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起來要人命的帶狀皰疹:該如何預防「皮蛇」現身?

痛起來要人命的帶狀皰疹:該如何預防「皮蛇」現身?
Photo Credit: DermaNet New Zealand, Tinea Pedis, CC BY-NC-ND 3.0 NZ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帶狀皰疹是個痛起來要人命的皮膚疾病,在台灣又常被用台語稱為「皮蛇」或者是「飛蛇」。這個疾病在你沒遇到前,你大概沒興趣了解,但一旦得到,保證你會痛到立刻想了解很多問題。

帶狀皰疹是個痛起來要人命的皮膚疾病,在台灣又常被用台語稱為「皮蛇」或者是「飛蛇」。會有這個稱呼是因為帶狀皰疹發作時,會在身上出現一長串的紅斑、水泡,看起來有點像是蛇的樣子,有時甚至會和蜂窩性組織炎難以分辨。這個疾病在你沒遇到前,你大概沒興趣了解,但一旦得到,保證你會痛到立刻想了解很多問題。像是帶狀皰疹跟皰疹或是汗皰疹聽起來都很像,但到底有什麼關係?帶狀皰疹疫苗到底要不要打?為什麼會長帶狀皰疹?得到帶狀皰疹之後該怎麼治療?有什麼辦法預防發作嗎?

圖1
Photo Credit:DermaNet New Zealand, Herpes Zoster, CC BY-NC-ND 3.0 NZ
長在大腿上的帶狀皰疹(Photo Credit:DermaNet New Zealand, Herpes Zoster, CC BY-NC-ND 3.0 NZ)

為了完整回答這些問題,今天團隊的醫師們將回顧多篇文獻,提供大家完整、正確的資訊,幫助大家一起戰勝帶狀皰疹。廢話不多說,我們開始上課囉。

帶狀皰疹是怎麼發生的?哪些人容易得到?

帶狀皰疹的發生率其實不低,相關研究中美國人一輩子大概有30%的人會長過至少一次帶狀皰疹,而且發生率隨著年齡增加也會隨之增高。帶狀皰疹的發生和水痘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 HZV)有關,水痘病毒在人體有兩種完全不同的表現方式。在第一次感染水痘病毒時,身上會在臉部、身體、四肢產生許多密密麻麻的紅疹,再逐漸發展成紅色的丘疹,接著會形成水皰,再來變成膿皰,最後結痂脫落,這就是典型的「水痘」症狀。

但水痘病毒不會就此在你體內消失,而是會潛伏進你體內的感覺神經節內,潛伏期可長達數十年之久,一直到某天你的免疫力降低時,才突然發作。潛伏的水痘病毒發作,就是今天討論的重點:帶狀皰疹。

帶狀皰疹發作時,常會產生以下的症狀:

  1. 劇烈的疼痛
  2. 密集呈現帶狀排列的小水泡(這也是被稱作帶狀泡疹或皮蛇的原因)
  3. 通常會侵犯在單側的特定感覺神經支配區域內,而不是全身到處長。
2
Photo Credit: DermaNet New Zealand, Tinea Pedis, CC BY-NC-ND 3.0 NZ
典型的帶狀皰疹,出現在單側、帶狀排列的水皰(Photo Credit: DermaNet New Zealand, Tinea Pedis, CC BY-NC-ND 3.0 NZ)

這樣聽起來,這麼有特色的疾病應該不會被誤診吧?很可惜的,帶狀皰疹不是一開始發作就保證出現所有典型症狀。相反地,許多人的帶狀皰疹剛發作時,常常是類似像輕微感冒的全身不適,接著出現詭異地疼痛(患者常常不知道怎麼形容那種疼痛感),之後才出現皮膚的紅斑,往往最後才出現帶狀的水皰。

所以患者一開始去求診時,跟醫師描述的往往是胸痛,醫師自然會朝心臟或肺臟的疾病去思考,但最後是胸部的帶狀皰疹。有時是跟醫師描述腰痛,醫師可能會擔心是閃到腰,或者是腎臟結石之類的問題,最後是腰部的帶狀皰疹。或者是跟醫師說頭痛,醫師會往偏頭痛、緊縮型頭痛等方向去思考,但最後是臉部的帶狀皰疹。因此在症狀很初期的時候,醫師一開始診斷的方向不一定都能正確。

