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醫護員衝上台救人卻被「請下去」,「相撲平台」為何成為女性禁地?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日本相撲迄今仍保有諸多傳統和習慣,其中一項「嚴禁女性進入土俵(即相撲擂台)」,協會據此曾拒絕過女性選手、政治人物、甚至連醫護人員上台急救,也被要求離開。
被視為日本國粹的相撲,近日卻因一起意外事件,成為討論女性議題的熱點。在一場職業相撲巡迴賽上,一名女性醫護人員為了急救昏倒在場上的市長,進入被視為女性禁地的相撲擂台「土俵」上,卻被場內廣播一再要求離開「土俵」,事後還傳出有觀眾目擊在女性走下土俵後,工作人員開始在其上灑鹽的情況,引發外界撻伐,批評「罔顧人命的傳統,令人感到恐懼」。
《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4月4日,在大相撲春季巡迴演出時,舞鶴市長多多見良三在致詞時突然昏倒。
事發當時正在土俵內協助急救的舞鶴市市民文化環境部長飯尾雅信回想說,自己看到市長突然昏倒,就趕緊衝上土俵。他說,接著有一位女性進入土俵內,相關人士問這位女性是不是醫療人員,這位女性說自己是護士,會做心肺復甦術;他於是從旁協助把市長的領帶及襯衫脫掉。
飯尾雅信說,就在最緊要的時刻,聽到大約3次廣播要求這位女性離開土俵。他聽到這位女性說:「明明就是在救人,為何要這樣?」
根據影片,一開始幾位男性衝上土俵,卻完全不知如何處置,直到一名女性衝上土俵(13秒),撥開人群開始進行CPR急救。而另一名女性不久後也來到土俵上(23秒),開始協助急救。不過此時大會廣播卻重複響起:「請女性離開土俵、請女性離開土俵。」並且要求由男性處理即可。
但從影片中,站在土俵上的男性們卻都只是圍觀,束手無措,直到有一名男性接手CPR,以及數名男性消防人員將多多見良三抬走後,她們才陸續走下土俵。
《自由時報》報導,目擊者指稱,該協會在女子離開土俵後,就開始大撒鹽巴(相撲比賽前的一種「去污」、維持土俵神聖性的儀式),當時還有好幾名男子在土俵上,似乎旨在補救相撲自古以來禁止「不潔的」女性踏入土俵一步的陳規。
醫護人員並未放棄急救,舞鶴市長多多見良三送醫後被診斷是「蜘蛛網膜下腔出血」,經過手術治療病情穩定,須住院靜養約一個月,目前職務由副市長代理。
不過這件事情,也引發日本國、內外媒體大篇幅報導。《日本放送協會》就摘錄美國《華盛頓郵報》一篇以「日本女性試圖在土俵上救人,卻因『不潔』被要求離場」為題的報導,點出這一事件讓人們對日本傳統和文化中,對於女性種種不平等的關注。

