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管知識不該是高高在上,我們在非洲草原上「開」商學院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脫掉鞋子,拿著簡單的背包,深入田間,教導農民與合作社一些最簡單基礎的商管概念與會計方法,這是我過去這幾個月一直在做的事情。
我們好像在辦農民商學院:在田間、路邊搭起教室,用一張張的flip chart和麥克筆,將困難與充滿理論的商管概念,化成淺顯易懂的文字與應用方法。脫掉鞋子,拿著簡單的背包,深入田間,教導農民與合作社一些最簡單基礎的商管概念與會計方法,這是我過去這幾個月一直在做的事情。
大學的時候怎麼也沒想到我現在會做這些事情,雖然當年總是碎念念這些有什麼用,但人生很難預測什麼將派上用場,當初念的五管和辦活動的經驗總算沒有白費,也算是不愧對教授們了。
為什麼農民需要這些商管知識?這也是我不停地問自己的一個問題,他們耕作生活了好幾千年,不靠記帳,也這樣安然地活到今天,為什麼21世紀的今天,農民突然需要這些知識了?人們做的所有決定和行為,無非是希望讓今天或明天過得更好,這些知識能幫助人們過得更好嗎?
近幾十年來,因為交通越來越方便、農業技術提升和無可避免的全球資本主義浪潮,打破了農民原本平靜的生活。中盤商向農民收購作物,農民也有剩餘的農產品能賣給中盤商,這些商業活動使得烏干達農業從交換與自給自足(subsistence farming)逐漸轉向以商業(commercial farming)為主,這也是幾乎所有以農業為主國家的發展軌跡。
在這個從自給自足農業轉向商業農業的進程中,另一個概念出現了:Farming as a Business,將農業當作一個生意在經營。
由於人口眾多、市場龐大、土地肥沃,越來越多資本家投入農業生產,甚至有老師辭掉教職工作,回鄉種田,因為種田的收入還比老師還豐富。但另一方面,就如同大部份國家一樣,耕作與勞動被當作窮人的活動,犁田被視作一種懲罰,年輕人到都市裡打工找工作,幾乎所有人都希望成為都市中的受薪階級。
烏干達土地肥沃,氣候宜人,農業生產擁有非常大的潛力,但在農村裡,並不是所有人都將農業生產視作為一個生意和職業,比較像隨意的副業,尤其是像豆子、玉米等糧食作物。在這裡,女性通常負責糧食作物,如玉米、豆子、洋蔥等等,而男性則負責現金作物,如咖啡。有趣的性別分工,能明顯的看出不同作物在生活中擔任的角色不同。
我們在教什麼呢?首先從如何記帳開始,記帳是一切生意的基礎,做生意必先弄清自己有多少錢,花了多少,成本多少,獲利多少。
烏干達人並沒有書寫與規劃的習慣,總是隨性所致,也搞不清楚自己投入多少資金,買了多少種子,成本多少,花了多少錢,賺了多少,所有零碎的資訊都在腦中。但腦中的資訊並不可靠,所以我們教導農民簡單的記帳方式、計算盈餘的概念與成本會計。
其實我們教的並不是「記帳」本身,而是教導如何做簡單的規劃與每次花錢之前稍作思考。花錢之前想一下,就能減少需多不必要的花費,相信這是大家都有的經驗。
每個課程過後我也會給他們一些簡單實用的小建議,例如手上有現金的時候就快點買下一季需要的種子與肥料,免得太多錢在手上,不小心就花掉了。在一連串冗長的訓練過後,這些小建議十分有用,能幫助農民記得一些簡單的小訣竅。
接著我也會教一些簡單的管理與行銷知識。在這裡,我看過太多沒有妥善管理的生意,大多是因為缺乏適合的系統與監控。例如有許多合作社的玉米脫粒機消失在村莊裡,本應是賺錢的機械,卻因為疏於管理被其他人「借」走,無法取回。但其實這些只要靠多一點管理和監控就能解決,如訓練兩三個能信任的員工固定駕駛操作、讓農民事先申請有多少公斤的玉米需要脫粒。
我最近也開始教一些基礎的行銷課程,從目標客群、競爭者開始講起,到4C(商品、價格、推銷、地點)。相隔大半個地球,雖然文化不同,但有許多東西仍是相通的。如同台灣一樣,為了有不同收入來源,減低風險,許多農民都是半農半X,他們可能有一小塊田,同時也有一間雜貨店。
如何行銷對所有人來說都是一大問題,在農村裡的行銷方式跟都市中當然大相徑庭,網路與社群完全不管用,主要還是靠口耳相傳與實體招牌。許多咖啡農生產咖啡,卻完全不清楚自己生產的咖啡到底是針對哪一種市場,甚至沒喝過自己種的咖啡。
「你知道嗎?你們自己的咖啡比超市的即溶咖啡好多了。在美國一公斤賣差不多700多台幣呢!」我跟他們說。「真的嗎?!」他們不可置信地看著我,怎麼也沒想過原來自己的咖啡比超市中的「昂貴外國咖啡」貴那麼多。
於是我拿起了筆解釋咖啡市場的區隔與行銷通路,他們才終於了解自己的咖啡原來落在什麼市場,到底什麼樣的人喝他們的咖啡,到底如何到達消費者手中,而這些消費這又在乎什麼。
因為市場資訊不透明、資訊取得不易,使得生產者不清楚終端消費者的需求,不曉得如何針對某個客群,彌補市場資訊落差也是我們努力的方向之一。
