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統戰直指民間,台灣如何抵擋「惠台31條措施」的全面攻勢?

中國統戰直指民間,台灣如何抵擋「惠台31條措施」的全面攻勢?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中國對台提出所謂的惠台政策,已經不是第一次,但這一次的31條措施,為何陷入熱議?不外乎是措施本身對於特定受眾有一定的吸引因素存在,包含台商、台資、台企、台生、台師以及醫生等。

文:王善航(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博士生)

2018年農曆春節剛過,中國即推抬出了《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即「惠台31條措施」),其內容牽涉到許多層面,號稱是有史以來對台灣最優惠的措施,更是兩會(中共全國人大、政協)開幕前,對台政策開春的第一砲。

自懷有著中國夢思想中心的習近平上任以來,其對台工作思想方針一直強調「決定兩岸關係走向的關鍵因素是祖國中國發展進步」,對台灣一如既往地採取兩手策略、恩威並重的方式。「兩岸一家親」的理念方針一直是其較為懷柔手段的標誌。而自中國19大召開以後,以「六個任何」被視作為主掌對台事務的強硬的態度,同時也是明擺於兩岸之間的最大底線。

而今的「惠台31條措施」,可以說是在「六個任何」強硬之下的柔性象徵,中國國台辦發言人針對「惠台31條措施」提及了其三大特點:

  1. 內容與項目緊繞於國家重大行動、重點研發等兩項計畫。
  2. 型塑較強針對性,且量身訂做的解決方法。
  3. 整體涉略範圍廣大、涉及層面與牽扯部門也極其廣泛。堪稱前所未有的切實擴大台企台胞,尤其是平民的受益面以及獲得感。

然而,無論是中國官方說法,還是台灣媒體的傳播,究竟「惠台31條措施」對台灣的實質影響為何?影響層面有多深多廣?究竟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且有待持久觀察,以下將聚焦式的針對31條公布以來的資訊進行詳細研究與探討。

「惠台31條措施」的主要內容領域

「惠台31條措施」公告實施以來,造成非常大的熱議,大致分成: 台商投資、土地稅率優惠、金融、教育、文化、影視、公益、醫療等八領域。31條之中,有12項涉台商與台資(包含加快給予台資企業與中國企業同等待遇),另19項則是涉及台胞與中國同胞同等待遇。以下針對重點詳細說明:

  • 兩岸經貿、農業及金融

首先,兩岸的互動中,經濟一直式互動重點,此次31條措施中,針對台商台企的部分有提出一些優惠,比方說放寬基礎建設經營項目(能源、交通、水利、環保等)、開放公平餐與政府採購、降低稅收、鼓勵參與重大計劃如「一帶一路」以及「中國製造2025」行動計畫等,共計佔31條中的七條。

其主要目的在於大力度的降低台商台企在中國工作的困難。其次,農業部分,31條中相關的只有一條,那就是台資農業企業也可以同享農機購置補貼,同時還可以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等農業支援政策和優惠措施。最後金融部分,31條中佔了三條,其主要就是開放台灣金融機構可與中國銀聯及非銀行支付機構合作。此外,台灣徵信機構可與中國徵信機構合作。以及台資銀行可與中國同業協作,通過銀團貸款等方式為實體經濟提供金融服務。

  • 教育、文化與科技

在教育這個領域之中,31條之中佔了六條,其中大抵包括開放台胞參加專業技術人員以及技能人員考試、開放申請參與「千人計畫」、「萬人計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等、、鼓勵台灣教師赴中國高校任教(在台灣取得學術成果可納入工作評價體系)、台灣科研、高校、企業在中國註開的獨立法人,可參與中國重點研發計畫項目申報。台灣智慧財產權可參照激勵政策。

文化部分則是較為抽象的,但近年來的中國軟實力不斷提升,在31條中佔有八條,強調諸如對台圖書進口建立綠色通道,以及簡化審批流程、支持鼓勵兩岸教科文研究機構可開展中國文史以及民族等領域研究、鼓勵台胞參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和評獎項目、榮譽稱號評選等。

其中最特別的是針對影視領域做出開放,如:參與中國廣播影視製作不受數量限制、引進台灣電影、電視劇不做數量限制、以及放寬兩岸合拍影視在主創人員比例、中國元素、投資比例等方面的限制、取消兩岸電影合拍立項申報費用、縮短兩岸電視劇合拍立項階段故事梗概審批時限等。最後,科技部分較為不明顯,在31條中僅有一條,即是推動人才網站和企業線上招聘系統升級。