《中央社》報導,而身為相撲迷、日本漫畫家畠山秀樹,也忍不住跳出來批評相撲協會。
他說,真是愚蠢至極,只要在廣播前多想一秒,就不會說出這樣的話;就算讓女性進到土俵內,既不會影響相撲比賽的票房收入,也不會讓相撲失去神聖性,想不透為何要這麼堅持?
由於事情引發外界關注,日本相撲協會高層幹部也進行討論,結論是未來遇到緊急情況時,必須以人命至上作為最優先考量,然後彈性因應;未來也將徹底檢討急救措施及場內廣播方式。
不過,日本相撲協會幹部表示,沒有什麼事比人命更重要,至於女性不能進入土俵,那是不同層次的問題。
女性為何不能進入相撲台?
《紐約時報》 報導,相撲的起源,和日本神道教的豐收儀式有關。根據一派說法,相撲比賽最初是為了娛樂豐收女神,農民相信如果女性進入土俵,會引起女神的忌妒和憤怒,最終將破壞收穫。
《赫芬頓郵報》日文版報導,土俵不只是運動場地,同時也作為神道祭事的一環,因此就像是許多日本的宗教聖地一般,每個月會有生理期的女性也成為相撲禁忌的一環。不過日本也有不少宗教場所早就解禁,像是富士山(江戶時代後期)與比叡山(明治五年)的靈場都可讓女性進入,倒是相撲界對此依舊保守如故。
不過,雖然日本向來有「女性不准登上土俵」的傳統,但這個「傳統」究竟從何而起,其實也有爭論。因為根據日本最早的相撲記載之一、《日本書記》所寫,相撲的參與者就是天皇的女官(采女)。在近代的民間故事集《義殘後覺》(16世紀之後成書)中,也記載了室町時代(1336年-1573年)確實有女性力士存在。一直到江戶時代(1603年―1867年),公開對決、供人觀看的女子相撲才成為禁忌。
而日本相撲界,早前也發生與性別有關的爭議事件。
《日本時報》指出,該議題第一次引起大眾注意是在1978年,當時一名 10歲的女孩在兒童相撲比賽中進入決賽,但日本相撲協會不准他在藏前國技館參加決賽,理由就是「國技館的土俵不准女子進入」。
1990年,日本首位女性內閣官房長官(國務大臣)森山眞弓要求總理大臣獎盃讓她進入土俵頒獎,卻遭到協會拒絕。而在2000年,當時的大阪府知事太田房江希望能在千秋樂(比賽最後一天)親手致贈府知事獎給獲獎選手,也一樣遭到相撲協會以其女性身份拒絕。
根據《紐約時報》當年報導,日本相撲協會的一位官員說,禁止女性進入土俵與性別歧視無關,而是一個應該得到尊重的古老傳統。
當時的協會主席(Katsuo Tokitsukaze)表示,「在我看來,相撲協會在保持自己傳統文化的同時,不斷改變價值觀和對歷史的看法是完全合理的。」不過他也暗示太田房江,不要在這件事上「硬碰硬」。
時隔18年,女性不能進入土俵,再度因「救人事件」在網路上引起討論。
《地球圖輯隊》報導,裁判在事件當下的反應則引起日本網友的憤怒,許多人對裁判比起人命關天,更在乎傳統的行為感到不滿,一名在護理學校就學的學生便寫到:「如果你叫一個試圖救人的工作者『離開現場』,基本上就是叫被救援者去死。」
Tags:
裝修費用預算怎麼抓?設計費、工程費、監工費用該如何計算?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裝修費用/裝修預算拿捏是民眾在裝修過程中極為重視的一環,依據房子的新舊,新成屋裝修和老屋翻新的裝潢費用就會有所差距。針對這部分跟大家分享3個思考要點,掌握以上觀念,就能幫助你釐清裝修預算的比例分配,至於實際要花費多少,就看你的口袋有多深囉。
對有裝修需求的民眾而言,裝修費用/裝修預算拿捏是民眾在裝修過程中極為重視的一環,面對預算表上林林總總羅列的裝修設計費、工程費、監工管理費,到底要怎麼分辨呢?
其實,依據房子的新舊,新成屋裝修和老屋翻新的裝潢費用就會有所差距。新屋的整體室內設計與裝潢工程的費用大約落在4~6萬元;毛胚屋為6~8萬元;中古屋約莫是8~12萬,而且依據風格、選材的不同,也會大大影響整體價格。像是古典風、奢華風預算就較高,且若使用到原木、大理石等高價材料數字就會繼續向上增加,此外,如果你更動了格局與管線,費用又會再往上加……,以下《幸福空間》就為大家彙整關於裝修預算的大小事 !➤➤➤想了解裝修要花多少錢? 裝修計算機線上報價
裝修費用有哪些?
一般來說,一個完整的裝修費用包含「設計費」、「工程費」及「監工費」,其中設計費取決於設計師個人的經歷、名氣、公司規模或是難易度,而有不同的計價方式;工程費則會因為選用的建材或是施工方法不同產生很大的價差,至於監工費部分通常為總工程款的5%~10%。

【丈量費】
現場勘查、工地丈量、現場測繪、了解需求、平面繪製。
每次 3,000~5,000 元不等,有時丈量費也可以合併於設計費中。
【設計費】
大致上常見的設計費計算方式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以「坪數」計價,依照實際規劃的坪數收取設計費用,視設計公司不同,平均每坪收費3000元~10000元不等;另一種情況是,工程也由設計公司承包,設計費則會以總工程款來計算,就目前市場行情來說,大約落在5%~20%不等,因此在洽詢時雙方必須溝通清楚。若希望設計公司提供3D平面圖則需額外付費,依目前市場行情,一張約5000元~8000元不等。
此外,有些設計公司會以不收設計費或監工費的行銷方式吸引屋主,要特別注意,這些費用可能無形之中已經分散到工程款項當中,因此報價單上的工程項目與收費方式要確認清楚,以免發生不必要的裝修糾紛。

