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德國版「台電」的非核家園,真的只能靠燃煤、和法國買核電?

德國版「台電」的非核家園,真的只能靠燃煤、和法國買核電?
德國總理梅克爾出席EnBW第一座離岸風電的揭幕儀式。|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德國預計2022年將終結核能,如何做得到?從像是德國版「台電」的能源公司身上,我們可以看見當地正在發生的能源轉型。

2018年才剛開始,台灣就發生兩起難解的電力問題。

3月,新北市的深澳電廠環差案通過,兩組號稱使用「乾淨的煤」(亞煙煤)的超超臨界燃煤機組即將啟動,讓環保團體疾呼撤回許可。同月,停機600多天的核二廠2號機重啟,沒想到才併聯發電一天,3月28日就因蒸氣控制閥出問題而緊急停機,核電安全非同小可,重啟時間至今仍未確定。

傳統能源讓人越來越不信任,不過如果沒有這些電力,台灣每逢夏天就面臨用電吃緊的困境。但其實缺電的台灣,現在正有一股「綠能」勢力在形成,預備要從台灣海峽吹進來。

台灣西部海域有得天獨厚的強勁風力,不僅被英國顧問公司4C Offshore評為全球最優良的海上風場之一 (全世界最好的24個風場,有15個落在台灣所轄的台灣海峽),風力每秒可達10公尺以上,更吸引全球知名的風力開發商,想來台投資。

今(2018)年4月,台灣正式啟動離岸風力發電的遴選機制,海內外一共有9家開發商、18個案場遞出申請,如果在6月優先獲得遴選,就能夠分配到電網先發電,賺每度5.8元、為期20年的躉購電價。來自全球(包括丹麥、德國、加拿大、日本)與台灣本土的風場開發商,早在去年下半年開始,便積極在台灣四處找船、找鋼鐵,和本土供應商合作,準備插旗我國離岸風電市場,申請的案件總開發量高達10.6GW,超過政府釋出的裝置容量(5.5GW)一倍。

截至2016年,台灣的發電狀況仍然是以火力為主(火力82%;核能12%;再生能源4.8%),根據能源局的規劃,到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要達標占總發電量的20%。這是天方夜譚,還是不得不做的決定?我們可以從德國能源公司經歷的轉型之路,一窺究竟。

當燃煤和核電不再「吸金」,下一個能源新霸主是誰?

德國北方的波羅的海,海面上佈滿上百隻風力發電機。這裡是德國電力公司EnBW投資的先鋒風場,波羅的海一號和二號。這兩座規模分別為21與80隻風機的風場其實還很年輕,才剛在2011年和2015年開始商轉,不過至今它們表現不俗,去年有一半的時間發電滿載(4300個小時),生產14億4千萬度的電力(相當於台灣核二2號機組一半的發電量),能供應近40萬戶家戶用電。

德國風力發電
EnBW在波羅的海的離岸風場(波羅的海1號)。|Photo credit: EnBW 提供

不只供電,這些水上風機,也讓連續虧損七年的EnBW公司去年第一次轉虧為營,息稅折舊攤提前盈餘(EBITDA)比前年成長了13.5%,其中再生能源和電網就貢獻了65%的收入。前景看好,EnBW甚至預估,到了2020年,再生能源將為公司帶來超過2倍的盈利增長,而相較之下,傳統發電(燃煤、石油)的收益將下跌2成。

身為德國第三大的能源公司,EnBW像是德國版的「台電」,國家與地方政府佔股超過九成。雖然目前正積極發展再生能源,但其實EnBW在十幾年前,還是一間以核電、燃煤為主的能源公司 — 2011年,核能佔EnBW將近一半的總發電量(47.7%),化石燃料的佔比也高達近四成(38.1%),再生能源只有一成(10.8%)。

EnBW的能源結構,某種程度正反應出德國「能源轉型」的路徑圖。

1986年,蘇聯發生車諾比核子事故,反對核能的綠黨在1998年和社民黨結盟,拿下德國國會過半席次,從那時開始,德國「去核」的政策逐漸明朗。不過直到2011年,日本發生福島核災之後,才真正成為促使德國廢核的「最後一根稻草」— 德國政府在當年毅然決然宣布與核電「斷交」,德國17座反應爐中有8座永久性關閉,而最晚在2022年以前,德國境內的9座核電廠必須除役,邁入「非核家園」。

這項決定造成包括EnBW在內的德國四大能源龍頭(意昂集團、萊因集團及Vattenfall)巨大的財務損失,意昂、萊因與Vattenfall,甚至還向德國最高法院——聯邦憲法法院提出多項訴訟,要求賠償。

不過,德國政府廢核的政策堅定,加上邊際成本(每發一度電所額外增加的成本)為零的再生能源,在電力市場上的競爭力逐漸增強,也讓這些能源巨頭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電力政策。

意昂集團(E.ON)在2014年將化石能源業務轉移到一家新公司Uniper,意昂本身則全力發展再生能源與電網,更在2018年收購再生能源公司Innogy。

而EnBW也從2012年,開始致力能源轉型,營運重點聚焦在風力發電。2016年,EnBW比五年前少了超過一半的核電(22%),電力缺口除了靠化石燃料補上(燃煤35%;燃氣13%),主力發展的能源,其實還是增長一倍的再生能源(23%)。

「EnBW是追著風跑的一間公司。」EnBW電業發展事業部負責人德克·谷瑟威(Dirk Güsewell)驕傲地說。EnBW如今擁有47座陸域風場、2座離岸風場,另外北海2座離岸風場(Hohe See和Albatros)也剛投入開發階段,預計2019年就能併網發電。

如果看現在風力發電的成本變化,不難看出EnBW為什麼全力投資風能。

德國在2000年通過《再生能源法》(EEG),讓再生能源優先調度併網,以每度50歐分(約台幣18元)的高價,保證收購再生能源,吸引許多開發商投資。而隨著越來越多人投入風電市場,連帶改良風機技術,發電效益越來越好,風力發電成本也逐步下降。

LCOE
美國投資銀行拉扎德(Lazard)2017的年度分析指出,原來成本最高的太陽能和風力發電成本(LCOE)持續下降,在某些情況下,建設和營運成本甚至低於傳統發電技術(如煤炭或核能)。
德國電力
2017年10月,暴風席捲德國期間,風力發電量大增,電力市場甚至出現批售電價為負的情況。Photo credit: Fraunho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