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食或米飯吃太多?亞太地區「胖小孩」16年暴增38%

外食或米飯吃太多?亞太地區「胖小孩」16年暴增38%
Photo Credit: Lwp KommunikációCC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亞太地區的胖小孩以急速增加,台灣的中小學生體重過重比例則接近三成,每年相關醫療健保支出高達264億元。

亞太地區的胖小孩越來越多!聯合國聯合國糧農組織(FAO)駐曼谷食安及營養官員斯瑞達(Sridhar Dharmapuri)表示,亞太地區5歲以下孩童過重的比例,從2000到2016年間上升了38%,而且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聯合國認為這和亞太地區的都市發展、外食增加等飲食習慣有關。

而台灣的小胖子也在國小、國中約各佔三成,平均每三人就有一人有體重過重問題,台灣和肥胖相關醫療保健支出高達264億元,國健署呼籲家長應注意孩童飲食,確保健康。

《中央社》報導,聯合國的研究人員表示,亞太地區孩童的肥胖比例急遽上升,斯瑞達告訴湯森路透基金會:「亞太地區肥胖比例的成長幅度比許多其他國家都高。」斯瑞達也強調,雖然美國肥胖率遙遙領先,亞太地區過重孩童的人數卻急遽上升,且亞太多國民眾面臨的健康威脅,為全球數一數二嚴重,因為過重的孩童較可能在成年時轉為肥胖體型,並引發第2型糖尿病、高血壓和肝病等嚴重健康疾患。

《蘋果日報》報導,全球成年人肥胖比例最高的國家為美國、墨西哥、紐西蘭和匈牙利,最低的是日本及南韓。東南亞地區肥胖率最高的是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和泰國。根據亞洲開發銀行研究所(ADBI)統計,亞太地區民眾因為過重或肥胖,每年占健保系統1,660億美元(約4.85兆元台幣)的花費。

為什麼「胖小孩」在亞太地區急速增加?

《自由時報》報導,根據聯合國統計,過去二十年來亞太城市空前成長,今年首見逾半數人口居住城市中,但由於交通基礎建設不佳,城市人口常耗費數小時通勤,回家沒時間做飯,許多人選擇外食;這也使得加工食品攝取量增加,這些食品往往脂肪、糖與鹽的含量過高;此外斯瑞達指出,亞太地區民眾的飲食普遍缺少蔬果,「食物以米飯為主,每人盤子裡,米飯就佔50~70%空間」。

根據衛福部102-105年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 ,我國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為45.4%,雖然較過去是年前肥胖盛行率增加趨勢已趨緩,但更直得注意的是學童的肥胖過重問題,依據教育部104學年度學生健康檢查資料結果顯示,國小學童過重及肥胖率為28.7%、國中生過重及肥胖率為29.2%,其中103學年國小學生過重及肥胖率下降0.3%,而國中生過重及肥胖率較103學年增加0.4%;即便有不少人認為小孩胖胖的很可愛,長大就會瘦下來等,但衛福部強調,學童肥胖防治從孕產期就應該著手預防且延伸至整個生命周期,因研究顯示,小學時期的肥胖在成人後有6到7成仍然肥胖;而肥胖的國中生更高達7到8成將來是肥胖成人。

肥胖會怎麼樣?

世界肥胖聯盟(Word Federation of Obesity) 也在去年的「世界肥胖日」公佈,估計到西元2025年,全球肥胖人口將達到27億,治療肥胖併發症的費用將達到1.2兆美元,因此呼籲各國政府積極採取肥胖防治行動,提出三項行動目標包括:對於「肥胖治療」、「早期介入以提升治療的成功率」,及「早期預防以減少危險因子與治療的需求」等面向挹注資源。

衛福部進一步指出,2014年我國十大死因中,就有7項與肥胖相關;在肥胖相關的醫療花費方面,國人肥胖與過重引發的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高膽固醇血症等疾病,經統計過重與肥胖相關醫療支出佔全民健康保險費用的2.9%,若以2011年國民醫療保健支出9,103億元計算,肥胖相關醫療保健支出已達264億元,造成個人及國家重大經濟及勞動損失,呼籲家長注意孩子飲食,應避免高油、高鹽、高糖,並培養良好運動習慣,預防肥胖發生。

新聞來源:

核稿編輯:羊正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