【工程費】
工程費包含建材與施工項目的所有費用,以實際選用的建材、數量及工法做報價,但其中的複雜度與專業程度之高,對於一般民眾來說,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完全理解的範疇,建議要了解市場行情、多方比價,合約書內的報價單也必須確認清楚各種款項與細節,避免日後惡意追加款項的情形發生。

【監工費】
若是委託設計師代為監工,就會有監工費的產生,目前市面上較常見的收費方式,依照設計公司不同,大約會以總工程款5%~10%計算;第二種方式是,設計合約與工程合約統一交由設計公司統包,監工費則包含在工程費中。

裝修費用多少才合理?
許多人對裝修費用評估或裝修費用拿捏沒什麼概念。針對這部分跟大家分享3個思考要點:
Point01. 搞懂屋況 以利精算裝修費用
裝修達人張德良指出,民眾常有「我不會抓預算耶!總預算會不會跟需求差距太遠?有行情價可以參考嗎?」考量新成屋、毛胚屋或中古屋的裝修重點大不同,裝修預算拿捏與編列重點也會有所差異,建議買房時就應注意房子格局狀況,挑選適當的房子,有助未來裝修時能減少不必要的預算花費,並將裝修重點放在提升生活機能性與風格營造。另外,若是購買的是預售屋,則可以善用客變的優勢,省下日後調整格局、重拉管線的費用,讓資金運用更有彈性。

新成屋

毛胚屋

中古屋


Point02. 釐清3大裝修重點,分配裝修預算比重,排出優先順序
有了工程總預算之後,一般來說該如何分配呢?張德良指出,將裝修重點分成三大類:「基礎工程」、「裝修工程」、「裝飾工程」,視屋況條件與個人需求不同分配比重。
以老屋翻新為例,考量居家安全與延長使用年限,基礎工程的整頓絕對是首要重點,因此建議先將預算放在基礎工程,其次才是機能、生活滿足的設計,最後才會是風格及其他裝飾工程與擺設部分。當裝修預算有限時,建議全面性考量實際裝修需求,列出裝修項目的優先順序,建立明確裝修方向,並適時做出取捨,才能以最精準的預算分配打造最具效益的房子。

新成屋:基礎工程花費最少,因此可將更多費用著重裝修工程,滿足生活機能上。
毛胚屋:介於新成屋與全屋改造之間,考量格局與管線需要重新規劃安排,所以基礎工程上相較新成屋就會略微提高。
中古屋:裝修費用相較其他屋型而言,花費佔比高得多,主要在於管線修改、格局打掉重做,以及可能伴隨老屋漏水等問題,窗戶更新為隔音氣密窗等需求。
有了以上的認知之後,民眾就可以釐清裝修預算花到哪去了,並掌握還有多少預算可以用來強化風格設計與裝飾工程的應用。上述的總工程預算,是實際用在裝修、裝修材料上的基本費用。張德良提醒,還有所謂獨立的五大項目,包含家具、燈具、窗簾、衛浴與廚具都在其中。另外,像是設計費、工程費及監工費也都是另計!

Point03. 首購族vs .換屋族,裝修思考面向不同
如果你是首購族,請一定要相信,未來換屋的機會很高,「保值性」與「轉手性」的考量較高一點。建議買新一點的房子,來降低裝修的費用。例如買了500萬的房子,花了80萬裝修,5年後再轉手時,買方只會參考你5年前買房的價格500萬,而不會把裝修的80萬算入,那麼這80萬就不是資產,而是沉沒成本。
倘若你是換屋族,會比首購族較清楚,哪裡住起來較不方便、舒適,對空間大小也比較有概念,那麼投入較多的裝修預算,是可行的,畢竟換屋就是要改善居住品質。
掌握以上觀念,就能幫助你釐清裝修預算的比例分配,至於實際要花費多少,就看你的口袋有多深囉。

裝修費用如何付?
動輒上百萬的裝修費用,一般會分多個階段付款。而各家設計公司的付款方式不大相同,須以合作的設計公司為準,建議在簽約時就訂出各階段的驗收項目,並於確認進度與項目後再匯入工程款。目前,最常見的付款模式俗稱「3-3-3-1」,也就是分四個階段付:
第一期
簽約時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二期
開工後,拆除工程、基礎工程完工後,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三期
油漆工程進場前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四期
驗收合格後收最後10%款。


本文章內容由「幸福空間」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