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種族」、「族裔」差在哪?美國政府又是如何區分的?

「種族」、「族裔」差在哪?美國政府又是如何區分的?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族裔」、「種族」這兩者相等嗎?有什麼差異?又是怎麼決定的?其實種族(race)和族裔(ethnicity)都是探討身分認同(social identity)以及人類社群在為彼此分類時會出現的概念,除了這些比較官方或學術的標準定義,其實在日常中更重要的是所謂的街頭種族。

除了這些比較官方或學術的標準定義,其實還有一項在日常中更重要的是所謂的街頭種族(street race,這裡的種族和族裔就沒有這麼明顯的區隔了),也就是不管你真正是什麼種族,路人看你一臉就像什麼種族你就是什麼種族的任性分類依據,而這恐怕也是最實際影響一個人所受待遇的因素,舉世皆然。

比方説膚色偏白的黑人,工作的錄取率可能高於膚色較黑的黑人。又比方說,長得像東南亞族裔的臺灣人半夜走在路上,可能有較高的機率被警察盤問。又或者我們有時候會聽到朋友說去了韓國,結果服務生對其他人說英文,單獨對著他就說韓文。(如果覺得我舉的例子有點爛,這種時候就顯出YouTuber存在的重要性:怎樣算臺灣人?

又或者前幾個禮拜的某天晚上,我在朋友介紹下認識了一對「臺灣」情侶,兩個人當初在酒吧認識的時候,臺美混血的女方納悶一臉臺灣人的男方怎麼打死就是不說中文,而大部分時間都在美國生活的男孩,則覺得這個英文不夠道地的女孩肯定不是以英文為母語,一定還會說其他語言。這也是為什麼我到了紐約以後,也學著盡可能地減少對一個人先入為主的假想,因為準確度實在有限,如果鬧了笑話或誤踩雷那就尷尬了。

總的來說,大家應該都已經體會到種族和族裔本身並沒有、也不可能有一套俐落分明的標準,一如其他的「社會」認同(social identity)。作為學術使用,有時候我們會盡可能將兩者區別開來方便研究的操作與進行;作為政治使用,每個國家都會基於它的社會組成以及需求(不論好壞用途)來決定該怎麼分類;而作為日常使用,那麼更多時候只不過是建立在我們小小的世界觀與刻板印象之上,作為我們待人接物的參考依循。思考這件事應當是有助於我們釐清自己的身分認同、理解不同族群間細緻的異同,而非施以差別待遇或者強逼他人融入或離去的工具。

這個有點長的題外話就到此告一段落啦。

延伸閱讀

本文經GeogDaily地理眼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游家權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