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斜槓青年的七個步驟:為什麼要在網上做個人品牌?

成為斜槓青年的七個步驟:為什麼要在網上做個人品牌?
Photo Credit: Depositephoto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想成為斜槓青年有7個重點,首先要搞懂甚麼是你的個人品牌。

作者:蕭秋水、剽悍一隻貓

今天網路上很流行斜槓青年,在前兩年我們不叫斜槓青年,我們叫跨界。可能再過一兩年,斜槓青年不流行了,可能會冒出來一個新的名詞,比如知識型IP。其實在我們年輕的時候,有個類似的說法叫作「個人品牌」。個人品牌狹義來說就是在網路上做個人品牌。為什麼在網上做個人品牌呢?因為在現實世界,我們想形成大範圍的影響力實在是太難了,不如到網上給自己一個新標籤。問題不是叫什麼,重要的是在做很多事情時,我們要找對方法,而不被一些新的概念所迷惑。

比方說在我們學校,要把個人品牌做起來非常簡單。老實地選好方向,然後做學問,出成果,寫論文,評論,帶學生,等你一步步成為一個德高望重的老教授。要是四十五歲熬到了,那已經是超級年輕,不過大半個人生都已經過去,不喜歡學術的人會覺得沒意思。

在任何一個你想進入的領域裡,最開始你自己也不太熟悉時,快速找到比別人更快成功的路,到底要用什麼方法?這就是要跟大家分享的部分。

第一步,清晰定義個人品牌

我們常常去談打造個人品牌,實際上個人品牌是一個非常含糊的概念。請讀者朋友們想一下,大家天天都在聊個人品牌,我倒是想問一下你們認為個人品牌是什麼?德魯克的目標管理裡面有一個Smart原則,它要求把目標變得非常明確具體,要可以量化,然後可以分解,有截止日期,這樣才能客觀評估這個目標是不是一個好目標。我覺得談個人品牌時,要先學會先把它清晰化。我提出要定義清楚兩個問題──

  1. 請問你們準備選擇哪個方向做個人品牌?
  2. 請問在你們選擇的方向,擁有個人品牌的標準是什麼?

「吉吉二十一天打卡群」群主吉吉媽和我有這樣一段對話──

吉吉:有自己的書,暢銷。

大叔:很合理,請問什麼是暢銷?

吉吉:賣了五十萬冊。

大叔:好,開始明確了,但我必須說一句,賣五十萬冊很難啊!

吉吉:五十萬其實是瞎說的,十萬都戰戰兢兢啊!

大叔:你沒有提出是什麼方向的書,還有你現在沒有書稿和出版社,那麼如何保證在今年下半年內就出版,爭取明年擁有一年銷售週期呢?

吉吉:那改成在二○一七年,出一本有關斜槓媽媽領域並年銷量十萬的書,這樣呢?

大叔:這樣子已經明確很多了。但是我想問一句,在這個領域,過去這麼多年,有賣到十萬的類似圖書嗎?

一開始她說要出一本暢銷書,但並沒有說是哪個方向,這是第一個大問題。很多人做個人品牌和吉吉一樣,對定位選擇其實是模糊不清的,這會導致在個人品牌建設過程中不斷搖擺,從而懷疑自己選擇的方向。其次吉吉提出暢銷書的標準是五十萬冊,這在圖書銷量上是一個非常非常大的目標。我可以跟大家透露一下我的PPT圖書,一共有四本。從二○一○年賣到二○一六年,用了六年的時間大概賣了五十萬冊,這大概是國內賣得第二好的,賣得的最好的是《別告訴我你懂PPT》,那麼再看賣五十萬冊這個目標,你還覺得現實嗎?

