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台的八年級曼谷咖啡師,賣一杯杯孤軍爺爺的「濃醇鄉愁」

留台的八年級曼谷咖啡師,賣一杯杯孤軍爺爺的「濃醇鄉愁」
Photo Credit: 呂亞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Liz 從沒見過真正打過仗的爺爺沈加恩上校,不過兩人靠93師咖啡終於得以跨世代、空間重逢。

文:呂亞君

「妳喝喝看,這不是我們家的豆子,不過是剛從北部帶回來的。」

說話直截不囉嗦,話還沒說完,沈培詩(Liz)手拿咖啡壺倒杯微酸的咖啡推到眼前,轉過頭繼續和員工以泰語對話。

咖啡廳店址不算特別好,儘管在曼谷大學區,距離大眾交通工具卻不近,不過老闆用特殊背景在每一杯咖啡放了點優勢——孤軍鄉愁。93師咖啡廳甫開幕客源大多是來找歷史故事的台灣人居多,因為1991年出生的老闆Liz,是國民黨孤軍第三代。

93師咖啡廳-5
Photo Credit: 呂亞君

「我每天要先喝一杯咖啡才會做事。」受訪前,Liz雙耳帶上超大環狀耳環,洋味十足,她成長背景確實融合多種文化碰撞。

「小時候我們都有軍人帶進帶出」,家鄉在泰北清萊府的帕黨村。台灣人從小念書讀到國共內戰,多少都會讀過最後國民黨軍隊節節敗退,分逃到中南半島的故事,而泰北是據點之一。Liz 從沒見過真正打過仗的爺爺沈加恩上校,不過兩人靠93師咖啡終於得以跨世代、空間重逢。

以三萬泰銖租下五層樓,客人走進樓中樓的空間,豁然開朗,堪稱燠熱天氣最佳休息站,室內裝潢和擺設家飾品全與戰役有關。Liz 到各個市集找來兩次世界大戰的相關產品,軍用水壺、步槍、迷彩服和爺爺的肖像是店內的主旋律。

店內賣的產品上,以泰、中、英文寫著93師的故事,短短兩三行字說的是三代人的故事。當Liz在曼谷坐鎮曼谷店內,沈加恩上校的二兒子沈慶復,也就是Liz的父親正在帕黨思索如何種出品質更好的咖啡。

「他後來當了村長,在家也種洋蔥等經濟作物,小時候為了我們的教育,讓我們到城市念書,泰文、中文同時唸,暑假寒假才回帕黨。」

談到父親,Liz 眼神流露出驕傲和感謝兩種情感。

螢幕快照_2018-03-31_下午12_54_14
Photo Credit: 呂亞君

帕黨村坐落在清萊府東緣,與寮國僅一線之隔,山上的建設不比市區,儘管 Liz 強調現在WIFI速度都能跟曼谷相比。帕黨位在惡名昭彰的金三角內,1969年開始已故泰王蒲美蓬推行王室計畫(Royal Project),政府請專家學者研究土壤特性,再因地制宜,栽種不同作物,政府也派員協助商品包裝、行銷,一條龍作業有序地協助山區居民脫貧。

官方統計,王室計畫輔導多達350種作物,年產值破六億泰銖,在這波重大社會變革中,也看得見台灣農技團身影。而原先1980年代帕黨滿坑滿谷的罌粟花,也逐漸被其他經濟作物取代,沈慶復在帕黨種植的咖啡豆,最後化身成93師咖啡廳的一杯杯濃醇鄉愁。

93師咖啡廳-3
Photo Credit: 呂亞君
93師咖啡廳-1
Photo Credit: 呂亞君

求學過程歷經清萊、曼谷和台北三座城市洗禮,小時候從台灣老師和出自台灣的教科書學中文,再到台北大學讀企管系,Liz就是在這個有點熟悉的「陌生故土」,與咖啡結下不解之緣。因地利之便她在校園附近咖啡廳打工,吸收台灣的日夜精華,「台灣資源很多是學習的好地方,一天可以完成很多事情」。

提到台泰兩地最大差異,Liz特別提到效率,曼谷地大人多車多,一天頂多完成兩三件事。靠著台泰關係讓事業不斷壯大,Liz目前距離夢想還有點距離。

手指樓上的空間,Liz想規劃空間推廣台灣觀光和咖啡文化,「台灣的技術真的非常棒」。回憶有次參與食品展,請到不同咖啡師比賽的冠軍,席間看見多名台灣人,Liz油然而生一股驕傲感,「雖然不是100%台灣人,但覺得好驕傲,因為從小到大都受台灣教育」。

她坦言店址不夠市區,單靠尋香客進門消費不足支付開銷,Liz發揮管理才能,開班傳授咖啡知識,還想靠台泰關係轉作供應商。

「unique」這個字,Liz 說了好多遍,要當供應商,自然得選泰國看不到的特色商品。訪問到一半,她到商品櫃拿了幾個裝飾用的外帶紙杯,在台灣看來稀鬆平常的咖啡杯,在泰國確實少見,天氣太熱多數人喝冷飲是原因之一。Liz一連舉了餅乾、糖漿、包裝都是台灣的優勢,烘焙機CP值更是世界之最。

她說得其實並不全然只是夢想,2016年九月曼谷惠恭王附近開幕的一間咖啡廳開張,就是Liz以93師的經驗、技術和原料協助開業,這天距離93師咖啡集團成立不過七年,距離93師咖啡廳2014年開張,也不過兩年的時間而已,Liz的衝勁,可見一斑。

93師咖啡廳-2
Photo Credit: 呂亞君

「像我們這次跟精品協會去種咖啡,不走出去也不知道多少人在努力奮鬥,大家都想將泰國咖啡做很大地改變。」訪問這天Liz才剛從山上回來,和同業一起參觀清邁的咖啡田,雙腳還留有大批蚊子咬過的印記。

經過此行她才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希望乘著全球第三波咖啡革命,讓更多泰國人懂精品咖啡,前兩波革命指的是三合一即溶咖啡和義式咖啡浪潮,單一產區單一品種的咖啡豆掀起的第三波革命,台灣也沒置身事外,近年來喝「耶加雪菲」的人數也逐漸往「卡布奇諾」的人數靠近,Liz認為泰北山區就能種出高品質的咖啡,不假外求。

與精品咖啡協會一行人上山下海的還有位年僅22歲法國自由工作者Jordan,憑藉對咖啡的熱愛,Jordan用鏡頭拍下大夥訪查咖啡田,親手種下幼苗過程,將五天濃縮成四分鐘的影片,而這些咖啡苗也將在數年後化成杯中物。Jordan說下一站要去新加坡和越南,眼神堅毅無比。

Jordan繼續東南亞聞香夢,Liz打造的鄉愁經濟以穩建步伐開闢精品咖啡戰場;我收起腳架,朝下一位青創家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