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從成為飛虎隊成員到險遭白色恐怖,他是見證中國抗戰史的南洋華僑

從成為飛虎隊成員到險遭白色恐怖,他是見證中國抗戰史的南洋華僑
Photo Credit:杜晉軒(多維記者)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對于那段險遭「白色恐怖」毒手的經歷,讓何永道兩蔣時期不敢再去台灣。不過如今台灣已三次政黨輪替,解嚴後進入了民主開放的社會,何永道高興地說「哇,現在不得了啊,他們當我是寶貝呀」。

文:杜晉軒

抗戰時期,由美籍飛行員志願前來中國協助抗日的「中國空軍美籍志願大隊」(American Volunteer Group,縮寫AVG),也就是俗稱「飛虎隊」(Flying Tigers),以及後續延伸發展的「中美空軍混合團(或稱)中美空軍混合聯隊」,集合了中美兩國以及海外華人捍衛中國領空,成為中國堅持抗日到最後勝利的關鍵之一,也成為中國空軍從無到有、成長茁壯的血淚磨練過程。

隨著冷戰結束後,兩岸開啟交流,台灣亦解嚴三十一年,許多見證歷史的關鍵人物也都陸續出面,公開接受媒體或是口述歷史工作者的訪談。

其中,移民馬來西亞第二代華人何永道先生,曾因參與「兩航起義」而被國民黨政府審訊、險遭不測,如今已高齡98歲的他接受《多維新聞》采訪時,談起過去精彩的人生,宛如一切已雲淡風輕。對於遭遇「白色恐怖」卻全身而退的經歷,讓何永道在兩蔣時期不敢再到訪台灣,如今何永道說「現在不同了,他們兩個人不在啊,他們(台灣政府)非常歡迎我」 。

Photo Credit:杜晉軒(多維記者)
被卷入大時代洪流的何永道,如今跟我們娓娓道來著他所經历過的抗日與白色恐怖經历。

日軍侵華激起愛國意識

祖籍廣東順德的何永道於1920年,在馬來亞半島一個以盛產錫礦聞名的城市——怡保出生,父親何國廉從廣東南來英屬馬來亞後,便在怡保的馬結街(Market Street)以造鞋為生。

何國廉先生作為第一代移民馬來亞的海外華人,仍有相當濃厚的愛國與中華民族意識。何永道先生回憶道,他父親非常重視中文教育,這對他影響很大,尤其首重儒家思想,第二為孫中山思想。

不過由於當時馬來半島仍是英國的殖民地,若選擇就讀華校,出路有限,因此在未來就業前景的考量下,何永道的中小學教育均在怡保的天主教「聖米高學校」(St. Michael Institution)完成。只是仍會在家裡與家人用中文溝通,而他父親餘暇會為他補習中文,以保留中華文化的根。

在那時期,無論是「七七盧溝橋事變」啟動了全面抗日,抑或是共產黨「長征」,中國大陸的政治變化持續影響著海外華人社會,而何永道父親也會向孩子們訴說日軍侵華的暴行,使得何永道開始萌發中華民族的共通情感。

1938年9月,號召海外華僑抗日的「武漢合唱團」成立,受一行南洋華僑籌賑總會邀請到新加坡、馬來西亞各地演出,獲得當地華僑的支持與捐款,以供支援抗戰。何永道表示,他就是因為看到了武漢合唱團的演出,受到民族抗日情緒的渲染,那時候開始才比較清楚中國大陸發生的事情。

不過,何永道表示當時並沒有立即想要回到中國大陸抗戰,而是希望能繼續升學。

Photo Credit:杜晉軒(多維記者)
何永道把抗戰時期的照片都存在ipad,隨時隨地向欲瞭解他過去的來訪者細說。

捲入大時代的南洋華僑

何永道自英文教育體系​​的聖米高中學畢業後,鑒於馬來亞沒有大學,升學的出路就只能到國外,尤其到殖民宗主國英國。但對于有十一個孩子的何家而言,若去西方國家留學是個承重的經濟壓力。

不過這都無阻何永道的升學夢,當時何永道有位經營錫礦場有成的叔叔,在他的資助下,幫助何永道到同是英殖民地的香港留學。 1939年何永道先到選嶺南大學補習一年,1940年進入香港大學攻讀科學。

然而隨著1941年日軍日本占領香港,何永道親眼目睹日軍轟炸香港啟德機場,這一切便改變了他的生命軌跡。受困香港半年後,何永道和一批學生成為流亡學生,逃到廣州進入中山大學修讀工程。

何永道在中山大學時,無意中看到報章上國民政府招考空軍的廣告,當時何永道因戰亂已和家人失去聯系,但也不想回到亦被日軍占領的馬來亞,而何永道能做的,就是決定參軍為抗日付出一份力。

由於何永道身高僅五英尺四英寸,不符報考空軍的資格,讓他受盡了同學的取笑,不過也許是命運的安排,空軍筆試一份考三民主義,一份得用英文筆試,讓自小受英文教育的何永道得心應手,同時他在嶺南大學時有上過三民主義課,且受父親灌輸的孫中山思想影響,就順利通過了考試,竟也因此還通過了體格檢查,走上空軍飛行員之路。

1942年底,何永道和同期的同學到四川省宜賓市報到,待了一星期後到昆明入伍訓練兩個月,再到印度拉哈爾(Lahore)進一步接受初級班飛行訓練。

然而,欲到印度受訓的何永道面臨了一個「小問題」,由於何永道是來自英殖民馬來亞,他所持的是殖民地護照,而該項空軍訓練是「中美合作」的,而非「中英合作」。對於這問題,當時國民政府在惜才之下,要求何永道拿「中華民國護照」。由於當時國民政府的實行「血統主義」的《國籍法》,允許海外有中國人血統的華僑擁有雙重國籍,因此何永道獲得了「中華民國」國籍,一直到1951年加入新加坡自治邦為止。

最終何永道完成了六十小時的飛行訓練,包括何永道在內的未被淘汰的學員約有120人,何永道說「我算是比較幸運的了」。之後他們便從孟買上船,經過三周的航行,抵達美國接受為期一年的密集訓練。

1944年,何永道成功畢業,並加入中美混合航空大隊(Chinese American Composite Wing,CACW)一中隊,駕駛B-25轟炸機,並回到中國大陸駐紮漢中作戰。雖然當時已是抗戰的尾聲,但他仍執行過十八次轟炸任務,包括摧毀日軍基地、火車庫等任務。

當美國於1945年在日本的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後,日本在1945年8月15日宣佈無條件投降,而何永道也完成了父親的心願,為日本侵華戰爭中受難的同胞報了仇。

但隨後國共內戰爆發,國軍要求何永道執行轟炸共軍的任務,惟何永道不忍「中國人打中國人」,這有悖於他當初回中國的初心,因此向上級請示請假回馬來亞照顧父母,在當時戰火正熾的情況下,何永道原本以為希望不大,但沒想到上級還是允許他停薪留職,回馬來西亞休長假。 就這樣,何永道「短暫」脫離了這大時代的漩渦。

被譽為抗戰英雄的何永道先生,獲得了不少來自台灣和美國的獎勵勳章(多維記者:杜晉軒
Photo Credit:杜晉軒(多維記者)
被譽為抗戰英雄的何永道先生,獲得了不少來自台灣和美國的獎勵勳章。

險遭國民黨「白色恐怖」

二戰結束後,馬來亞和新加坡脫離了日本的統治,儘管前殖民國——英國統治政權歸來,延續殖民統治,但一切經濟活動仍百廢待興,包括尚未成熟的航空產業,這對受了多年機師訓練的何永道而言,「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