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放公務員的「年終慰問金」,本質上如同詐騙集團在詐取你大量財富前略施小惠

發放公務員的「年終慰問金」,本質上如同詐騙集團在詐取你大量財富前略施小惠
Photo Credit: Ged Carroll @ Flickr CC BY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因為國民黨的目標,是持續執政亂花國庫的錢,也就是瞄準你全副的退休老本,就像詐騙集團想騙的是你所有的銀行存款一樣。

隨著選戰越來越緊繃,日前有某國民黨立委要求恢復公務員的「年終慰問金」。甚至對行政院主管官員破口大罵「若這次國民黨在台北、台中市長選舉落敗,將『唯你們是問』。」對於這樣的做法,有許多網友直指這根本就是「期約賄選」。然而先不論這樣的做法是否為政策買票,對廣大的公務員朋友來說,執政黨這樣的做法真的是在照顧公務員福利嗎?

要考慮這個政策是不是真的對公務員朋友有利,我們必須先回到台灣目前的財政狀況。台灣從馬英九上台後,政府舉債已經達到了1兆8千2百億元。恐怖的不是舉債,因為只要能夠還得了,倒也沒什麼。恐怖的是在馬英九上台前,國庫每年的支出都還是能有5%左右的結餘。但在馬英九上台後,國庫每年都在虧損,到2012年時虧損已超過每年稅收的10%。

公務員朋友們應該先要有一種清楚的概念。各位的所有福利,無論是在職的「薪水」、退休時一次領取的「退休金」、或是另一種不一次提領,採按月領取的「月退俸」,乃至各種加給,都是由國庫支應的。若是我們拿銀行存款來比喻,各位的「薪水」、「退休金」、「月退俸」,是各位存在國庫中的「本金」。至於「年終慰問金」之類花花草草的加給,不過是這些本金所衍伸出的「利息」。

然而今天一旦國家財政出了狀況,到時候公務員損失的將不會只是「年終慰問金」之類的利息,而是連自己「薪水」、「退休金」、「月退俸」都會一起賠光。2010年希臘破產後,公務員的退休金與一切福利被取消,在街頭控訴政府的慘況,諸位應當都還記憶猶新。當時希臘政府在面對這些替國家工作了一輩子,最後卻落的一場空的公務員時,不只不感到羞愧,反而控訴就是這些公務員福利太好,拖垮了希臘經濟。

推薦閱讀:

或許有人會質疑,前政府執政時期也發了諸如「老人津貼」、「老農津貼」之類的錢,為什麼當時沒問題,現在國民黨發「年終慰問金」就有問題?這難道不是選擇性批評?

其實透過這個質疑,我們可以更深入問題的核心。那就是真正的問題從來就不是「津貼該不該發」,而是「政府的財政結構健不健全」。如果今天政府的財政結構,國家的經濟結構健全,就算人人都拿18%優惠存款,國家也不會倒。

今天的問題根本,不在於國民黨發錢。而是在於「國民黨把台灣財政推到了危險邊緣,還想發錢」。 

那為什麼國民黨會把國家財政帶進這樣的危險邊緣呢?因為當2008年馬英九上台後,沉迷在一種奇異的思維中。這種思維認為只要帶動大規模投資,就能帶動景氣,進而讓經濟變好。於是乎馬政府大規模推動諸如「桃園航空城」、「台北六本木」、「台北秋葉原」各種奇奇怪怪的大規模開發案。另一方面,為了促進財團投資,馬政府更努力的幫助財團減稅,並且打擊勞工福利。於是一邊花大錢,另一邊卻大砍財源,造成了現在政府的財政困境。

但若是馬政府打的如意算盤成真,就算一邊花錢一邊減稅,帶動的經濟成長也應該使稅基增加,補足財政缺口。然而現在很明顯的就是錢灑了、稅也減了,但經濟卻一天差過一天,為什麼會這樣呢?

其實問題就出在馬政府奉行的經濟思維,恐怕根本就是一種「教條主義」。在西方的經濟學界,為了美國如何走出1930年代的經濟大恐慌,產生了兩種相互爭執的論點。其中一種便是凱因斯學派所主張的,美國經濟的復甦全賴於「新政」(New Deal),也就是政府大規模投入公共建設與勞工福利,帶動景氣好轉。

另一種則是右派米爾頓.傅利曼(Milton Friedman)的主張。在這種主張中,認為凱因斯學派這種短期的大量投入對帶動景氣根本毫無幫助。傅利曼最主要的論點便是「恆常所得假說」(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該論點認為只有「長期、穩定」的收入提升,才會改變消費者的消費模式,讓景氣變好。

今天馬政府迷信教條主義之處,就在於以為透過「民間的大規模投資」,能夠避免西方右派經濟學界對政府推動公共建設沒有效率的批評,又能夠同時帶來凱因斯學派帶動經濟的好處。

但這種「大規模開發案」所造成的經濟後果,其實與傅利曼所攻擊的「政府一次性發錢」根本沒有兩樣。更悽慘的是缺乏議會和民意的監督,這種「假自由化經濟政策」,只是更助長了「裙帶資本主義」(Crony capitalism)還有「恩庇侍從主義」(Patron-Client Theory)所帶來的貪腐與無效率。例如最近鬧「頂新集團」鬧的沸沸揚揚的各種事件,就是這種政策思維下最直接的結果。

而馬政府自以為打擊勞工福利能帶來投資增加,使景氣好轉。卻不知道這種破壞「長期、穩定」的薪資結構,追求一次性資金投入市場的做法,根本是海耶克(Friedrich Hayek)與傅利曼對凱因斯主義批評的根本核心。因為勞工拿了錢,才會變成消費者。今天要讓景氣「繁榮、穩定」,就要讓消費者能「穩定的提升消費能力」。打壓勞工薪資與福利,其實就等於是在打壓消費者的消費能力。今天台灣勞工的消費能力都被馬政府打死了,景氣要從哪裡來?

Photo Credit:  eaglett7 @ Flickr CC BY SA 2.0

Photo Credit: eaglett7 @ Flickr CC BY SA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