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中英街1號》一 趙崇基:日本觀眾有深度、我無影射香港社運

談《中英街1號》一 趙崇基:日本觀眾有深度、我無影射香港社運
Photo Credit: Osaka Asian Film Festival大阪アジアン映画祭 Youtube 截圖 / 作者提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香港電影《中英街1號》獲得大阪亞洲電影節最優秀作品獎,作者與導演趙崇基、編劇謝傲霜以不同角度回顧這部電影的製作歷程,以系列的形式與眾分別。

這部電影的落點,就是三位年輕人在歷史洪流中經歷的一切,是歷史決定了他們的反應,其實是沒有所謂『命運自決』的,浪潮一來的時候,根本就無法自決,只能努力作出應變。在電影裏,振民、麗華分別就讀不同學校,振民讀的是左派學校,無可避免受老師和教材影響,而麗華讀的不是左派學校,理解不到振民的政治激情,但麗華的父親卻是左派人士在工會推波助瀾,另外,子豪跟麗華同校,不過自己家境富裕,父親多年跟英國人做生意,跟二人截然不同。

三個主要角色所受的教育或家庭背景都不一樣,也導致所走的路完全不同,對於中國政治熱潮乃至香港工會運動,請問他們的思想行為,在大時代之中有多少是能夠『自決』的?

而且,即使同樣叫『年輕人』,置身在六七暴動跟當代社運浪潮,父母對子女的思想也有完全不同的影響。六十年代的年輕人,好難排除家長式家教的壓力,或潛移默化受到上一輩影響。還記得在工會地下室那一幕嗎?當振民受槍傷情況危急時,他的父親正在內疚、難過,但麗華父親(盧偉力 飾)在旁反而說,必要時為國家犧牲,算甚麼?說出來的時候好像理所當然,上一代這樣說,下一代那樣聽。

當代的年輕人思想完全不同,很自我自主,父母要影響新一代根本影響不了。故事中的時代交疊,也比較了這些差異。

還記得製作後期,我們有位剪片人員是年輕人,期間她坦白跟我說,女主角由六七時期的麗華,一轉成為現代版的思慧,覺得女角的對白好老土、好婆媽。可見年輕人有他們自己一套,習慣『自己明白』就可以,覺得年輕人平日說話方式,不會像女主角那樣表達出來,所以覺得婆媽;但是,看電影效果是另一回事,因為電影是給全個社會的人看,觀眾不只有年輕人『大家自己明白』,有些對白的表達方式自然要有所平衡。」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