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爾地夫被迫讓渡主權,中國在印度洋展開「新殖民主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正如同在其他較小且窮的國家所發生的事一樣,中國商人投資馬爾地夫,以商逼政,結果是馬爾地夫已經瀕臨將把主權讓渡給北京的邊緣。
文:Robert A. Manning、Bharath Gopalaswamy《外交政策》
譯:觀念座標
曾幾何時,中國一度向世界宣布絕不介入他國的內政,也不會在國外興建軍事基地?這些話似乎都已成過眼雲煙。目前在印度洋島國馬爾地夫所發生的危機,提醒著世人——中國憑藉其經濟力量,已搖身成為掠奪式經濟體,吹起了新殖民主義的號角,並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區激發了各國的戰略衝突,這不啻是新的大博奕(a new Great Game)。馬爾地夫前外長阿赫美德・馬辛(Ahmed Naseem)表示:「目前在馬爾地夫所發生的事,不只關係到民主,還關係到整個印度洋地區的和平、安全、穩定。」
馬爾地夫一向在印度的南亞影響範圍之內。自從兩國脫離大英帝國獨立以來,印度一直幫助馬爾地夫的經濟,也負責維護該國的國家安全。印度支持馬爾地夫專制統治的總統蓋約姆(Maumoon Abdul Gayoom)長達數十年之久,甚至在1988年派一支軍隊前往該島防止當地軍人造反。根據Sushant Singh的《仙人掌行動:馬爾地夫不可能的任務》(Operation Cactus: Mission Impossible in the Maldives)書裡所描寫的:印度接到蓋約姆的請求後,在短短16小時內,就派了一支軍隊抵達瑚湖兒機場(Hulhule airport)。
然而,印度—馬爾地夫的關係已經在外來勢力介入下受到極大動搖,正如同巴基斯坦、斯里蘭卡與其他國家一樣,崛起的中國以補助公共建設、到處灑錢的方式,企圖培養從屬國家(client state),把中國稱霸全球海洋的野心跟「一帶一路」結合起來,而且打算在印度洋的太歲頭上動土,挑戰新德里。
有趣的是,2012年以前,北京還沒有在馬爾地夫首都馬利(Malé)設大使館,認為這裡不過是蕞爾小國。然而今日馬爾地夫充斥中國觀光客,中資也大量湧入。全球發展中心(Center for Global Development)的一份報告指出,中國在馬爾地夫最大的投資計畫,是瑚湖兒機場的更新計畫,總價為8.3億美元,其中包括一座長達1.3英哩的跨海大橋,以連結機場島嶼跟首都,造價高達四億美金。另外,中國還打算興建一座25層樓的公寓大廈,及一座醫院。
反對黨表示,中國的這些計畫佔馬爾地夫國債的70%,馬爾地夫必須每年繳交9,200萬美金給中國還債,大約是年度政府總預算的10%。馬爾地夫的基礎建設、貿易、能源等部門,已由中資獨佔鰲頭。此外,中國還跟馬爾地夫簽定了一份自由貿易協定,其中一個條款是:「租賃無人島Feydhoo Finolhu為觀光用途,租期50年。」北京的財大氣粗,與印度細水長流——以文明、外交、文化、商業等與馬爾地夫交流的方式,形成了很大的對比,引發了新德里與馬利有識之士的憂心。
馬爾地夫的反對黨人士憂心的是,中國設下的是債務陷阱,如同他們在斯里蘭卡的做法一樣。根據新德里政策研究中心教授陳樂尼(Brahma Chellaney)的說法:「這是中國以債務換影響力的模式,中國拿錢來蓋基礎建設,以取得對方的自然資源。」正如同在其他較小且窮的國家所發生的事一樣,中國商人投資馬爾地夫,以商逼政,結果是馬爾地夫已經瀕臨將把主權讓渡給北京的邊緣。
中國外交部雖然矢口否認——表示「中國絕不會介入馬爾地夫內政」,並且說該國政策衝突應該由馬爾地夫的機構自行化解——但國際觀察家認為,中國所說的解決方式只不過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放長線釣大魚」而已。
當然,我們必須指出:一帶一路不是為了中國的經濟利益,而是為滿足其戰略大目標。另外,一帶一路林林總總的計畫不見得總是成功。在斯里蘭卡,中國興建的國際機場很少使用,常常拿來養蚊子。在巴基斯坦、斯里蘭卡、馬爾地夫,中國人都忙著興建海港,根據他們的說法,都是為了民事用途。雖然斷言這些將成為中國海外建軍計畫一環還言之過早,但我們很難不推論它們跟中國的海洋野心有關。
馬爾地夫反對黨政治人物指控:馬爾地夫總統阿卜杜勒・雅門(Abdulla Yameen)為一己之私利,任憑中國攫取16個小島、中資流入亦使物價飆揚。另外,去(2017)年12月雅門還跟習近平簽了一個自由貿易協定,隨即在國會強渡關山,只給國會一天的時間,要求他們表決通過。
