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聯合國的中文課首次選用台灣教材,我們還有「華語」優勢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可以很肯定地說,十到二十年後,聯合國的下任、下下任秘書長一定要是從我們班上畢業或是會講中文的。我們在做的事,就是在栽培聯合國未來的秘書長,以及下個世代的官員們。」
台灣人或許覺得學中文不是什麼難事,不過聯合國的官員可不這麼認為。隨著中國崛起,「華語(中文)教學」成為現代顯學,就連聯合國內部也不例外,這次還首次選用台灣教材,作為內部中文課程的輔助教材,聯合國22日特別來台頒發領章及感謝狀給研發教材的台灣教授張于忻。
許多人可能不知道,要申請聯合國工作,只要會聯合國秘書處的兩個語言(英語和法語)之一就可以了。所以在聯合國內部,還是以這兩種共通語言溝通為主,像是在亞太總部(六七百位僱員)和紐約總部(一千位僱員)主要是英語,而日內瓦總部(八百位僱員)則用法語。
不過,聯合國另外有六個「官方語言」,包含華語、英語、法語、西班牙語、俄語,以及最近這幾年增加的阿拉伯語。進入聯合國之後,都可以參加培訓,進一步學習聯合國的六個官方語言。
聯合國授獎代表指出,官方語言的中文項目就是為了讓更多人選擇學習華語作為「第二官方語言」,聯合國內部還有提供誘因,像是通過考試可以加薪,甚至還會直接影響到升遷之路。
聯合國授獎代表認為,雖然現在聯合國第九任秘書長是葡萄牙籍,上一任是韓國人,再之前則是安南,近三任沒有一個會中文,「但我可以很肯定地說,十到二十年後的下任、下下任秘書長一定要是從我們班上畢業或是會講中文的。我們在做的事,就是栽培聯合國未來的秘書長,以及下個世代的官員們。」
而聯合國官方語言中文項目的課程教材主要來自台灣、泰國、新加坡及中國,這次台北市立大學張于忻教授所設計的中文課程,更是台灣唯一被聯合國選用的輔助教材。
張于忻設計的課程,強調的是「短期高效之語言教材」,很多外國人以為要學很多中文,才能開口講,但他認為語言學習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的「基礎生存語言」(Basic Survival Language)其實不用學很多字。
而他設計的內容,特別適合零到初級的學習者使用,可在短期內學到66個語法、372個詞及624個字,「這些『生存語言』讓外籍學習者可以很快地學會,然後在中國、台灣、香港任何講華語的地方都能馬上派上用場。」
在國外教「繁體中文」還是「簡體中文」?
張于忻從2000年就開始參加僑委會的計畫,在東南亞巡迴講座(幫老師上課),當時印尼排華很多人都不想去,也包括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這些東南亞國家,這些年來他的足跡更遍及中南美洲、美國、日韓、紐澳。
從2000年到2018年,他說這十幾年最大的改變就是早期多以華裔第二代為主,但如今連當地的外國人都想學中文;以前都是在家會聽到中文的第二代,到現在以「外國人」學習「第二外語」為主,「對東協來說,學中文最主要的目的還是跟中國做生意。」
我好奇地問,「那你都教簡體中文還是繁體中文?」
「兩個都教,我會用『偷渡』的!」張于忻笑著說,他發現很多人都有個誤解,認為繁體字(正體字)比較難,其實不是。
原來仔細去比較中文繁體和簡體的常用字,可以分為三種情形:形同音同、形異音同、差集文字。
- 「形同音同」的字根本是一樣的,像是大小的「大」「小」、國王的「王」,以常用字來說這樣的字佔了80%。
- 「形異音同」的字只是長得不一樣,例如國家的「國(国)」、寶貝的「寶(宝)」,這種字在常用字大概佔20%。
- 「差集文字」指的是「只有中國有」或是「只有台灣有」的,像是灰塵的「尘」、滅火的「灭」,這些字在他設計的教材裡只有8個。
所以其實根本「差不多」,張于忻在教學的時候從不特別去分繁體還是簡體字,而是「都教」。
除了「寫字」的部分,他也會自己去研究「詞彙」在各地的差異,像是台灣會說「道地」,中國則說「地道」;台灣用「光碟」,中國用「光盤」等。
張于忻表示,其實這些用語差異只是因為地方不同,即便在中國很多地方講法也不一樣,但對於使用者來說只要知道就夠了,「就像學英文,『color』、『center』是美國拼法,『colour』、『centre』則是英國拼法;但對我們來說也沒差,只要懂意思就好。」

