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沒有社會參與,沒有本土意識,主體性不彰──這就是澳門人以往的「無我」狀態。但以上種種背景,令「我愛澳門」的論述悄悄蘊釀,只等待水到渠成的時機。
最具代表性的是二○一四年的「反離補」運動。其時,政府提出一個讓離任官員得到豐厚補償金的法案,被批評是高官自肥,引起社會不滿,有超過一萬人上街,是澳門回歸以來最大規模的遊行,後來的「包圍立法會」示威也有七千人參與,最後迫使政府撤回法案。一個公民社會,在陣痛中慢慢成長。
以往的澳門人像個去KTV時永遠不唱歌的人,這種人被戲稱為「分母」,他們的功能只是負責分攤費用。然而,澳門人終於開始搶麥克風了。如果讓人發聲的麥克風是一種「我存在,別把我當隱形」的主體性宣言,隨著澳門人社會參與度的提高,主體意識已在不知不覺成長了。
早在逾十年前,這種主體意識已被關注,資深媒體人謝曉陽回顧澳門歷史,談到澳門人的主體性如何在殖民統治下被隱埋,後來又如何在強勢的香港傳媒中被淹沒。她指出澳門回歸之後的機遇:一方面,經濟的勢頭與世遺的招牌令澳門人有了自信,另一方面,社會上各種問題又逼使澳門人反思自己的城市:「就在自信心和反思力這兩種肥料的栽種下,澳門人原本那被埋沒壓抑的主體性,今天逐漸萌芽、成長,也許會成為重要的公民力量。」這裡的兩個關鍵詞「主體性」及「公民力量」對澳門人來說曾經遙不可及,但今天竟跟澳門人配上了。
如謝曉陽所述,澳門人在殖民統治與本土傳媒的弱勢之下,主體性是被隱埋的,因此澳門人很少有宣告「我是我」的自信。我們以往既對政治社會事務沒有發言權,又被香港傳媒處處把澳門定型。我們不被殖民政府重視,不被兩岸華人重視,久而久之我們也不看重自己,默認自己人微言輕,而最終失語。沒有社會參與,沒有本土意識,主體性不彰──這就是澳門人以往的「無我」狀態。但以上種種背景,令「我愛澳門」的論述悄悄蘊釀,只等待水到渠成的時機。
相關書摘 ►取悅遊客的假歐洲:靠旅遊業吃飯的澳門,不幸變成了「奇觀之城」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隱形澳門:被忽視的城市與文化》,遠足文化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李展鵬
認識澳門過去與未來的必讀專著!
從世界回望本土,以澳門思考台灣
於大航海時代站上世界舞台的澳門
從默默無名的小漁村,歷經華洋共治、葡國殖民到成為中國行政特區
加上港式文化的浸潤影響,形成混雜而異質的文化面貌
因之,閱讀澳門可以讓我們追溯世界的歷史與跨國的交流連繫
從澳門人的本土覺醒,亦能提供文化、傳統、認同、根源等觀念的省思與辯證
- 「兩岸三地」「中港台」──隱含在這些區域概稱當中的澳門,究竟為什麼一直以來都被「隱形」?
- 除了葡式蛋塔的可口與大三巴的景觀,澳門還有什麼文化?
- 這座人口約60萬的城市,每年迎接超過3000萬的旅客,對當地的社會與人民生活造成什麼影響或價值扭曲?
- 相較於香港追求獨立與本土運動的方興未艾,比鄰的澳門相對顯得安於現狀,究竟他們是怎麼看待自己的身分?新一代的澳門人是否也逐漸凝聚新的本土認同?
- 澳門的賭場經驗,對台灣設立「博弈特區」能提供什麼樣的借鏡或警醒?
對很多台灣人來說,澳門是一個似乎很熟悉、但其實很陌生的地方。「港澳」這概念指的常是香港;在「中港台」及「兩岸三地」這些稱呼中,澳門更是隱形的。但其實,除了賭場、大三巴與葡國蛋塔之外,澳門還有其他值得瞭解之處。尤其是近年遊澳門的台灣遊客持續增長,而台灣也有人力倡開賭場,也許這就是台灣人了解澳門的時機。了解究竟澳門有什麼獨特之處?跟大陸、台灣、香港有什麼不同?
此書會從澳門長期不被看見的「隱形狀態」談起。作者身為土生澳門人,累積了過去十年對澳門的觀察與思考,全書分為四章。第一章「大三巴背後的故事」談歷史與文化,除了簡述澳門的特殊歷史以外,也從建築、城市結構、葡國菜,以及港澳的微妙關係去討論澳門的混雜文化;第二章「三千萬遊客的一夜情」談開放賭業市場之後的巨變,從二○一六年天鴿颱風曝露的問題、政府派錢的措施、旅遊業的過度發展、城市空間的變異,談到階級社會的浮現;第三章「遲來了數百年的初戀」談身份認同,討論「我愛澳門」這論述的出現,以及本土身份如何在建立在懷舊情緒及排外心態之上;第四章「自己的故事自己說」談本土創作,分析電影、繪畫及戲劇這三種作品如何反映了過去十多年澳門人對城市問題的思考、對本土身份的探索。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丁肇九
Tags:
Living as ONE:一圖看懂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看見居住、永續新可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臺首場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即將於9月23日至10月01日登場,邀請大家於展出期間走入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一窺臺灣社會住宅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
今年9月23日至10月01日,由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主辦的「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LIVING AS ONE)將於松山文創園區盛大登場。這次展覽內容以「我們+」為主題,取加號與「家」的相同讀音,巧妙地展現政策以「社會住宅」為核心、強調居住權的精神,同時也隱喻著臺灣社宅發展史中從零到一的累加與創造。
臺灣社會住宅發展史:一段集體創造的過程,一個關於我們成「+」的故事
臺灣社宅的發展歷程,相比歐美日韓等國於二戰後就開始不同,臺灣受特殊的歷史紋理與經濟脈絡影響,社宅的推動軌跡才不過十餘年。但其實自1989年反對高房價的「無殼蝸牛運動」後,不少民眾就意識到居住議題的重要性,並持續與政府、民間溝通對話,試圖改變「有土斯有財」價值觀中居住權、所有權緊緊相依的觀念,進而影響住宅政策的發展。

