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澳門身份出現的契機:以往的KTV「分母」,終於成為搶麥克風的公民

澳門身份出現的契機:以往的KTV「分母」,終於成為搶麥克風的公民
Photo Credit: nekotank @ Flickr CC By ND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沒有社會參與,沒有本土意識,主體性不彰──這就是澳門人以往的「無我」狀態。但以上種種背景,令「我愛澳門」的論述悄悄蘊釀,只等待水到渠成的時機。

最具代表性的是二○一四年的「反離補」運動。其時,政府提出一個讓離任官員得到豐厚補償金的法案,被批評是高官自肥,引起社會不滿,有超過一萬人上街,是澳門回歸以來最大規模的遊行,後來的「包圍立法會」示威也有七千人參與,最後迫使政府撤回法案。一個公民社會,在陣痛中慢慢成長。

以往的澳門人像個去KTV時永遠不唱歌的人,這種人被戲稱為「分母」,他們的功能只是負責分攤費用。然而,澳門人終於開始搶麥克風了。如果讓人發聲的麥克風是一種「我存在,別把我當隱形」的主體性宣言,隨著澳門人社會參與度的提高,主體意識已在不知不覺成長了。

早在逾十年前,這種主體意識已被關注,資深媒體人謝曉陽回顧澳門歷史,談到澳門人的主體性如何在殖民統治下被隱埋,後來又如何在強勢的香港傳媒中被淹沒。她指出澳門回歸之後的機遇:一方面,經濟的勢頭與世遺的招牌令澳門人有了自信,另一方面,社會上各種問題又逼使澳門人反思自己的城市:「就在自信心和反思力這兩種肥料的栽種下,澳門人原本那被埋沒壓抑的主體性,今天逐漸萌芽、成長,也許會成為重要的公民力量。」這裡的兩個關鍵詞「主體性」及「公民力量」對澳門人來說曾經遙不可及,但今天竟跟澳門人配上了。

如謝曉陽所述,澳門人在殖民統治與本土傳媒的弱勢之下,主體性是被隱埋的,因此澳門人很少有宣告「我是我」的自信。我們以往既對政治社會事務沒有發言權,又被香港傳媒處處把澳門定型。我們不被殖民政府重視,不被兩岸華人重視,久而久之我們也不看重自己,默認自己人微言輕,而最終失語。沒有社會參與,沒有本土意識,主體性不彰──這就是澳門人以往的「無我」狀態。但以上種種背景,令「我愛澳門」的論述悄悄蘊釀,只等待水到渠成的時機。

相關書摘 ►取悅遊客的假歐洲:靠旅遊業吃飯的澳門,不幸變成了「奇觀之城」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隱形澳門:被忽視的城市與文化》,遠足文化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李展鵬

認識澳門過去與未來的必讀專著!
從世界回望本土,以澳門思考台灣

於大航海時代站上世界舞台的澳門
從默默無名的小漁村,歷經華洋共治、葡國殖民到成為中國行政特區
加上港式文化的浸潤影響,形成混雜而異質的文化面貌
因之,閱讀澳門可以讓我們追溯世界的歷史與跨國的交流連繫
從澳門人的本土覺醒,亦能提供文化、傳統、認同、根源等觀念的省思與辯證

  • 「兩岸三地」「中港台」──隱含在這些區域概稱當中的澳門,究竟為什麼一直以來都被「隱形」?
  • 除了葡式蛋塔的可口與大三巴的景觀,澳門還有什麼文化?
  • 這座人口約60萬的城市,每年迎接超過3000萬的旅客,對當地的社會與人民生活造成什麼影響或價值扭曲?
  • 相較於香港追求獨立與本土運動的方興未艾,比鄰的澳門相對顯得安於現狀,究竟他們是怎麼看待自己的身分?新一代的澳門人是否也逐漸凝聚新的本土認同?
  • 澳門的賭場經驗,對台灣設立「博弈特區」能提供什麼樣的借鏡或警醒?

對很多台灣人來說,澳門是一個似乎很熟悉、但其實很陌生的地方。「港澳」這概念指的常是香港;在「中港台」及「兩岸三地」這些稱呼中,澳門更是隱形的。但其實,除了賭場、大三巴與葡國蛋塔之外,澳門還有其他值得瞭解之處。尤其是近年遊澳門的台灣遊客持續增長,而台灣也有人力倡開賭場,也許這就是台灣人了解澳門的時機。了解究竟澳門有什麼獨特之處?跟大陸、台灣、香港有什麼不同?

此書會從澳門長期不被看見的「隱形狀態」談起。作者身為土生澳門人,累積了過去十年對澳門的觀察與思考,全書分為四章。第一章「大三巴背後的故事」談歷史與文化,除了簡述澳門的特殊歷史以外,也從建築、城市結構、葡國菜,以及港澳的微妙關係去討論澳門的混雜文化;第二章「三千萬遊客的一夜情」談開放賭業市場之後的巨變,從二○一六年天鴿颱風曝露的問題、政府派錢的措施、旅遊業的過度發展、城市空間的變異,談到階級社會的浮現;第三章「遲來了數百年的初戀」談身份認同,討論「我愛澳門」這論述的出現,以及本土身份如何在建立在懷舊情緒及排外心態之上;第四章「自己的故事自己說」談本土創作,分析電影、繪畫及戲劇這三種作品如何反映了過去十多年澳門人對城市問題的思考、對本土身份的探索。

李展鵬 隱形澳門:被忽視的城市與文化
Photo Credit: 遠足文化出版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丁肇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