如果吉吉把有名的標準定義成一本暢銷書的話,這是很難操作的。其實吉吉的問題,幾乎絕大部分想打造個人品牌,吉吉想像的成功,是很難描述她要到達成功的過程,到底是如何規劃。若我是吉吉,我會把這個目標明確為:在二○一七年出版一本關於斜槓媽媽領域的選題書,並且在業內獲得很好的口碑後,爭取一年內賣到一萬本,為我打造個人品牌的第一塊磚。這就是個合理的、也搆得著的目標。

第二步,理解與研究,目標領域的達人

我發現很多人從來沒有認真瞭解過在他想切入的領域裡到底有哪些達人?達人成長的過程到底是怎樣的?哪些可以借鑒?哪些不能複製?我問吉吉有沒有研究過那些已經成功的或是打造了個人品牌的斜槓媽媽。比如在日本有非常多的斜槓媽媽,她們講時間管理、收納、斷捨離,都非常受歡迎,在這方面打造了個人品牌。日本麥肯錫有一個特別厲害的媽媽,叫勝間和代。她養了兩個孩子,一邊工作一邊考證,差不多每年都能出好幾本書,不僅把自己的生活過好了、丈夫小孩照顧好了,也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了,成為一個非常有影響力的人,還有另一個顧問吉田穗波,也是一個很成功的斜槓媽媽。一個達人,他多多少少會把自己的故事透過勵志的方式講出來。如果有心搜尋的話,並不難獲得這些資訊,但很多想做斜槓媽媽的人,根本就沒有對這樣的達人做研究功課,瞭解別人怎麼做到那樣的成績,如果這些功課我們自己都不了解,怎麼就能複製成功?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我在二○○九年決定要切入PPT領域前做了一件事:就是把當時國內PPT做得好的人,有三十多個人吧!逐個把他們的博客看了一遍。看完後我就有了三個認識──

  • 第一、對國內PPT領域的發展狀況有了一個宏觀的認知。不像原來,別人說A就A,說B就是B,很難建立起自己的判斷力。
  • 第二、經過分析評估,我認為自己在PPT設計領域可以達到一個不錯的水準,儘管美感我做不過高手,但我可以在邏輯構思能力、話題製造能力、演講表達能力的基礎上,快速提升PPT設計能力到一個合格的標準。而且,一些擅長講邏輯、構思能力強的人,他們的PPT美感又太差。我覺得我能把每一樣技能都很快做到八十分,雖然單項不如人,但我的總分會比他們高,這就幫我找到和其他高手競爭的立足點。
  • 第三、我發現有些人的博客風格特別受歡迎,這種風格叫用圖說話。這就啟發我思考是不是有一個閱讀趨勢叫視覺化,我可不可以用這樣的方式來構建我未來要打造的產品?

我想,乾脆出一本用PPT思維寫的書好了,結果我真的這麼做!這就是我的第一本書《說服力—讓你的PPT會說話》。一出版很多人就覺得「哇!太酷了,原來PPT圖書可以做成這個樣子。」雖然在今天來看,這本書需要改進的地方仍然很多,但在二○一○年,這本書絕對是領先當時整個PPT圖書行業審美和設計水準,《說服力—讓你的PPT會說話》變得暢銷了,一下子就把我的個人品牌的空間給打開!

第三步,找出自我條件的差異優勢

很多人一說到成長就條件反射一樣去思考,我還有哪些地方不足?這樣的思考當然沒有問題。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不是所有的不足你都能夠改進。比如有人問我:為什麼你能打造出「秋葉」這個品牌,你哪來那麼多時間?當然我在時間管理上比普通人強一點,但是有一點很多人比不了我,我不用做家務,而且我剛好在學校裡面工作,學校裡工作時間相對自由。所以我可以在不影響工作、不照顧家庭瑣事的情況下,專心營運自己的網路品牌。

而我非常清楚很多中年人,一方面要處理公司的事情,一方面還要解決家裡很多事情,這樣他的注意力就不能全部集中在自己的事業中。大部分人不是能力比我差,也沒有才華,而是每天的生活把他的優秀都磨成平庸。我看過太多的案例,才明白大部分人很難複製我的模式:我有時間。很多人問我為什麼能成功?我說我娶了個好老婆,很多人以為我是在開玩笑,但是這是很重要的事實,她幫我解決了很多後顧之憂,讓我完全沒有顧慮地在前面奔跑。

第四步,以成功人士經驗為標準,確定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