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學問全圖解》:宗教學的建立、發展與現代課題

《學問全圖解》:宗教學的建立、發展與現代課題
Photo Credit: Depositphoto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宗教學之所以會建立,主要是因為十五、十六世紀的大航海時代,當時歐洲人接觸到基督教以外的宗教,於是對研究「異教」燃起了興趣。十八世紀以降,由於神話學、人類學、語言學等與宗教學關係緊密的學問出現了長足的進步,於是宗教學的探討對象也跟著擴展到了古代宗教。

這種方法明確顯示出自然與文化、種姓制度與圖騰崇拜等二元對立的思考方式。他的研究工作超越了宗教學的範疇,整合語言學、文化人類學、哲學等多門學科,形成了一門現代思想的領域。不過,人類學家埃德蒙.利奇(英,Edmund Leach, 1910-1989)則批判李維史陀所使用的二元論分析方法。

現代宗教學的課題在於,要從現實社會與宗教之間的連接點,重新釐清知識論上的問題,這其中也包含「宗教」與「邪教」的差異。我們應該要知道,宗教學的研究對象──宗教,不再是原本所研究的那套「過去曾經存在」的制度或歷史,而是受到近現代的當權者政策、社會環境或學術認知所影響,並於宗教團體的傳承過程中形成的「現在式」,同時,研究範圍也必須包含現代社會在內的各類問題。

  • 耶穌存在與否

日本的社會主義者幸德秋水(1871-1911)撰寫了《基督抹殺論》(1911),針對耶穌基督與初期的基督教進行探究,從而主張耶穌是不存在的。弗雷澤在其著作《金枝》中,述說地中海有個習俗是讓一名年輕人當上假的國王,讓他一整年都過著隨心所欲的生活,等到這一年過完後就把他殺了。而耶穌被冠上「猶太人的王」之名、在各各他山受死,也反映出這種殺王儀式的影子。

  • 代罪羔羊理論

猶太教的聖經中記載著一個讓羊背著污穢之物、放逐荒野的傳統,而日本的雛人形在儀式之後流放大海的習俗,也是基於一樣的架構。伊利亞德認為人類社會要是放任不管,就會變得越來越污穢(熵值擴大)。這個時候,就必須藉由某項儀式而一舉淨化。諾亞方舟(大洪水)之類的傳說也意味著淨化這個世界。不過,這種觀點在現代則納入了「排除」理論當中。

  • 死亡與重生

希臘神話裡的豐收女神狄蜜特的女兒波瑟芬妮被掌管冥府的神擄走,一年有一半的時間必須在冥府度過。波瑟芬妮象徵那些種子散播在大地上、到了春天便發芽的植物,這則故事就是將「死亡與重生」(死了一次以後又再度重生)的概念神話化而成的。

  • 巫術與宗教

《金枝》裡提到宗教是源自於巫術。現在的學者則批判這個理論,認為巫術和宗教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舉個例子,認為把某個人的毛髮或指甲燒掉就能殺死這個人,是屬於巫術的思考方式(不理性),而宗教的思考方式則像是農耕→豐收,奠基在一種理性的架構之上,同時假定有神存在,以強化、加強這個架構所帶來的效果。

  • 聖顯(Hierophany)

這是伊利亞德提出的觀念。在日本的民俗學裡有晴與褻的觀念,也就是區分成非日常(祭祀、儀式)與日常(平常的生活)兩種情況,但現在又再加上一個「不潔」的概念,成為一種三元的架構。伊利亞德認為「聖與俗」二分法在本質上是一種一元思考。簡單來說,聖顯的意思就是在祭祀或宗教儀式的時間與空間中,某個日常的存在帶有一股神聖性,而當儀式結束之後就會再次回復成一種日常的存在。

  • 薩滿教①

伊利亞德撰寫了一部名叫《薩滿教》的大作,東北亞地區的薩滿教是由遊牧民族的族長(亦即男性)擔任薩滿師(一種宗教人士、巫術師),薩滿師不單會進行宗教活動,還會指導人們進行醫療、鍛造與其他技術。這種角色在希臘神話裡對應到一位名叫普羅米修斯的神,祂因為帶給人們火種而受到處罰。據古希臘的悲劇作家埃斯庫羅斯(Aeschylus, 525-456 BC)所言,祂是一位萬能的神,掌管的事物有鍛造、醫療及其他方面。薩滿師進行宗教儀式的時候,會包裹著布、激烈的上下搖晃,接著陷入恍惚狀態並進行預言等宗教活動。

  • 薩滿教②

相較於北亞遊牧民族的薩滿師是由男性來擔任,朝鮮半島、沖繩、恐山的潮來(日的一種巫女)則是由女性來擔任薩滿師。藉由劇烈的身體動作(同時會併用麻藥或酒精),進入通靈、附身等特殊的精神狀態,讓亡者或神明透過她的身體來說話。據說古希臘的埃萊夫西納等聖地的女祭司,也會呈現出相同的狀態。

  • 一神教與多神教

猶太教、基督宗教、伊斯蘭教這類的宗教稱為一神教,與日本等地的泛神論信仰有所區隔。唯一的神是「天父」,同時也是遊牧民族、父權世界的神,不過,美國的語言學家戈登(Cyrus Gordon, 1908-2001)則主張基督宗教原本屬於多神教。關於這一點,在日文版的猶太教舊約聖經中,「吾主」與「吾神」是不同的用詞,就是其中一個證據。

一神教也許是人們將神進行徹底抽象化的時候所產生的。有學者認為泛靈論和多神教屬於「未開化社會的宗教」,基督教則是「進化後的宗教」,用更簡略的方式來講,他們認為宗教的發展過程是「泛靈論→多神教→一神教」,但其實這只是因為近代社會的歐美人信仰一神教,才得出這種結論。

  • 《神學大全》

這是歐洲中世紀最偉大的士林哲學家多瑪斯.阿奎那的重要著作。阿奎那在哲學的知識論、本體論上,採用亞里斯多德的系統。此外,還深入討論到上帝、靈魂、道德、法律與國家方面,並使用論證的方式建立起一套神學知識的系統。人們將本書視為基督教世界從中世紀到現在最重要的神學思想基礎。本書一共有三大集,第一集談論上帝,第二集談論人類的行為,第三集(未完)則在談論基督教。

  • 《愚人頌》

由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者伊拉斯莫斯所著。將人類社會看作是一個瘋狂又愚蠢的舞台並加以諷刺,特別是強力嘲諷教皇、教會的權力中心、王公貴族等教會相關人士。伊拉斯莫斯認為這些人的所作所為是受到愚神所指使的,他表面上看起來是在讚頌這個愚神,但其實是在批判愚蠢的人類做出那些愚昧的行為,並反過來讚頌那些沒受到愚神操弄的人類,藉此傳達出宗教的真實面貌。簡單來說,他主張宗教應是拒絕物質層面、肉體層面,而屬於純粹精神上的生活,意即純淨靈魂的問題。出現於本書當中的批判天主教與救濟世人的思想,為現代歐洲人的批判精神奠定了基礎。

  •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