剛開始我很緊張,不曉得大家對這種訓練的接受程度如何,但出乎我的意料,大家反應熱烈,認為時間太少,希望我們很快能下次再來。資源和資訊稀少,讓這些農民求知若渴,希望多學一些這方面的知識、學習已開發國家成功的秘密。
我計劃明年1月舉辦農民的創業工作坊,有點像農民start-up weekend的概念,一梯次招募20位有興趣創業的農民,從最簡單的可行性評估、行銷策略、成本會計、商業企劃書撰寫到協助申請貸款,希望一步一步的協助農民創業。也希望這些種子農民在未來能教導其他農民,協助更多人創業,創造自己的工作,自己的未來。
商管知識不應該高高在上、西裝筆挺,而是能應用於世界上的每一個角落,從跨國大公司,到非洲農村的小攤販,每個人以及每個組織,都應當學習如何管理與應用自己擁有有限的資源。
責任編輯:楊士範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以引擎創造汽車, Mercedes-Benz 又將如何以 AI 重新定義汽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AI 人工智慧,正在快速改變你我世界。從客服中心的對答到文章的生成, AI 似乎越來越無所不能。與你我生活息息相關的移動生活同樣沒因此例外, AI 不僅讓座艙內車載資訊系統的語音系統聰明應答,更可逐步取代人類掌握方向盤自動駕駛。巧合的是,積極利用 AI 改變汽車樣貌與功能的,更是 130 多年前發明汽車的 Mercedes-Benz!
從 Siri 、 Chatbot 、 ChatGPT ,到 Bing 搜尋引擎, AI 成為了生活中不可忽視的存在。 AI 發揮分析語言及推測使用者意圖的強項,讓過去需要人類親力親為的服務與對談,成為了 AI 當前最火熱的應用功能。汽車產業中也有相同運用,座艙內的車載資訊系統正是最好例子。透過聲控操作車輛功能,讓駕駛不再需要用手一鍵一鍵地輸入指令,更輕鬆直覺,也更便利安全。但 AI 的強大可不僅於此,透過對圖像能力的處理與深度學習,更一步步實現全自動駕駛願景。
AI 於汽車產業的應用,放諸全球每個汽車品牌都在積極努力。身為汽車的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曾以內燃機改變了人類的移動方式,以當前的發展趨勢看來, Mercedes-Benz 很有可能要再度運用 AI 科技,改變汽車於人類歷史中的定義。
AI 能帶給車主何等的科技便利? 以 Mercedes-Benz 的 MBUX 多媒體系統發展來說明
開車時要如何讓旅程更添便利與樂趣?從收音機的發明開始,車廠們從不停止創新。在安全的基礎上,設置更進階的汽車音響、透過衛星訊號的導航系統、利用連網能力引入更多元的功能等。 Mercedes-Benz 於 2018 年推出 MBUX 多媒體系統,更開拓了汽車產業的全新領域。雖然聲控不算是最新的科技,但搭載於當時 A-Class 上的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可以透過 AI 學習,讓駕駛使用如「我覺得冷」的人性化口語,命令車輛聰明自動地調高空調溫度,並結合大尺寸的觸控螢幕與高度個人化設定,達到因人而異的介面風格。此外,亦可發揮 AI 運算與學習能力,分析駕駛愛聽的音樂類別、常去的餐廳等安排建議,直接顯示於介面上。

立基於第一代基礎, 2021 年第二代 MBUX 多媒體系統迎來了更智慧的更新。延續前一代的大尺碼螢幕規格,創造出更大且前所未見的顯示介面。且不僅針對駕駛,更能針對座艙內的每位乘客進行貼心功能。後座乘客也可以直接與 MBUX 語音助理溝通、夜間拿取前方置物箱內物品時副駕駛座室內燈主動開啟等等。針對駕駛部分更是無微不至,駕駛要倒車時系統會自動收起後擋玻璃電動遮陽簾、要調整後視鏡時駕駛只需注視欲調整的後視鏡,就可直接進行控制;不僅如此,更研發出擴增實境抬頭顯示器,讓導航路徑可與前方環境合而為一,駕駛無需低頭觀看地圖。
而在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研發不到五年時光內,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將於 2023 年問世,啟用 5G 模組,加強即時連線的應用能力。在車輛靜止時,要於車上進行視訊會議、觀看 TikTok 影片或是玩個 Angry Bird 都不成問題。更強大的沈浸式體驗也是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的強項,將讚譽為柏林之音 Burmester® 環場音響系統結合環景式內裝照明,讓燈光可隨著音樂節奏改變照明效果,再搭配 Dolby Atmos® 音效科技,打造聲歷其境的環繞音響體驗與體感震動,大幅豐富聽覺體驗。

AI 如何創造安全未來 看看領先的 Mercedes-Benz 怎麼做?
