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穀之中的「腎之穀」:大豆的顏色不同,物性也不相同

五穀之中的「腎之穀」:大豆的顏色不同,物性也不相同
照片提供:農委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大豆的形狀如腎形,豆莢也如腎形,可以看得出來他的物性與腎所屬的水系統的關係密切。目前在習慣上所稱的大豆,實際上包含了黃豆、黑豆、毛豆。三者就物性的觀察來說,最大的不同點就是「顏色」。但也只因為顏色不同,物性就是天壤之別。

作者:紫林齋主

大豆,古語中也稱作「菽」,是東方人非常常用的一種糧食作物,烹調與加工法更是千變萬化,十分精彩,可以說在東方的文明,甚至是中華的飲食文化之中,不可或缺。現在就中文而言,若是只寫「大豆」,似乎很難清楚指出是使用何種品種。但若是在漢唐時代的中文,大豆直接指稱的就是今日中文所說的黃豆,少有爭議。這個語感在近代的日語之中,仍被保留下來,漢字同樣寫做「大豆(だいず)」,而稱呼黑豆的「黒豆(くろまめ)」或「黒大豆(くろだいず)」則另有其名。近代日文的內容,主要從唐代的遣唐使帶回的漢唐時代的中文資料內化而來,保留至今的內容比例也不少,所以從這裡,多少可以做個相互的佐證。以我個人來說:透過對於日文的認識,是我在研究《桂本》時很重要的資料參考來源。

大豆之名雖為「大」,但是根據我看過的一些大陸地區地方保留的古種,豆粒可能比一些在古中文裡名為「小豆」的紅豆,還要小上一號。不過我個人認為:大豆的品象還是以大顆粒、香氣濃者為佳,這表示其含有的津液較足,下行力道也較緩和。由此可見,地方農業對於地方作物的「留種」工作十分重要,不應該在農業全球化的風潮之中,散失了物種的多樣性這項重要特徵,特別是要避免只向大公司買種,這對於生態系統平衡明顯是不利的做法。大豆的形狀如腎形,豆莢也如腎形,可以看得出來他的物性與腎所屬的水系統的關係密切。目前在習慣上所稱的大豆,實際上包含了黃豆、黑豆、毛豆。三者就物性的觀察來說,最大的不同點就是「顏色」。但也只因為顏色不同,物性就是天壤之別。

黃豆,色黃,黃色屬土性,象季夏,善致中和,所以是「涵養津液」,就等於有滋養中焦脾胃的能力。土系統的天性為善於吸取水屬性的津液,土系統功能旺盛,則水屬性的津液被汲取得更快速、涵養量更大,藉此水消土長,所以我們說「土克水」。不過我們也不必因此擔心脾土會損害到腎的功能,因為在夜間就寢的時候,脾土又會進行雙向調節,啟動太陰下墜力,在「睡得沉」的功能表現下,將大量而質純的津液往下焦送入腎中,一次補足。滋養脾胃,令脾能保存高濃度的津液,接著就能引導心火與脾土結合,變化生血,所以黃豆對於養生的功效是極大的。人體本來就有將水屬性的津液由下焦上輸至脾,讓中焦脾胃運用的功能,所以大豆能夠藉由以本身帶有的津液供給脾土涵養之後,減少直接汲取水屬性津液的需求,改善中焦脾胃津液不足的問題,間接能夠保養下焦腎的津液。所以大豆在五穀之中被列為「腎之穀」。

大豆的營養價值如此之高,種籽乾燥保存多年之後還具有發芽能力,所以在一些比較少吃到肉的地方,特別是土壤貧瘠的地方,大豆就是非常重要的作物與營養來源。日本古代幾乎是不吃、也難得吃到畜類的肉,在飲食上格外倚賴大豆與相關製品,在日本的俗語就稱大豆為「長在田裡的肉(畑の肉)」。所以為什麼常有人說,黃豆對於保養婦女停經之後身體的狀況很好。因為女性在停經之後,身體失去原本精血上下的循行動力,而中焦在透過黃豆涵養了足量的津液之後,就能解除偏燥的問題,進而穩定胃氣,調理脾氣,能緩解停經後,在脾到腎這一帶的血虛煩躁。如果只是拿「大豆異黃酮」的成分來解釋,又有人要擔心:男人、孩童吃了大豆製品,是不是可能會引起生理混亂?事實上,這是中國人吃天然大豆食品至少五千年的歷史之中,從來沒有發生過,也絕對不會發生的事情。但是,如果我們吃的是萃取出來的「健康食品」,就不在討論之列了。

黑豆

黑豆,色黑,黑色屬水性,象冬,善吸附、阻絕能量。我在《太極米漿粥》中曾提到要避免吃黑豆(《太極米漿粥》),沒想到引發許多讀者朋友的回響。

我就一併在此說明。我們提過:大豆本身含水屬性的津液,是腎之穀。其實豆類本來就有多種顏色,顏色也代表不同的豆類和其相對應的五行系統感應,同氣相求。黑豆本身的津液含量還不達最高,就像是人「沒吃飽」,所以黑豆之類的黑色食物在我們的身體裡頭,很可能就要與我們的內臟搶養分了。大豆又與水屬性的津液親和,若是腎裡的津液被黑豆吸走了,這還得了?腎的功能,本來是要在脾胃反覆利用、化消津液並且有餘之後,才引導津液的精華,變化為最高濃度的津液,也就是水精,以供身體利用,如:結合心火生血,入肝系統藏血。這下子在腎裡頭的水精被吸走了,其他的系統就無精血可用啦!

「只要是黑色的食物對於腎都是好的」可以說是近年來在社會上流傳最嚴重的中醫藥的重大錯誤見解之一,而且根深柢固,難以修改,甚至連討論都有困難。簡言之,穀類進入五臟之中應該是要「補養」,而不該「吸走能量」;色黑能藏,色黑的物體多半善於吸附,像是黑豆、木炭、或是烤成焦苦色黑的肉,他們的特質之中,多半同時也呈現出:少有津液,或者津液的含有量不夠豐富。除非食物本身含有「極豐富」的脂質、膠質等水精,就像是人已經「吃飽了」,才有機會「物極必反」,反向的供出水精來補養人體,像是芝麻、杜仲、海帶等。世人常常不明究理,只叫人吃黑米、吞黑豆「養生」,結果「養」得自己也因此往「生」。

毛豆

毛豆,色青,青色屬木性,象春,善疏泄、暢達。毛豆只不過就是未成熟的黃豆或者黑豆而已,如果單看營養成分,恐怕與成熟的黃豆與黑豆相去不遠。不過在物性的觀點,顏色不同,作用就不同。毛豆的「木」屬性主疏瀉,對於讓身體向下代謝掉水氣、濕氣的效果,則明顯較佳。而未成熟的種籽屬性通常較涼,對於去微熱,也有一定的幫助。在日常飲食之中最佳的利用方式,就是「下酒」。酒性比較偏有濕熱,能暫時提高胃氣發散的效果,刺激肝膽的走勢變強,也是服用中藥丸劑常見的相佐之一。但是如果平素胃氣不足的人又喝了酒,也容易造成肝膽能量與養分耗竭,不可不慎。如果在飲酒的時候,佐以一些鹽水煮毛豆,幫助緩解濕熱之氣,讓酒氣能被毛豆吸附而下,較能避免掉飲酒所帶給身體的強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