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功夫不精去哪都被人看不起:傳統木船匠師董明山的職人精神

功夫不精去哪都被人看不起:傳統木船匠師董明山的職人精神
現在每週明山師傅都會在「西灣海洋」工作室,進行古船復刻的工作,「西灣海洋」工作人員在一旁紀錄,希望能將老師傅的傳統口訣加以系統化。|Photo Credit: 西灣海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你也許聽說過,台灣是世界排名前五的遊艇王國。但不為大眾所知的是,我們之所以在客製化遊艇產業表現如此突出,重要的因素之一,是因為台灣有群造船技藝精湛的傳統木工師傅。

文:阿桂|編輯:謝綾均

你也許聽說過,台灣是世界排名前五的遊艇王國。但不為大眾所知的是,我們之所以在客製化遊艇產業表現如此突出,重要的因素之一,是因為台灣有群造船技藝精湛的傳統木工師傅。然而這種技藝卻隨著產業轉型、社會價值的影響,正在消逝中。

董明山師傅住在高雄,是少數使用傳統技藝的造船木工,今年快70歲了。2014年,他曾在沒有任何船圖測繪的輔助下,僅憑藉著一張1954年的舊照片,協助中山大學「邊緣社區認同再造」計畫中的「木船實驗工作營」【註】,一同執行復刻舢舨船的任務。並於後續一系列的課程與工作坊,成功在2016年復刻出消失40多年重達兩噸的大舢舨船,下水航行。

從老師傅的眼睛看出去,便能判斷下一步該做的工序、木料需配合裁切的尺寸、木頭要走的斜度等,這對許多木工愛好者和造船系學生來說,都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事。照片上的船影,或許能看出一點船的構造,但畢竟是要造出能下水的船隻,總不能僅模仿外型而已,還要兼顧實用性的需求,更何況是沒人看過的船。在完全沒有設計圖、沒有測繪的情況下,要造出一模一樣的古舢舨,所需的專業技術的精湛程度,是難以想像的。

當年籌畫復刻舢舨船計畫的助理羅國棟,在旗津找到明山師傅,說明想復刻古舢舨的來意後,明山師傅便曾表示,要趁他還能動時趕快做,因為像他一樣,有能力以傳統的方式把整艘木船作出來的,已經後繼無人了。

阿桂攝2
Photo Credit: 阿桂
走進造船廠,明山師傅遠遠地指著建造中的船隻,告訴我們船舶的製造結構:先有內裝的木頭結構,再來才是循著木構打造外殼。

這一天,我們來到他工作的造船廠,明山師傅帶著我們爬上樓梯,俯瞰建造中的船隻,告訴我們造船的步驟。

現場已有一艘架好木構的大船靜靜地躺在廠內,空氣中瀰漫著木屑與噴漆的混雜味道。明山師傅指著遠遠的大船船身,告訴我們,船舶的結構必須先有木模,才能做玻璃纖維外殼,加上複雜的木頭內裝,所以像他這樣的木工師傅,無論在傳統造船或現代造船裡,都還是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提到那年在中山大學的造船營隊,老師傅驚為天人的傳統技藝表現,明山師傅靦腆地笑:「那沒啥啦!」

「順就好」:非標準化的傳統技術知識

羅國棟現為「西灣海洋」工作室的創辦人,回憶起那年暑假擔任助理,在旗津基地負責「木船實務工作營」,整個營期印象最深的,就是老師傅時常掛在嘴上說的:「順就好」。

營隊第一天是放樣課,由於舢舨船沒有實體和設計圖,於是就在明山師傅當場對空比畫中,拉開了序幕。「他取了一條外圍的舷線,擺著搖槳的手勢說:『這樣的尺寸剛剛好,不會太難划。』就這樣開始了。」羅國棟說。

後來整個為期十天的營隊,明山師傅充滿經驗主義色彩的技術原則與口訣,使在場的大學生和木工愛好者大開眼界。從放樣、裁鋸龍骨、安龍骨,每個步驟都渾然天成。羅國棟形容明山師傅有著「腦海船圖」般的神奇技巧,從全憑傳統的墨斗定位,到高超的拉彈弧線繪成的龍骨放樣,令在場包括造船系大學生們嘖嘖稱奇。

營期最後幾天,學員分成兩組造船,一組是傳統舢舨,一組為西洋帆船,西洋帆船組學員有設計圖能看,彼此分工精準,各自做各自的;而傳統舢舨組學員由於無圖可看,遇到問題,全憑整組討論,必要時請老師傅指導。問問題時,明山師傅最常說的話就是「順就好」、「如此這般,這樣才會順」。

「順就好」這樣的概念,似乎是傳統木工技藝的最好寫照。由於老師傅的養成歷程,並非接受標準化的學院知識,也正是如此充滿彈性、可以隨時修正的技術經驗,因而能符應現在遊艇產業裡,隨時浮動的客製化需求。這也是台灣遊艇客製產業能穩坐亞洲第一的主因之一。

「日本人當年來台灣後,把鐵船領域的科學造船知識帶進來,整個知識體系與造木船是不一樣的。而像明山師傅這樣的傳統木船師傅,他們造船,幾乎只看簡易船圖,以及搭配口訣。」對船舶發展頗有研究的羅國棟說。

「現代的客製化遊艇需要像明山師傅這樣的傳統木工,是因為船殼做好、驗完後,客製化的部分幾乎就是內裝競賽,」羅國棟解釋「而明山師傅這樣的傳統木匠就在此時上場。他可以從現場環境進行觀察修改,透過放樣板,幾個禮拜後,就可以打樣給客人。效率之快,我們就是這樣讓外國人驚豔的。」

學會做船,轉做其他的木工也能「順」

明山師傅讀完初中後,他和許多那個年代的人們一樣,沒再繼續讀書,而是當學徒以習得一技之長。他的父親曾和日本人學習造船木工,他承繼了父親的造船木工技術,學了半年,便離開父親,自己到外面接工作。

年輕的時候,他對提升自己的技術十分勤奮,除了白天跟著同事完成工作,從工作中漸漸累積經驗,精進自己的技術,到了晚上就在家自己看相關的書,學習如何看圖與繪製線圖。

「人要學一樣東西,你要精啊,功夫不精,去哪裡人家都看不起,高不成低不就,要10元的工作你做不起來,給你8元又太少。別人來找你的時候,你做一個不漂亮的出去,總是很不好意思。」明山師傅說此話時,表情很靦腆,但還是能從他的話語,聽出身為職人追求完美的一面。然而精湛的技術卻仍免不了被時代潮流的變化所衝擊。

阿桂攝
Photo Credit: 阿桂攝
高雄船舶木工職人董明山師傅。

上世紀80年代,由於限漁政策之故,台灣造船產業一時跌落谷底。明山師傅開設的船舶欄杆工廠接不到訂單,他便關了工廠,開始四處接案的工作生涯。那段時間,正是保齡球運動方興未艾的時期,全台各地的保齡球館,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明山師傅因而得以在整個造船產業沒落的過程裡,轉作保齡球館內的球道工程,順利度過了這段職業生涯的低潮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