經過民間組織與政府單位的共同努力,2005年「社會住宅」一詞終於列入政策文件,其後伴隨著一系列的倡議、修法行動,直到2015年廢除國民住宅條例後,才終於確立社宅只租不賣的政策方向。換句話說,臺灣社宅乃經由長期的倡議運動而生,並在體制內、外的漫長溝通與修法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後,才形成現今結合社會福利、社區營造、公共服務的社宅樣貌。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不只是全臺首次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更是臺灣社宅發展的重大節點。此次展覽從倡議經歷、議題訴求、政策結果,及共榮共創的未來可能性等面向,將內容分為「社宅倡議+」、「社宅實踐+」、「社宅趨勢+」、「社宅生活+」四大展區,帶著觀展人一起看見社會住宅的方方面面,理解它的內涵與成果。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看見社宅實踐的三種可能性
談了那麼多,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到底是什麼?簡而言之,社宅最核心的概念是「只租不賣」,由政府將住宅以低於市場價格的租金,出租給一般戶或弱勢戶。目前臺灣的社宅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由政府主導或輔導興建的「社會住宅」;第二類則是由政府補助租屋服務業者開發民間房源 的「包租代管」。除此之外,社宅入住資格也有限制,《住宅法》規定,社宅應提供至少40%以上戶數予經濟或社會弱勢者,及一定比率予未設籍當地但因就學、就業而有居住需求者。

也因此,過去很容易因「社會住宅」與「弱勢戶」的連結造成負面觀感。不過事實並非如此,除了社會扶助的面向,社宅更加強調「多元混居」,且社宅並非獨立於社區的存在,當中不只有住戶,還乘載了許多社區的公共服務資源。例如07號展區展示的「信義區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E基地)」,就設有完善的物業管理機制、商業店鋪、托嬰中心、住宿式長照機構、身障空間等,不論是入住社宅的住戶,還是周邊社區的民眾,都可以享受社宅帶來的益處,住得安心、滿意。

另一方面,由於興建社宅的能量有限,所以政府除了興建新的社宅,還透過「包租」或「代管」的方式,媒合擁有閒置房屋的屋主及有居住需求的房客,重新利用現有的住宅空間,提供專業服務與租賃關係的保障。在展覽05號及08號展區中,亦展示了「包租代管」的社宅政策,無論是租稅補貼、居住體驗、傳統租屋困境等各個面向,都能夠讓觀展者更了解社宅政策下的多元樣貌。
社宅不只是房子,還是你未曾體驗過的生活方式
全臺各縣市都有社宅,而不同縣市的社宅,也發展出其獨特的特色。例如國家住都中心以「公共藝術打開鄰里之門」的林口選手村社宅、臺北市強調社區生活內涵而首創「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又稱青創戶)、臺中市強調公共空間設計的「臺中好宅」、高雄市以城市、交通與產業為主軸,將社宅融合進整體都市發展擘畫藍圖。

不難發現,在各地的社宅案例中,鄰里、社區、交通、公共空間等關鍵字反覆出現,這些字詞也直指社宅真正的本質──生活;而北中南東的不同發展方向,都是在成就一種地方性的理想生活。所以社宅的未來,其實就是城市生活的未來藍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展覽不斷強調社宅的未來想像,於是在展覽最後,國家住都中心將臺灣的社宅發展置於國際視野中,透過世界各國興辦社宅的案例,呈現全球社宅與城市交織出的獨特風景;並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重新發掘永續發展、銀髮混居、共融共享等生活型態的珍貴價值。
除了內容豐富的場館展區,國家住都中心在展期間也舉辦如公共藝術、社宅建設、社宅營運等共24場議題沙龍及工作坊,邀請大家觀展之餘也可以一起動動手、動動腦,想像未來的居住可能!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 《我們+》 展覽詳細資訊
展出時間:2023/09/23 (六)~2023/10/01 (日)
展出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
入場條件: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