無論是汽車發明前的馬車,或是搭載著內燃機或電動馬達的汽車,駕駛皆是以人為主。車輛上的介面亦應以使用者為導向,盡可能增加駕駛便利性與行車安全。畢竟人非機器,駕駛過程會受到各種身體、心理狀況影響,行車安全也會隨之起伏,而往往意外就是在此分心或失誤中產生。
正因 AI 科技的日新月異,如何能改善行車安全,成為了工程師們的重要課題。透過感應器的資料收集,再結合圖像判斷能力與豐富的大數據,以及 AI 強大的深度學習,讓輔助駕駛科技一步步地朝向「自動駕駛」邁進。也因當前自動駕駛科技的發展火熱,國際汽車工程師協會( 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SAE ) 將自動駕駛以自主能力區分,從 Level 0 到 Level 5 區分出六種自動駕駛等級。當前諸多車廠都已達到的 Level 2 ,於定義上仍屬於「輔助」階段,非真正的自動駕駛科技,意味著駕駛不能離開方向盤,駕駛必須時時監督輔助駕駛功能。簡而言之,仍是人為主、科技為輔的階段。
而 Level 3 開始,自動駕駛科技可以適度地接管車輛。當系統要求,駕駛需要立刻接手車輛操控,換言之,駕駛可在某些路況或路段交由車輛自動駕駛; Level 4 則是實踐了高度自動,基本上除了極端的氣候或環境影響外,駕駛不須時時注意方向盤、油門等操控,車子都能執行自駕。如計程車的自駕服務,方向盤或油門踏板可能無須安裝等。而到了 Level 5 ,則是完全交由系統自主操控,在「任何條件」下車輛都能自動駕駛,無需人類操控。
Mercedes-Benz 不僅於 MBUX 多媒體系統中高度結合 AI 科技發展,在自動駕駛輔助上有著領先業界的地位。 2023 年 Mercedes-Benz 成為了全球首家於美國內華達州獲得 Level 3 有條件自動駕駛國際認證的汽車品牌,在特定的路線上與特定條件中,駕駛可以將駕駛任務交由系統來執行。

你以為 Mercedes-Benz 於自動駕駛的領導地位僅此於此嗎?其實不然。 Mercedes-Benz 其實也已成功開發出 Level 4 自動駕駛科技,被德國聯邦汽車運輸管理局核准在斯圖加特機場的 P6 停車場中使用,實踐無人自動停車技術。意指當駕駛開車進入此停車場後,點擊智慧手機應用程式並發送到預先預定的停車位,駕駛就可離開,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會自動把車輛停妥到指定車位。駕駛再也不用辛苦於停車場中找尋車位,再也不用擔心自己停車技術不佳而無法停好車。一切的停車動作,交給 AI 掌控的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即可。

身為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更要重塑汽車未來樣貌
從過去的汽車發展軌跡可以發現,過去重點以硬體設備為主;而當前或是未來汽車的核心價值,則會奠基在車廠於車內系統的軟體科技水平之上。許多車廠為了迎合此改變,期望透過與其他科技公司合作,串接現有軟體介面,試圖縮短革新的時間,但對於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而言,更專注於自有系統與架構研發。適度地與 NVIDIA、Google 等 科技大廠聯手開發,目的就是要打造完整的自有科技團隊與生態系。這點或許是品牌的自我高度期許,也或許是身為汽車發明者的責任使然。
AI 正改變人類社會中的各個層面,其中也包含汽車產業。以硬體定義車輛品質的時代已然過去,在使用者體驗上考驗著眾車廠如何以使用者體驗為核心,發展車用軟體系統,以創造消費者於車輛內的全新體驗。未來汽車產業將不會只是傳統製造業,更須引進科技業的核心追求突變。 Mercedes-Benz 近年來的發展路徑,不僅是最佳說明,也為車壇發展開啟了一條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