  • 兩岸社會團體、人員往來及醫療

最後在於公益與人員往來的部分,31條中佔有兩條,一是兩岸民間交流機構可申請兩岸交流基金專案,其次是鼓勵台胞和相關社團參與扶貧、文教、公益、社區建設等基層工作。醫療部分,31條中佔有3條,主要內容是提供具中國醫生資格證書的台胞可在中國申請執業註冊,而中國醫生資格可透過認定方式獲取,只是期滿需除重新申請。此外於中國高校就讀臨床醫學專業碩士學位的台生,在研究生學習一年後,可申請參加考試。

「惠台31條措施」主要影響

在開始探討影響之前,這裡有幾份數據,要知道,中國對台提出所謂的惠台政策,已經不是第一次,但這一次的31條措施,為何陷入熱議?不外乎是措施本身對於特定受眾有一定的吸引因素存在,本次31項措施中,因牽涉層面較廣,其受眾自然也較多,包含台商、台資、台企、台生、台師以及醫生等。

在談論影響因素以前,這裡有一份《遠見雜誌》所做的民調報告,從數據中可以已知道,高達40.8%的18-29歲世代認為中國對台友善、更有高達六成左右的青年最想赴中國發展。此外,自31條措施頒布過後,全台灣有四成左右的民眾了解惠台31措施,其中六成以上年輕世代與五成桃竹苗地區民眾最受31條措施所吸引。另有近四成民眾增加赴中國發展意願。而數據的最後,也顯示有超過五成以上的民眾認為31條措施是換取政治認同,更有高達四成五的民眾認為「惠台31條措施」對台灣有不好影響。然而,卻僅有3.3%民眾希望政府強硬反制惠台措施,高達近五成希望慎慎評估。

看過這些數據以後,我們可以瞭解到針對「惠台31條措施」基本上有幾大影響: 31條措施主要受眾群大致分成三種,經濟(台資、台商、金融、科技)、文教(高教-台生與台師、文化、出版)以及醫療與公益。

經濟面

  1. 對台灣在特定產業帶來轉移的吸引力:此次惠台31條措施中特別提供「中國製造2025」、「一帶一路」等計畫參與機會,換言之此種開放台企可透過合資合作、併購重組參與「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模式,不僅讓台商能有機會參與中國國家經濟計劃,更可透過此機會為特定產業台商如高端製造業、智慧製造業、綠能製造業等,提供是否轉移研發活動之考量選項。
  2. 提供有助於鼓勵台商產業在中國轉型升級的機會:由於惠台措施並非首次出抬,對於已在中國發展的台商,為降低成本,在惠台措施的企業所得稅補貼與優惠下,有機會把研發機構或基地轉移至中國。而對於尚未在中國發展但卻有轉型需求、缺乏資金等因素的台商,將會在會抬措施的修會與補貼下,提升其願赴中做科技研發轉型升級的吸引力。長此以往兩岸產業鏈將被弱化。
  3. 人才外流風險提高:在中國開出的優惠補助以及本身市場條件的引誘下,最嚴重的就是人才流失的機率提高的問題。現今處於資訊與科技發達時代,青年創投已經陸續開展,中國的補助如土地稅收減免等等,還有市場誘因、研發資源等對於青年是一種強力的誘惑。此次「惠台31條措施」,均針對特定領域或專業技術之專業人才、補貼、土地、環境與資源等加以誘惑,如此將提高對學校、研發機構、特定產業或具專業技術之個人加速外流的風險。

文教面

  1. 高教體系受到衝擊,少子化效應持續發酵:由於台灣持續的少子化問題校,本身高教體系的市場就已完全飽和,中國的廣大教育市場,再加上此次31條措施,將大幅提升吸收高教與研究人員的機率,尤其此次對台開放研究人員申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四類科研基金申請,更是將加速我國人才勤往中國發展的概率。
  2. 影視文化產業出走概率提升:此次31條措施開放影視部分的讓利,此舉不僅將提升促進兩岸文化交流,台灣文藝、演藝、影視界人才將更利於走進中國發展。

醫療公益面

  1. 中國醫生市場需求大,台灣律師出走機率高:由於中國本身醫生需求較大,台灣醫學在世界來看也具有較高的技術水準,因此,在此次31條中,醫生可以通過認定方式獲得中國醫生資格證明,在中國短期行醫,對於台灣醫生有一定吸引力,同時也大幅提升了醫學人才(研究生等)在路行醫的便利性。
  2. 公益效益擴大,提升兩岸交流與互動:此次31條中提及台灣從事兩岸民間交流機構可申請兩岸交流基金專案。更鼓勵台胞和相關社團參與扶貧、文教、公益、社區建設等基層工作。如此將大幅提升兩岸互動的頻繁率,從而有機會提升公益者對中國民間的互動。
z0gxevnrg846dqjnobbajsxkm7vkp1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影響評估分析:中國捨官方轉向民間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