台灣的「華語」還有優勢嗎?
現在很多人覺得念「中文系」或是「華語系」好像沒什麼用。張于忻則不這麼認為,他說華語系以第二語言教學為主,但是市場在海外不在國內,本來就該有自我認知。
至於念中文系,他覺得比較像是「內功心法」,如果沒有「外功」或是「招式」就會變得無處發揮,但好處是「內功」念好的話,其他的領域上手會很快,關鍵是要知道自己要應用在哪裡。
談到台灣在國際上「華語」的優勢,張于忻指出,所謂的華語不是只有「教學」,往上有「師資培育」,往下還有「教材」,像這次被選進聯合國中文項目的輔助教材就是他花了六年才設計出來的成果。
另外還有一塊就是「測驗」,要有測驗才能知道如何客觀的評量學習者的程度,像是英國有雅思(IELTS)、美國有托福(TOEFL),如今在華語上,中國有漢語水平考試(HSK),台灣則有官方的國家華語測驗(TOCFL)。
不過,張于忻語重心長地表示,除了整個教育體系之外,還有一塊就是華語的「經營管理」。
「我們很缺少這方面的人才,比方說不少老師很會教學,但不見得懂得經營管理,不懂得招生、行銷,甚至不曉得怎麼把自己推出去。但這是很重要的事情,卻是台灣比較弱的部分。」
他認為,台灣的華語教育除了著重在「教學上」,或是派個別老師出去,更迫在眉睫的,是如何打造屬於台灣華語教育的招牌?
這次獲得了聯合國領章的張于忻,也曾協助日本文部省(等同台灣的教育部)校對華語教材,還有協助泰國觀光局及菲律賓馬尼拉教育局訂定語文教學政策,不過幾乎都是義務的。
「我覺得這些在國際上都是有意義的,不用去強調『政治』,讓人家知道台灣的專業、友善和付出,無形中就會對台灣有很好的印象。」張于忻肯定的說道。
核稿編輯:楊之瑜
好想住桃園!市民最有感的「宜居智慧城市」發展秘辛大公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城市該如何串聯企業、社會及公民組織,創造永續價值?依據關鍵議題研究中心發布的最新市調結果,帶大家一窺國門之都「桃園」,為了宜居智慧城市付出哪些努力。
桃園作為臺灣與世界接軌的第一站,面對永續未來的國際共識也採取了諸多措施,期盼能藉此逐步實踐「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
城市宜居的關鍵是什麼?過半民眾認為「交通運輸」政策影響最有感
這次問卷中,我們以「城市居住的理想藍圖」為題,詢問網路民眾最重視城市發展的哪些面向。結果發現,不分年齡性別,多數民眾對「宜居城市」都有相當類似的想像,最重視的三個方向分別是「大眾運輸與交通便利性」(52.9%)、「經濟發展與就業機會」(38.8%)及「社區安全與治安狀況」(33.7%)。
不論上班通勤、日常生活,還是旅遊觀光,「移動」都是行動的必須過程。一座城市是否宜居便利、能否永續發展,很大程度取決於整體運輸系統的設計規劃、市政措施完善與否。這次市調也發現類似的結果,像是談到近期桃市府讓民眾最有感的施政項目時,有將近四成的民眾選擇了「基北北桃通勤月票都會通」以及「鐵路地下化工程及捷運路網建設」等交通相關的政策。
另外,根據本次調查顯示,16-40歲的族群較為重視「教育資源的質量與分配」、「政府服務的效能」以及「文化節慶與娛樂活動的豐富程度」;41-60歲的桃園民眾則較為重視「醫療服務與設施品質」、「居住環境周邊設有公園綠地」以及「友善高齡者、身心障礙等群體的設施」;而詳加檢視近一年來桃市府所推出的政策或活動,許多也正好對應到前述的需求,例如「國中小營養午餐免費」、結合科技執法的「靜桃專案」、舊城區改造、參觀人次破千萬的「世界客家博覽會」、擴大肺癌篩檢、加速設立市立醫院及特色診所、興建7座旗艦型公園與推動「高齡友善換居社宅專案」等,是桃園民眾除交通類別以外的有感施政措施。

