或是搭載著內燃機或電動馬達的汽車,駕駛皆是以人為主。車輛上的介面亦應以使用者為導向,盡可能增加駕駛便利性與行車安全。畢竟人非機器,駕駛過程會受到各種身體、心理狀況影響,行車安全也會隨之起伏,而往往意外就是在此分心或失誤中產生。
正因 AI 科技的日新月異,如何能改善行車安全,成為了工程師們的重要課題。透過感應器的資料收集,再結合圖像判斷能力與豐富的大數據,以及 AI 強大的深度學習,讓輔助駕駛科技一步步地朝向「自動駕駛」邁進。也因當前自動駕駛科技的發展火熱,國際汽車工程師協會( 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SAE ) 將自動駕駛以自主能力區分,從 Level 0 到 Level 5 區分出六種自動駕駛等級。當前諸多車廠都已達到的 Level 2 ,於定義上仍屬於「輔助」階段,非真正的自動駕駛科技,意味著駕駛不能離開方向盤,駕駛必須時時監督輔助駕駛功能。簡而言之,仍是人為主、科技為輔的階段。
而 Level 3 開始,自動駕駛科技可以適度地接管車輛。當系統要求,駕駛需要立刻接手車輛操控,換言之,駕駛可在某些路況或路段交由車輛自動駕駛; Level 4 則是實踐了高度自動,基本上除了極端的氣候或環境影響外,駕駛不須時時注意方向盤、油門等操控,車子都能執行自駕。如計程車的自駕服務,方向盤或油門踏板可能無須安裝等。而到了 Level 5 ,則是完全交由系統自主操控,在「任何條件」下車輛都能自動駕駛,無需人類操控。
Mercedes-Benz 不僅於 MBUX 多媒體系統中高度結合 AI 科技發展,在自動駕駛輔助上有著領先業界的地位。 2023 年 Mercedes-Benz 成為了全球首家於美國內華達州獲得 Level 3 有條件自動駕駛國際認證的汽車品牌,在特定的路線上與特定條件中,駕駛可以將駕駛任務交由系統來執行。

你以為 Mercedes-Benz 於自動駕駛的領導地位僅此於此嗎?其實不然。 Mercedes-Benz 其實也已成功開發出 Level 4 自動駕駛科技,被德國聯邦汽車運輸管理局核准在斯圖加特機場的 P6 停車場中使用,實踐無人自動停車技術。意指當駕駛開車進入此停車場後,點擊智慧手機應用程式並發送到預先預定的停車位,駕駛就可離開,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會自動把車輛停妥到指定車位。駕駛再也不用辛苦於停車場中找尋車位,再也不用擔心自己停車技術不佳而無法停好車。一切的停車動作,交給 AI 掌控的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即可。

身為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更要重塑汽車未來樣貌
從過去的汽車發展軌跡可以發現,過去重點以硬體設備為主;而當前或是未來汽車的核心價值,則會奠基在車廠於車內系統的軟體科技水平之上。許多車廠為了迎合此改變,期望透過與其他科技公司合作,串接現有軟體介面,試圖縮短革新的時間,但對於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而言,更專注於自有系統與架構研發。適度地與 NVIDIA、Google 等 科技大廠聯手開發,目的就是要打造完整的自有科技團隊與生態系。這點或許是品牌的自我高度期許,也或許是身為汽車發明者的責任使然。
AI 正改變人類社會中的各個層面,其中也包含汽車產業。以硬體定義車輛品質的時代已然過去,在使用者體驗上考驗著眾車廠如何以使用者體驗為核心,發展車用軟體系統,以創造消費者於車輛內的全新體驗。未來汽車產業將不會只是傳統製造業,更須引進科技業的核心追求突變。 Mercedes-Benz 近年來的發展路徑,不僅是最佳說明,也為車壇發展開啟了一條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