雅門跟中國過從甚密,引發民眾抗議,他再宣布馬爾地夫進入緊急狀態,並在上個月逮捕了最高法院的法官,理由是他們釋放反對黨政治人物。雅門逮捕大法官的行為,已經引起國際關注,聯合國人權專員並稱之為「對民主的攻擊。」印度政府對於雅門也十分不滿,但到目前為止,尚未採取任何行動,即使馬爾地夫前總統納希德(Mohamed Nasheed)呼籲印度軍隊前來平定紛爭。
雅門引起美國注意的,不只是他跟中國的交往而已,還包括日本數度指控:日本說馬爾地夫的油輪違反聯合國安理會規定,偷偷運送貨物給北韓。根據聯合國的制裁條款,美國可以要求登上可疑的船隻進行檢查,這可能會導致美國海軍登上馬爾地夫船艦,直接挑戰雅門的政府。
能源轉型看數字說話!臺灣成為拚進亞洲第二的淨零優等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實踐能源轉型,近年來我國再生能源的設置量已大幅成長,不僅光電和風電合計裝置容量已是2016年的7倍,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更可望達到一成;綠電增加,能源效率亦逐年提升,能效評分已躍升亞洲第二;透過綠能優先、燃氣搭配,同時大減舊型亞臨界燃煤機組使用,空氣品質更是持續改善。為了更好的未來,臺灣將持續加緊轉型腳步,實現2050淨零願景。
再生能源成長幅度優於全球平均
依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所發布之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統計,近5年(2018-2022年,以2017年為基期)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年複合成長率為9.1%;同期臺灣的年複合成長率為21.9%,表現優於全球平均。
2023年9月我國風電與光電裝置容量達14.137GW,為2016年之7.33倍;尤其離岸風電更是在政府與民間協力下,從無到有開始建立產業鏈,累積至2023年11月已有281座離岸風機屹立於海上,裝置容量突破2GW。
風光加速布局
2022年風力發電與太陽光電發電量達142.2億度,為2016年的5.5倍,及時提供了產業界最需要的綠電,支持供應鏈的綠色與低碳轉型。

國際能效評分躍升亞洲第二
能源密集度即生產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GDP)所消耗的能源數量,是反映能源效率的重要指標,根據能源署統計資料,近10年來臺灣能源密集度年均改善2.9%;根據美國能源經濟學會(ACEEE)最新(2022)發表之「國際能源效率評分卡」(International Energy Efficiency Scorecard),臺灣能源效率從13名(2016)進步到世界第8(2022);亞洲僅次於日本。在整體政策(national effort)、建築、工業、運輸等四個面向的評分中,整體政策得分最高,名列全球第5;顯示臺灣能源效率持續提升,是產業與全民共同努力的成果。

空汙減排有感
透過發電結構調整、機組汰舊換新、空污改善措施,台電公司火力電廠整體空污排放量已從2016年約10.7萬公噸,降至2022年約4.2萬公噸,減少61%。近年來台電持續落實增氣減煤,不僅有助於提升發電效率,空氣品質也不斷改善,顯示能源轉型過程兼顧環境永續。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能源轉型,不僅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影響,再生能源也穩健成長,持續提升我國能源自主與改善環境品質,帶動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為整個社會經濟體系注入了新的活力。未來將持續深耕再生能源發展路徑,重點放在極大化發展光電場域、離岸風力及前瞻能源等綠電領域,搭配儲能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回應再生能源的間歇性發電特性,能源供應更穩定。同時,亦積極推動強化電網韌性的措施,透過多方努力,將如期如質達成政策目標,逐步實現能源轉型,為臺灣打造更加永續、綠色的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