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能源轉型除了資料開放,空間尺度更需精準

能源轉型除了資料開放,空間尺度更需精準
台中火力發電廠。Photo Credit: 阿爾特斯 CC BY SA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資料的公開是能源轉型過程中重要的一步,也是全球的趨勢,但台灣政府目前開放的資料中仍有許多盲點,應當尋找適當的空間尺度,並輔以其他的社經及產業統計,才能真正以資訊公開帶動能源轉型。

以下圖熱區分析臺中市一級發布區的用電貢獻率分佈,則可發現冷區基本上多位於大甲溪兩岸的區塊,且多分布於和平、東勢、新社、石岡、后里等地,而熱區則集中在售電量高之西屯、北屯、南屯、北區、南區、西區、大里、沙鹿、大雅等區域。雖然以此詳盡的空間尺度下觀察台中冷熱區的用電貢獻,但另應搭配相關都市建築型態資訊或都市熱島效應監測資料,甚至嵌入社經背景資訊以觀察能源貧窮等議題,才可以從冷熱區中更進一步的顯示被忽略掉的特異個別資料。

臺中市一級發佈區的用電貢獻率及熱區分布 | 本文研究整理

資料不開放 能源怎麼轉型

資料的公開是能源轉型過程中重要的一步,如何利用GIS及統計區系統的協助,將電力資訊與其他的社經資料進行比對與分析,探索能源耗用的空間不平均,從而思考一個符合環境及社會正義的轉型路徑,亦是後續能源轉型討論的重要研究命題,近年來歐洲地區對於能源貧窮討論便是一例。

整體而言,透過GIS進行電力資料的解析,能夠讓我們快速地以視覺化的方式檢視電力資料的區域差異,同時亦可以快速地將其與區域的社經資料進行比對,有助於使我們瞭解電力耗用與區域發展之間的關係。然而,涉及能源專業的轉譯以及後續能源政策轉型的社會契約,亦需要有更多資料與社會間的對話,如何尋找適當的空間尺度,並有效地轉譯/呈現現有的能源資料及趨勢,同時輔以其他的社經及產業統計,使資料的呈現能夠符合在地生活的現況,或許是我們在思考能源轉型的智慧揭露政策以及消費者賦權時,所應同時思考的重要命題。

參考文獻

  1. 許志義、詹書瑋、于濂波、王巍興(2015)。〈我國推動綠色按鈕資訊平台之效益探討〉,《臺灣能源期刊》2(3):293-304。
  2. 黃心怡、蘇彩足、蕭乃沂(2016)。〈再探開放政府資料的政策與發展〉,《國土及公共治理季刊》4(4): 18-28。
  3. 經濟部能源局(2012)。《智慧電網總體規劃方案》。2017/11/03檢索。
  4. 蔡博坤(2014)。〈美國能源資料開放運用之資訊安全與隱私權議題研析〉,《Communication of CCISA》20(1): 1-9。
  5. Armhein, C. (1995). “Searching for the elusive aggregation effect: Evidence from statistical simulations.” Environment & Planning A, 27 (1): 105-120.
  6. Obama, B. (2009). “Transparency and open government.” Retrieved Date: 2017/09/29.
  7. Open Government Working Group (2007). “8 Principles of Open Government Data.” Retrieved Date: 2017/09/29.
  8. OPEN KNOWLEDGE INTERNATIONAL (2012). “Open knowledge: What is open?” . Retrieved Date: 2017/09/29.
  9. World Bank(n.d.). “Open Data Essentials.” Retrieval Date: 2017/09/29.

延伸閱讀

本文經台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