而針對整體都市發展,今年由張善政市長召集成立的「未來城市空間發展會報」,也開始著手短、中、長期的舊城再生規劃,並布局城市大型公共建設,關注人行空間與城市關係的有序發展;搭配桃園現在進行式的鐵路地下化工程,進一步推動車站周邊產業轉型及土地活化,更將效法歐美成功先例,規劃興建長16公里的綠色廊道,打造回歸人本思維的城市空間,提供市民最宜居、舒適的生活藍圖。
傳產轉型、新創支持、文化深耕:城市發展的永續金三角!
不過,僅是安全完善的交通路網還不夠,城市的經濟發展也是攸關市民生活品質的重要指標之一。調查指出,約三成民眾認為「提供傳統產業轉型的資源」(31.7%)、「支持產業創新發展」(31.3%)、「鼓勵農業轉型與特色觀光發展」(27.8%)是城市發展中相當重要的產業元素。

在青創產業的扶持上,桃市府近年設立了許多創育機構,例如專注孕育AI及智慧機器人等物聯網科技團隊的「新明青創基地」,及今年新成立、以整合電商平台資源為目標的「中路電商基地」。而未來更將成立「中路青創加速器基地」及「A8產業加速器」,分別催化能接軌國際的頂尖團隊,與協助傳產數位轉型。此外,桃市府也透過相關計畫提供創業辦公硬體、培訓資源,積極媒合青創團隊,並提供在地市場驗證機會,期待透過青創團隊產品規模化的過程,帶動整個桃園的產業升級。

此外,富有在地特色的人文觀光也是近年桃市府大力投入的領域,像是透過創新形式與傳統禮俗的融合「大溪大禧」,將關聖帝君聖誕遶境打造成跨越當代設計與民俗信仰的城市祭典;今年全新打造的觀光品牌「探索北橫」,推出數條能充分感受山水風光、體驗原民文化的主題遊程。不僅如此,桃市府也積極串聯周遭縣市的觀光資源,聯合推出整合了北北基桃共30處旅遊景點的旅遊套票,藉此導入更多的外部資源,促進桃園觀光產業的蓬勃發展。

二度奪下永續城市特優獎!持續邁向更宜居、更智慧的桃園
針對「永續經營」相關作為的重要性認知,絕大多數民眾認為「大眾運輸路網的長遠規劃與建置」(40.3%)是落實永續的關鍵。桃園作為全台第一個符合聯合國推動「奔向淨零」(Race to Zero)倡議的城市,於今年3月29日率先發表桃園邁向2050淨零碳排路徑圖,除規劃空氣品質淨化區、打造全齡友善的共融式公園綠地、協助企業產業轉型,更積極建置及完善市內捷運路網,全方位實踐淨零的永續目標;其中,桃捷綠線中壢延伸線綜合規劃,交通部同意捷運綠線從G01站延伸至中壢車站(桃捷A23),連結捷運綠線與機場捷運,形成桃園首條環狀捷運路網,而捷運三鶯延伸八德、棕線計畫,均已針對交通部審查意見提出修正,期盼今年底可獲行政院核定。

此外,桃園更再度榮獲今周刊「2023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的「永續城市特優獎」及「經濟力特別傑出獎」,展現桃園無論民間企業抑或政府機關,都將永續發展視為重要目標。而明年更將整合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及資訊科技局設立「智慧城鄉發展委員會」,期盼藉由組織整改消弭隔閡,讓各單位的目標、任務都更加明確並發揮效益,並優化各項公共服務,為市民打造更為舒適的生活環境,使「智慧桃園」的目標更上層樓。

桃市府在都市景觀、城市機能、產業精進及施政效能等面向的耕耘,短期成效不僅為民眾所有目共睹,長期觀之,更是為桃園往後的蓬勃發展打下關鍵基礎,使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正實現。
【桃園市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