但大家也不要覺得這樣就是誤診,就覺得醫生是庸醫,而是帶狀皰疹本身就不容易在初期診斷,總不可能每個頭痛或腰痛的人都先朝帶狀皰疹的方向去思考或治療吧?這也是為什麼大家往往覺得第一個看的醫師是庸醫,最後一個看的醫師是神醫,那是因為所有症狀都出現,要做出正確診斷就不困難啦。

至於帶狀皰疹跟平常所稱的皰疹,或者是汗皰疹到底有什麼不同呢?皰疹是由皰疹病毒所引起的,是一種傳染性疾病,但汗皰疹跟病毒無關,也不具傳染力。而帶狀皰疹則是由潛伏的水痘病毒引起的,所以這三種疾病雖然都有個「皰疹」,但彼此之間是完全不同的成因喔。

至於哪些人容易得到帶狀皰疹呢?根據研究,以下的族群有較高的機會發病:

  1. 年齡50歲以上。研究指出10歲以下小孩跟80-90歲的老人相比,老的發生率是小的10倍以上。研究認為如果你活到85歲,那大概有50%的機率會長過帶狀皰疹
  2. 外傷。特別是頭部的外傷較有機會誘發頭部的帶狀皰疹
  3. 癌症
  4. 慢性腎臟病
  5. 慢性肺部疾病
  6. 壓力或疲憊
  7. 免疫力低下:接受免疫抑制治療、器官移植、愛滋病等

在沒有上述狀況的健康成人身上,水痘病毒通常會選擇繼續潛伏在體內,沒辦法順利發作。但看到這篇文章的朋友們,可能已經是得了帶狀皰疹了,說什麼也太遲啦。接下來趕快跟大家說明帶狀皰疹應該要如何治療,以及如何避免後遺症。

3
Photo Credit:MedPartner美的好朋友

帶狀皰疹如何治療?有什麼後遺症嗎?

帶狀皰疹的治療原則是:緩解症狀、避免後續細菌感染、避免嚴重後遺症。

通常帶狀皰疹發作的最初期症狀,會在單側的身體或者臉部出現酸麻、抽痛,不容易形容那樣的感受,有些人會提到燒灼的感覺,也可能同時發生類似感冒的頭痛、疲憊甚至輕微發燒。通常2-4天左右會開始出現皮膚紅疹,接下來會進展成水皰、再進展為膿皰。

帶狀皰疹發作後多數會自行痊癒,但如果是長在臉部、耳部、生殖器的風險就比較高,另外也可能產生帶狀皰疹後的神經痛。

長在眼睛附近的帶狀皰疹會擔心影響到三叉神經的眼支(CNV1),有可能發生眼睛的併發症,例如結膜炎、角膜炎或葡萄膜炎,最嚴重可能導致失明。因此如果侵犯到眼睛周圍的帶狀皰疹,務必要請眼科醫師協助評估。

長在耳朵的帶狀皰疹要擔心傷害到顏面神經影響表情,也可能影響耳朵的聽覺和平衡覺。長在生殖器附近的帶狀皰疹要擔心影響薦神經叢(S2),可能引發後續的排泄功能障礙。

帶狀皰疹後神經痛是最常見的併發症。通常年紀越大的患者發生機率越高。疼痛的時間可能長達好幾個月,嚴重的人甚至會長達數年。痛起來常會像是被電到那樣的感覺(在一項研究中,年齡大於50歲的患者發生神經痛的機率,是年齡小於50歲的27倍之多。另一個研究則指出,成人有18%可能有神經痛後遺症,但超過79歲的老人則有1/3會有神經痛)。

傷口照護不佳,或者是免疫力較低的年長者,可能會繼發性細菌感染,導致蜂窩性組織炎。

3
Photo Credit: DermaNet New Zealand, Tinea Pedis, CC BY-NC-ND 3.0 NZ
長在眼部的帶狀皰疹,有傷及視力的風險(Photo Credit: DermaNet New Zealand, Tinea Pedis, CC BY-NC-ND 3.0 NZ)

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

根據目前的研究,在帶狀皰疹發作的前72小時如果投予口服抗病毒藥物Acyclovir將可以縮短病程、降低疼痛並有效抑制病毒的繁殖。但這個藥物比較昂貴,健保僅給付「較可能產生嚴重併發症」的帶狀皰疹,例如長在臉部可能影響視力,或者是長在會陰部可能影響日後排泄功能的患者。如果是其他不符合健保給付規範的患者,仍可選擇自費來得到藥物的好處。

外用藥物治療及皰疹傷口照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