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國際大風吹EP3】5000萬臉書用戶個資遭濫用: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你我該擔心嗎?

【國際大風吹EP3】5000萬臉書用戶個資遭濫用: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你我該擔心嗎?
Photo Credit:關鍵評論網/大雲文創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一家幫川普打選戰的政治行銷公司,違規取得5000萬臉書用戶資料,釀成臉書史上最大信心危機。

「國際大風吹」用生動影音帶你穿越國界,探討一件上週最有意思的國際話題。建議全螢幕觀看!

上禮拜的重量級國際新聞,是5000萬名臉書用戶的個資外洩案。這個事件不只造成臉書市值一度蒸發上兆台幣,還讓美國、英國、歐盟三方都叫創辦人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出來給個交代。更重要的是,再度讓你我思考該怎麼面對我們的數位人生。

故事要先從一間叫劍橋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的英國公司說起。這家公司標榜用大數據做政治行銷,可以潛移默化,改變受眾的想法和行為。最自豪的成功案例,就是2016年幫川普(Donald Trump)打贏總統選戰。

圖片_014
Photo Credit:關鍵評論網/大雲文創影片截圖

英國第四頻道新聞(Channel 4 News)的記者,假扮成斯里蘭卡客戶,密訪劍橋分析執行長尼克斯(Alexander Nix),對方除了聲稱見過川普多次,負責「所有研究。所有數據、所有分析、所有精準行銷」「所有網路宣傳、電視宣傳」之外,還在偷拍鏡頭前提議:可以用美人計色誘競選對手,再把性愛影片公開:「我們可以帶一些烏克蘭人一起度假。你懂我意思吧?」「我發現這招很有效。」這段畫面在20號公開後,引發關注。

那這些跟臉書有什麼關係呢?原來,為了拿到美國選民的點讚歷史、興趣、朋友圈等個資,劍橋分析在2014年找人研發了一款人格測驗app,只要用戶同意透過臉書登入,不只用戶本身,連他們臉書朋友的相關資料,都會一起被蒐集。就這樣,直接、間接,在兩年內獲得了5000萬名用戶的資料,再轉移給劍橋分析用來幫川普打選戰。

圖片_024
Photo Credit:關鍵評論網/大雲文創影片截圖

這件事被一位公司前員工出面爆料,美國《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英國《觀察家報》(Observer)與第四頻道新聞,上週同步大幅報導,引發震撼效應。投資人擔心用戶不敢再用臉書,造成臉書股價暴跌。創辦人祖克柏沒有立刻出面說明,而是罕見地沈默五天之後終於道歉:「我們嚴重損害用戶信心。對此我很抱歉。保護大家的資料是我們的基本責任,如果做不到,就不配服務大家。」

臉書坦承,當年確實允許app開發者可以未經同意,就取得使用者的朋友的個資。這個問題在2014年已經修正。而2015年他們發現大量用戶資料被違規轉移給劍橋分析之後,曾經要求開發者和劍橋分析把資料刪除,對方也書面確認了,沒想到這家公司並沒有真的配合。未來,除了追蹤劍橋分析手上的資料、檢查當年還有沒有其他app掌握大量個資,臉書也會採取好幾項措施,降低app濫用個資的機率。祖克柏表示:「未來,當我們發現有應用程式形跡可疑,我們一定會先通知用戶。」

圖片_002
Photo Credit:關鍵評論網/大雲文創影片截圖

或許有人會覺得,這件事沒什麼大不了,我們早就知道在臉書上的一舉一動,可能會被拿來商業利用。不管今天是Google或臉書,都會針對用戶喜好投放廣告不是嗎?但這起事件提醒我們兩件事。

第一是包括臉書在內的各種免費網路應用,持續在蒐集我們的個資,而且隨時有外洩的可能。不少資安專家認為,這起事件的五千萬份個資,早就流入黑市,隨時可能再被轉手、再利用,覆水難收,臉書想追也追不回來。Altimeter科技分析師Charlene Li表示:「我想臉書已經盡力處理這些問題,但都是亡羊補牢。現實就是這份(外洩)資料還存在,隨時可能外流。」

第二,劍橋分析代表一種正在崛起的新行銷手法:分析特定族群的個人資料,再針對不同受眾發佈個人化的訊息,來達到改變想法或行為的目的。講誇張一點,就是洗腦。但一般廣告都會有明確標示或訴求,大家一看就知道是廣告,它卻是在你不知情的狀況下,企圖操弄你的政治立場。爆料人、前劍橋分析員工懷利(Christopher Wylie)受訪時表示:「這筆資料被用來打造心理側寫演算法,讓我們找出民眾的心理弱點,然後想辦法把訊息導入各種線上資訊管道。這樣大家就會開始在各種地方看到真真假假的消息。這家公司真的把假新聞提升到新境界,因為結合了演算法。」

AP_18079743920350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爆料人、前劍橋分析員工懷利(Chris Wylie)

聽起來有點可怕,不過,好笑的是,當年跟川普打對台、爭取代表共和黨選總統的參議員克魯茲(Ted Cruz),早在黨內初選的階段,比川普還早,就砸下將近六百萬美金,購買劍橋分析的服務,最後卻輸了一屁股。克魯茲陣營事後表示,劍橋分析根本沒那麼神,很多預測是錯的。

但這也不代表我們不必擔心,因為劍橋分析並不是特例,類似的行銷概念也不是新聞。光是川普後來的對手希拉蕊,當年也雇了60幾位數據分析師,幫她做大大小小的決策。換句話說,未來這種利用數位資料去預測或影響群眾心理的技術,只會越來越成熟。再加上,全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各種行為、興趣、影像、人際關係,都集中在一個平台上,潛在風險似乎不小。也難怪,#deletefacebook(#刪除臉書)這個標籤,已經在推特上快速竄紅,連鋼鐵人馬克斯也直接把特斯拉和Space X太空旅行公司的臉書頁面一口氣刪掉。

RTX4RL3Z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馬斯克在事後刪除特斯拉和Space X臉書粉絲頁,原本兩個頁面各有約兩百萬名粉絲。

數位時代要怎麼保護隱私權,是不分國界的問題。像歐盟今年就要落實、號稱史上最嚴個資法的GDPR「通用資料保護原則」(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對於企業怎麼利用個資,有詳細規範。只是道高一尺,會不會魔高一丈?

企劃/主持:李漢威
拍攝/後製:大雲文創
核稿編輯:楊士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