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專訪】聯合國的中文課首次選用台灣教材,我們還有「華語」優勢嗎?

【專訪】聯合國的中文課首次選用台灣教材,我們還有「華語」優勢嗎?
攝於2016/7/13~19中南美巡迴教學,右二為張于忻教授|Photo Credit: 張于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可以很肯定地說,十到二十年後,聯合國的下任、下下任秘書長一定要是從我們班上畢業或是會講中文的。我們在做的事,就是在栽培聯合國未來的秘書長,以及下個世代的官員們。」

台灣人或許覺得學中文不是什麼難事,不過聯合國的官員可不這麼認為。隨著中國崛起,「華語(中文)教學」成為現代顯學,就連聯合國內部也不例外,這次還首次選用台灣教材,作為內部中文課程的輔助教材,聯合國22日特別來台頒發領章及感謝狀給研發教材的台灣教授張于忻。

許多人可能不知道,要申請聯合國工作,只要會聯合國秘書處的兩個語言(英語和法語)之一就可以了。所以在聯合國內部,還是以這兩種共通語言溝通為主,像是在亞太總部(六七百位僱員)和紐約總部(一千位僱員)主要是英語,而日內瓦總部(八百位僱員)則用法語。

不過,聯合國另外有六個「官方語言」,包含華語、英語、法語、西班牙語、俄語,以及最近這幾年增加的阿拉伯語。進入聯合國之後,都可以參加培訓,進一步學習聯合國的六個官方語言。

聯合國授獎代表指出,官方語言的中文項目就是為了讓更多人選擇學習華語作為「第二官方語言」,聯合國內部還有提供誘因,像是通過考試可以加薪,甚至還會直接影響到升遷之路。

聯合國授獎代表認為,雖然現在聯合國第九任秘書長是葡萄牙籍,上一任是韓國人,再之前則是安南,近三任沒有一個會中文,「但我可以很肯定地說,十到二十年後的下任、下下任秘書長一定要是從我們班上畢業或是會講中文的。我們在做的事,就是栽培聯合國未來的秘書長,以及下個世代的官員們。」

而聯合國官方語言中文項目的課程教材主要來自台灣、泰國、新加坡及中國,這次台北市立大學張于忻教授所設計的中文課程,更是台灣唯一被聯合國選用的輔助教材。

張于忻設計的課程,強調的是「短期高效之語言教材」,很多外國人以為要學很多中文,才能開口講,但他認為語言學習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的「基礎生存語言」(Basic Survival Language)其實不用學很多字。

而他設計的內容,特別適合零到初級的學習者使用,可在短期內學到66個語法、372個詞及624個字,「這些『生存語言』讓外籍學習者可以很快地學會,然後在中國、台灣、香港任何講華語的地方都能馬上派上用場。」

在國外教「繁體中文」還是「簡體中文」?

張于忻從2000年就開始參加僑委會的計畫,在東南亞巡迴講座(幫老師上課),當時印尼排華很多人都不想去,也包括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這些東南亞國家,這些年來他的足跡更遍及中南美洲、美國、日韓、紐澳。

從2000年到2018年,他說這十幾年最大的改變就是早期多以華裔第二代為主,但如今連當地的外國人都想學中文;以前都是在家會聽到中文的第二代,到現在以「外國人」學習「第二外語」為主,「對東協來說,學中文最主要的目的還是跟中國做生意。」

我好奇地問,「那你都教簡體中文還是繁體中文?」

「兩個都教,我會用『偷渡』的!」張于忻笑著說,他發現很多人都有個誤解,認為繁體字(正體字)比較難,其實不是。

原來仔細去比較中文繁體和簡體的常用字,可以分為三種情形:形同音同、形異音同、差集文字。

  1. 「形同音同」的字根本是一樣的,像是大小的「大」「小」、國王的「王」,以常用字來說這樣的字佔了80%。
  2. 「形異音同」的字只是長得不一樣,例如國家的「國(国)」、寶貝的「寶(宝)」,這種字在常用字大概佔20%。
  3. 「差集文字」指的是「只有中國有」或是「只有台灣有」的,像是灰塵的「尘」、滅火的「灭」,這些字在他設計的教材裡只有8個。

所以其實根本「差不多」,張于忻在教學的時候從不特別去分繁體還是簡體字,而是「都教」。

除了「寫字」的部分,他也會自己去研究「詞彙」在各地的差異,像是台灣會說「道地」,中國則說「地道」;台灣用「光碟」,中國用「光盤」等。

張于忻表示,其實這些用語差異只是因為地方不同,即便在中國很多地方講法也不一樣,但對於使用者來說只要知道就夠了,「就像學英文,『color』、『center』是美國拼法,『colour』、『centre』則是英國拼法;但對我們來說也沒差,只要懂意思就好。」

29341684_10211075791238704_1548660378_n
Photo Credit: 張于忻

台灣的「華語」還有優勢嗎?

現在很多人覺得念「中文系」或是「華語系」好像沒什麼用。張于忻則不這麼認為,他說華語系以第二語言教學為主,但是市場在海外不在國內,本來就該有自我認知。

至於念中文系,他覺得比較像是「內功心法」,如果沒有「外功」或是「招式」就會變得無處發揮,但好處是「內功」念好的話,其他的領域上手會很快,關鍵是要知道自己要應用在哪裡。

談到台灣在國際上「華語」的優勢,張于忻指出,所謂的華語不是只有「教學」,往上有「師資培育」,往下還有「教材」,像這次被選進聯合國中文項目的輔助教材就是他花了六年才設計出來的成果。

另外還有一塊就是「測驗」,要有測驗才能知道如何客觀的評量學習者的程度,像是英國有雅思(IELTS)、美國有托福(TOEFL),如今在華語上,中國有漢語水平考試(HSK),台灣則有官方的國家華語測驗(TOCFL)

不過,張于忻語重心長地表示,除了整個教育體系之外,還有一塊就是華語的「經營管理」。

「我們很缺少這方面的人才,比方說不少老師很會教學,但不見得懂得經營管理,不懂得招生、行銷,甚至不曉得怎麼把自己推出去。但這是很重要的事情,卻是台灣比較弱的部分。」

他認為,台灣的華語教育除了著重在「教學上」,或是派個別老師出去,更迫在眉睫的,是如何打造屬於台灣華語教育的招牌?

這次獲得了聯合國領章的張于忻,也曾協助日本文部省(等同台灣的教育部)校對華語教材,還有協助泰國觀光局及菲律賓馬尼拉教育局訂定語文教學政策,不過幾乎都是義務的。

「我覺得這些在國際上都是有意義的,不用去強調『政治』,讓人家知道台灣的專業、友善和付出,無形中就會對台灣有很好的印象。」張于忻肯定的說道。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